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新喜劇之王》裡王寶強使勁往外掏火腿腸,而且反覆掏了好幾次的時候,很多人就笑個不停,因為我知道,熟悉的那個周星馳又回來了。雖然一邊臺詞裡說春節檔有好多小朋友,好多家庭觀眾,不可以太過分呦,一邊還是在繼續往外掏,還在掏。這才是周星馳嘛,這才是無釐頭嘛,他其實不在乎你介不介意,他只在乎電影是不是能帶給人歡樂,這是一種闊別多年的感覺。周星馳始終醉心於一個模式:懷揣夢想的小人物,被人欺,被人笑,但笑對人生,始終堅持,不願放棄,賠上一切,甚至永失所愛,最終他成為自己夢想中想要成為的樣子。還有就是,無論如何怎樣誤會,女人們都愛他。
先說一下電影的整體觀感:格局比較小,故事基本發生在片場,從而導致戲劇感強,電影感弱,但這樣做也讓敘事線索更清晰明了。《新喜劇之王》是周星馳導演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出於他對功夫片和奇幻題材的迷戀,或許也將會是他以後少有的現實題材電影。「拍恐怖片」和「雨中分手」(共三次)兩場戲讓人驚喜,後者也是電影的核心所在。眾所周知,在所有能夠稱得上大IP的演員和導演中,周星馳的特點是最鮮明的。雖然總有人為他貼上「無釐頭喜劇」的標籤,但在他的電影中,始終存在的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本能成長與外部現實之間的矛盾。他的內心價值觀與社會評價之間一直處於激烈的衝突當中,而他恰恰是利用了這種衝突來製造戲劇效果。
關於周星馳有太多的話題,專心做導演以來,每部導演的新作都能成為爆款。對他電影的評價,也經常出現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小孩子的東西。引用自李安。李安這句評價被解讀出許多意思,有的說是貶低星爺,有的說恰恰懂得星爺。有的說星爺的作品簡單幼稚,有的說星爺的作品有「赤子之心」。對這個評價解讀的模糊性,也正是星爺電影的模糊性。李安在某節目中也談過無釐頭,說無釐頭就是無邏輯性的搞笑,要做到這種搞笑是很有難度的,他害怕那種無邏輯的「不安穩」。周星馳幾乎是無釐頭喜劇的代名詞了,而他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去邏輯化的,不安穩的,任性妄為、天馬行空——當然也不等同於瞎拍,只是會在無理性搞笑與理性邏輯之間對某些觀眾造成困惑。
久違的周星馳語境又回來了,當年那種鬱郁不得志,笑看滄海人生,把人生看穿到海底的「小人物」周星馳又回來了。看《新喜劇之王》時,如果能進入周星馳的荒誕(無釐頭)喜劇語境,一定會帶給你更多的驚喜和感動,而不是單純覺得這只是一部喜劇。那什麼是周星馳語境,如果看過周星馳作品哪怕只有一兩部,找到周星馳語境應該不難。從人物設定角度說,周星馳的作品,一直都是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講起,他懟天懟地,用痴狂的笑回應殘酷的悲,在最醜陋的社會面前,反而看清了自己的初心。從敘事和表演方式來看,誇張式的荒誕表演和敘事,卻赤裸諷刺對抗著真實的命運。
看完《新喜劇之王》,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情節:一個是馬可被女主嚇得半死;另一個,就是女主和一個不認識的路人甲在一塊寫著「豎店影視製作基地」的牌子前面cosplay當年《喜劇之王》裡那段「我養你啊」。電影中的這些自我致敬,不是單純意義的炒冷飯,體現的是周星馳一直以來的赤子之心。說實話,之前並不看好這部電影,但沒想到的是,它並沒想像中那麼爛,有不少段落還不錯。《新喜劇之王》令人想到了老版的精髓,而且帶來了「新說」,並非簡單地照搬而已。它講的,是那份屬於每一個普通人的,對生活、對夢想、對愛情的拼盡所有
作為一個經歷過90年代下崗失業的人,一直都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在前幾年,實在是有點自信心膨脹,樂觀爆棚,實在是有必要吃點苦頭。說夢想,想成就,不吃苦頭怎麼行?如果輕輕鬆鬆就能成功,那不是人人都成功了?每當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想想,這時候是不是也有一批競爭者也堅持不下去了?熬下去,再撐一陣子,競爭者就能再少一批,這樣多熬點,慢慢的,你就熬成了偉大,偉大都是這樣熬出來的。
願懷著天真,披清風,內心有夢便全力追蹤,不須計那天才可終。感謝周生,感謝《新喜劇之王》所有的演員給我們帶來的歡樂與思考,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如夢逐夢,櫛風沐雨,篳路藍縷,玉汝於成。回顧自己,背井離鄉,奔赴魔都,打拼十載,冷暖自知,正處事業迷茫期的現在,周生的電影似強心劑,是了,在這各種不同的道路和無限可能的時代,「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任何一步坎坷都有其必要的意義,把每一次挑戰都看作是命運的禮物,在這個寒梅搖曳的冬天,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