在傳統文化當中,族譜家史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家族的底蘊如何?族譜的詳盡程度和修撰頻次是反映一個家族底蘊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修續、重視和珍藏家譜,可以重溫先祖門風,並給後代留下範本。在膠東半島的萊陽,就有一支張姓人,過去曾先後十次修譜,位於膠東半島萊陽的杜家泊張氏家族,曾先後修譜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譜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蘊之深,可見一斑。
(最新修撰的張氏譜書)
這支張姓人,就是老萊陽縣有名的杜家泊張氏家族,自明洪武末年軍籍撥補靖海衛後遷居萊陽以來,杜家泊張氏已傳承六百餘年,瓜瓞綿綿,人丁興旺,科甲鼎盛,堪稱巨族。
(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
(杜家泊張氏族人明代牌坊遺蹟)
據了解,杜家泊張氏族譜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順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緒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國八年(1919年)第九次修撰,民國二十年(1931年)第十次修撰。
自1931年迄今已歷80餘年,早已過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節點。為保持家族世系的完整和文化傳承,防止出現斷層,一些熱心的張氏族人開始倡議續修族譜,並很快付諸行動。
現定居遼西的杜家泊張氏第二十世孫張少瑜先生,是第十一次族譜修撰的發起人與主修之一,雖然身在異鄉,但心繫故土。他感慨說:「族譜已八十餘年未修,其間族人輾轉遷徙,文獻資料逐漸散落,不及時續修,何以告慰先人?」
2016年伊始,張少瑜先生與張建文、張臻寶、張同肇、張瀚、張成忠、張銘謙等同宗一道,正式開始著手修撰族譜。這些熱心的族人有的來自杜家泊村,有的來自附近鄉鎮,有的來自相鄰縣市,還有不少旅居在省外。雖然天各一方,但他們分工協作,兢兢業業,使族譜修撰工作得以迅速推進。
(再修之後的杜家泊張氏宗祠)
(清光緒元年重修宗祠的碑記)
(2019年再修宗祠的碑記)
第十一次修撰族譜,雖然有前十次的資料為參考,但張少瑜等人並不是簡單的摘抄,而是進行了認真的考證,對一些相對含混的說法做出了訂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關於杜家泊張氏起源的考證。民國之前的歷代譜書,均記載張氏始祖仲卿、仲義,明初自濟南府武定州塔兒埠,補靜(靖)海衛軍籍,遷居萊陽縣鮑村社汪家莊,後遷大夼社杜家泊。民國八年第九次修譜時,譜中寫入了原籍雲南的信息。此後修撰的《萊陽縣誌》也大概以此為參考,稱杜家泊張氏其先為雲南大理人。他人閱讀《萊陽縣誌》之後,多信其說,以至於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雲南起源說流行不止。
在此次修譜過程中,張姓族人詳細比對了武定州(惠民縣)及雲南等資料,查閱史志及家族現保存的乾隆五十年老譜、道光七年老譜及家族遺留文章經過認真分析,判斷「雲南說」並不確切,認為濟南府武定州塔兒埠才是杜家泊張氏真正的起源地,解決了長期眾說紛紜的起源問題。
不僅如此,此次族譜修撰還秉持「不攀不附、續本族親、一視同仁」的原則,將歷史上因各種緣故沒有收錄進譜的分支重新納入,體現出新時代積極團結的精神風貌。
如今這套五卷本的《張氏譜書》已修撰完畢,正式付梓印刷。厚厚的譜書當中,承載著杜家泊張氏六百餘年的家族歷史,對張氏家族歷史文化的保存、發掘和弘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對於膠東傳統文化而言,也增添了濃重絢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