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杜家泊張氏第十一次修撰族譜,傳承六百餘年的歷史

2020-12-22 膠東故事會

在傳統文化當中,族譜家史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家族的底蘊如何?族譜的詳盡程度和修撰頻次是反映一個家族底蘊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修續、重視和珍藏家譜,可以重溫先祖門風,並給後代留下範本。在膠東半島的萊陽,就有一支張姓人,過去曾先後十次修譜,位於膠東半島萊陽的杜家泊張氏家族,曾先後修譜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譜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蘊之深,可見一斑。

(最新修撰的張氏譜書)

這支張姓人,就是老萊陽縣有名的杜家泊張氏家族,自明洪武末年軍籍撥補靖海衛後遷居萊陽以來,杜家泊張氏已傳承六百餘年,瓜瓞綿綿,人丁興旺,科甲鼎盛,堪稱巨族。

(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

(杜家泊張氏族人明代牌坊遺蹟)

據了解,杜家泊張氏族譜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順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緒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國八年(1919年)第九次修撰,民國二十年(1931年)第十次修撰。

自1931年迄今已歷80餘年,早已過了「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傳統節點。為保持家族世系的完整和文化傳承,防止出現斷層,一些熱心的張氏族人開始倡議續修族譜,並很快付諸行動。

現定居遼西的杜家泊張氏第二十世孫張少瑜先生,是第十一次族譜修撰的發起人與主修之一,雖然身在異鄉,但心繫故土。他感慨說:「族譜已八十餘年未修,其間族人輾轉遷徙,文獻資料逐漸散落,不及時續修,何以告慰先人?」

2016年伊始,張少瑜先生與張建文、張臻寶、張同肇、張瀚、張成忠、張銘謙等同宗一道,正式開始著手修撰族譜。這些熱心的族人有的來自杜家泊村,有的來自附近鄉鎮,有的來自相鄰縣市,還有不少旅居在省外。雖然天各一方,但他們分工協作,兢兢業業,使族譜修撰工作得以迅速推進。

(再修之後的杜家泊張氏宗祠)

(清光緒元年重修宗祠的碑記)

(2019年再修宗祠的碑記)

第十一次修撰族譜,雖然有前十次的資料為參考,但張少瑜等人並不是簡單的摘抄,而是進行了認真的考證,對一些相對含混的說法做出了訂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關於杜家泊張氏起源的考證。民國之前的歷代譜書,均記載張氏始祖仲卿、仲義,明初自濟南府武定州塔兒埠,補靜(靖)海衛軍籍,遷居萊陽縣鮑村社汪家莊,後遷大夼社杜家泊。民國八年第九次修譜時,譜中寫入了原籍雲南的信息。此後修撰的《萊陽縣誌》也大概以此為參考,稱杜家泊張氏其先為雲南大理人。他人閱讀《萊陽縣誌》之後,多信其說,以至於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雲南起源說流行不止。

在此次修譜過程中,張姓族人詳細比對了武定州(惠民縣)及雲南等資料,查閱史志及家族現保存的乾隆五十年老譜、道光七年老譜及家族遺留文章經過認真分析,判斷「雲南說」並不確切,認為濟南府武定州塔兒埠才是杜家泊張氏真正的起源地,解決了長期眾說紛紜的起源問題。

不僅如此,此次族譜修撰還秉持「不攀不附、續本族親、一視同仁」的原則,將歷史上因各種緣故沒有收錄進譜的分支重新納入,體現出新時代積極團結的精神風貌。

如今這套五卷本的《張氏譜書》已修撰完畢,正式付梓印刷。厚厚的譜書當中,承載著杜家泊張氏六百餘年的家族歷史,對張氏家族歷史文化的保存、發掘和弘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對於膠東傳統文化而言,也增添了濃重絢麗的一筆。

相關焦點

  • 組圖:走進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參觀一座張氏古祠堂
    這組圖片仍是膠東村莊故事系列,要介紹的村莊位於煙臺萊陽市大夼鎮境內,名字叫做「杜家泊」。杜家泊雖然帶有一個「杜」字,但其實是一個張姓人聚居的村落,並且在萊陽歷史上很有名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修撰的《萊陽縣誌》當中,記載了兩支比較有名的張姓人,分別是雙山張氏和杜家泊張氏。雙山張氏此前曾有過介紹,明代萊陽籍大理寺卿張夢鯉就出自這一家族。而杜家泊一系的張姓,在科舉史上也出過不少人物,其中以張家灌分支較為出名。
  • 張氏族譜字輩大全
    在修撰譜牒之風相當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張姓這樣的大姓氏,也應該有家乘、譜牒的修撰,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沒有能夠保留下來。現在我們可以考知的張姓家乘、譜牒,有唐朝人張太素的《敦煌張氏家傳》20卷,此後又有《曲江張氏家譜》一卷。 宋元明清諸代,各地的張姓家譜不斷修撰,以至於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修續家譜。
  • 秋風江鍾氏六族理事會代表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鍾氏族譜
    2020年1月11日上午,秋風江鍾氏家族兄弟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族譜。鍾氏族譜是記載鍾氏家族子孫世系的傳承之書,有著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也是鍾家人「回家」的關鍵。我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孝道,講究尋根問祖,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祖宗先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的根系源流。而鍾氏家族有著三千多年的傳承,在這期間也經歷過無數次族譜的修訂,但隨著歷史的變遷,能夠遺留下來的族譜屈指可數。
  • 全國張氏族譜匯總整理!
    《南皮張氏四門第十八支家譜》(譜籍地:河北南皮;版本年:民國二十七年(1938);修纂者:(民國)張厚光等;堂號:北平;收藏地:國圖、吉林大學) 2.《暨陽蔣湖張氏宗譜十六卷江蘇江陰》(譜籍地:中國;版本年:民國三十八年(1949);修纂者:(民國)張繡紳等;堂號:芝泉堂;收藏地:國圖) 3.
  • 張氏家譜文獻——張氏文化
    江蘇揚州維揚浦頭張氏族譜,(清)張客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江蘇江都雛揚江都張氏十四修族譜八卷,(清)張紹泰主修、張巨川編訂,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 張氏族譜大全!張家人必看!
    (這是中間的一段,其他的不清楚)  松滋馬御河張氏:一元繼敘起,萬代嘉(家,加)名傳;江漢滋生遠,詩書世澤長;立德心(公)為本,尊(爭)先後(候)發祥;孝友天良正,永遠在朝廷。(括號內為其他傳承版本)現存道光年間所修家譜僅記載至「詩書世澤長」。"
  • 原陽縣包北村《張氏族譜》序
    【點擊藍字一起歡度元旦】原陽縣包北村《張氏族譜》序文/
  • 各地張氏族譜關於「始祖清河」的記載
    我張氏譜牒上溯青陽之始,下逮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禮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形象以尚思也,紀序傳以述德也。非大忠大孝者其誰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遠,問其所自而懵然,有愧於我張氏者多矣,後之子孫尚其勉與。」2、重慶市巴縣雲篆山石馬鄉於2008年續修的《張氏族譜》,主編:不詳。該譜中記載唐長慶四年,江西省貴溪縣天師通元撰寫的序:「按張本姓姬,出自公孫名軒轅黃帝第五子也。
  • 姓張的快看,最新張氏族譜匯總!
    這裡地處張氏祖居之地清河張城的北方,其環境對他們來說十分熟悉,因此一住就是一百六十餘年,繁衍六代。   西晉末,北方大亂。戰火連年,安身之地多受到嚴重威脅。於是,九世祖張韙就隨晉元帝南遷來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居六世復還河東、洛陽,傳至第21世,出了歷任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的張說。
  • 全國張氏族譜匯總!快看看有沒有你家的!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1.《南皮張氏四門第十八支家譜》(譜籍地:河北南皮;版本年:民國二十七年(1938);修纂者:(民國)張厚光等;堂號:北平;收藏地:國圖、吉林大學) 2.《暨陽蔣湖張氏宗譜十六卷江蘇江陰》(譜籍地:中國;版本年:民國三十八年(1949);修纂者:(民國)張繡紳等;堂號:芝泉堂;收藏地:國圖) 3.
  • 萊陽、文登兩大支梁姓啟動聯合修譜工程,梁倫田為主編
    梁姓,是膠東半島的大姓,很多縣市區都有分布,其中,萊陽和文登各有一大支。根據族譜記載,萊陽梁姓始祖名諱為梁文慶,文登梁姓始祖名諱為梁文學。兩人都名帶「文」字,經過萊陽梁姓文化研究者梁倫田先生的考證,二人為兄弟關係。
  • 萊陽明清時期「五大世家」
    明清兩代,萊陽有五大姓氏家族是公認的名門望族,堪稱世家,分別是張氏世家、趙氏世家、宋氏世家、左氏世家和姜氏世家。
  • 中華姓氏譜·張姓卷(摘)四——張氏文化
    張仲孝友」的記載,是張氏開宗立姓以後,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張氏先民。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舊傳春秋時左丘明所撰,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年),下迄悼公十四年(公元前年),記載了春秋時期多年的歷史。
  • 萊陽聚焦:萊陽大梁子口村李氏家廟與族譜
    四間小家廟,是專為祭拜六世祖李福振建的。       懂地理的人說:你們老人家修這個家廟,在大梁口村是首選的位置。家譜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         2015年,萬第小徐格莊村李姓續修了譜書出版。
  • 覃氏普舍堂三修族譜序
    >族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府縣有志,史載一國之盛事,譜敘百代之源流,族譜記載一個家族的發展歷史,是理清血緣關係、數典認祖、增強族親凝聚力的專著,是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尊祖敬宗、尊長愛幼、傳承有序、榮辱與共,既是家族的規章,也是治國之道。覃氏普舍堂長陽族親於1901年至1925年所編纂的二修族譜至今百餘年,族親繁衍過萬人,然世代之淵源,或已在族中漫漶不清,又因老族譜資料匱乏,年湮代遠,族人有遺根忘本之憂、斷譜亂序之患,新修族譜,迫在眉睫。
  • 尋根 ▋百家姓之--張氏 家族起源族譜
    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採用張氏祠堂聯。為創業、守成人,都須處處關心吾輩,可稟斯言,方可期榮宗耀祖;理讀書、耕稼事,總要時時立志爾曹,能遵此意,便堪稱肖子賢孫。此聯為廣東省豐順縣建橋圍張氏宗祠「榮封第」堂聯。豐順張氏客家人南遷的過程,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刻苦勤儉,是客家人最為優秀的品質之一。惡劣的自然環境,需付出數倍於魚米之鄉人民的努力方能果腹。
  • 理不清的張氏家譜!以張文吉、張質、張知白、張鎮家族為例
    與夏州譜同宗的民國三十八年(1949)新昌張良善《中溪張氏宗譜》載:張質生三子,長子元吉居中溪,次子元善居莒溪,幼子元哲居寧海裡坡。與夏州譜張質四子稍異。該譜錄有宋嘉熙四年(1240)衛國公左丞相鄭清之、洪武十六年(1383)國子祭酒河南吳顒、奉義大夫東閣學士金華吳沈等為張氏族譜撰寫的序言。至民國己丑(1949)前後凡七修。
  • 湖南長沙、瀏陽、寧鄉等地的張氏源流——張氏文化
    清同治3年(1864)始修族譜,1912年續修,1948年三修。派語同赤山張氏。長沙張氏        始遷祖繩六公,字肇慶,由直隸天津府南皮縣遷居湖南善化。十一世孫作霖,號雨棠,官甘州、寧夏、慶陽等府知府,護理甘涼兵備道、平慶涇鹽法兵備道、鞏秦階茶馬屯田道。
  • 張氏家譜.
    張氏族譜展示了張姓家族繁衍生息的88代的主線歷程,我們還會發現其中很多的歷史名人赫然在列,諸如唐朝著名的才子張九齡等。中文名張氏族譜包含代數88代張姓始祖張輝公外文名暫無歷代名人張九齡,張繼等張氏圖騰先祖爺自山西洪洞縣遷居以來,就定居在山東省金鄉縣城西南八裡張大莊。
  • 漢一郎族五修族譜之《辨異錄》
    漢一郎族五修族譜之《辨異錄》在漢一郎民國37年譜(1948年),即《荻田蕭氏五修族譜》中,有《辨異錄 清光緒甲辰樹人撰》一文。在光緒譜中編纂名目下,共四名主修,九名篡修。其中:「有焱樹人氏,專篡玉生寶翁房稿」。即,有焱樹人是同一人。並且,在光緒五年和民國三年兩次修譜時,他都參與了。在民國三年譜中,有好幾篇序文例言,都是他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