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發生在紐約、新澤西和明尼蘇達州的幾起恐襲,雖然沒有造成人員死亡,但對美國社會衝擊卻一點也不小。一個嚴肅的問題:美國還能不能防住恐怖襲擊?
從眾多數據和專家分析來看,答案是:很難!具體一點說,「9·11」襲擊以來的15年,美國在防止恐襲方面,比歐洲做得好,需要協調、有組織的恐怖襲擊基本沒有。但問題是,近幾年「獨狼」的恐襲增多,這些被網民稱為「自幹恐」(即單獨行動、自己的恐怖分子),比有組織的恐襲更加難防。
「自幹恐」成為新常態
「自幹恐」近幾年對歐美的威脅越來越大,從2015年1月法國的《查理周刊》,但今年7月份的尼斯屠殺;從布魯塞爾火車站遭襲,到德國連續發生惡性案件;從美國聖伯納迪諾和奧蘭多的屠殺,到這次紐約爆炸,「自幹恐」的猖獗令歐美社會惶惶不安。
「自幹恐」為何成為恐怖襲擊新常態?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過去十幾年集中精力反恐,建立了比較嚴密的反恐制度和,並擁有有利的技術手段,這讓需要聯繫、協調的恐怖活動很難瞞過反恐部門。
另一個方面就是「伊斯蘭國」的興起。「伊斯蘭國」不僅比「基地」組織更加激進和暴力,而且「與時俱進」,更好地掌握網絡和社交媒體,在全球範圍內造勢和煽動。不少「自幹恐」,本身和「伊斯蘭國」並沒有聯繫,但受其極端思想影響,以忠於「伊斯蘭國」、發動恐襲感到驕傲。
「伊斯蘭國」的這種做法和「自幹恐」的自幹,更有相互藉助之勢。每有「自幹恐」製造恐襲,「伊斯蘭國」必藉此大肆宣傳;而這種宣傳又煽動到更多有潛在的「自幹恐」。
7月份紐約負責反恐的警方官員約翰·米勒特談到這一點時,還特別擔心過去一年中「自幹恐」經常邊作案邊直播、「伊斯蘭國」再藉此興風作浪的現象。
而「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老巢日益告急,更加指望這些「自幹恐」來提振士氣,打擊西方。
「自幹恐」非常難以防範,因為是個人行動,很難提前捕捉到相關信息。即便有些「自幹恐」有異常跡象,但反恐部門也很難確定,這些人究竟是潛在的刑事犯,還是潛在的恐怖分子。
當然,因為是單獨行動,「自幹恐」的威脅不如有組織的恐襲,但是對於槍枝泛濫的美國來說,「自幹恐」的隱患還是極其令人擔心——一個人只要有槍,有進行殺戮的意願,後果可想而知。
有組織的恐襲在其它地區
「自幹恐」成為威脅歐美社會的幽靈。它未必能造成多少傷亡,卻不得不時時提防。但世界上其它一些地區,卻飽受更恐怖的有組織的恐襲之禍。
因為觀念和媒體關注等原因,歐美遭受恐襲無一例外都會成為舉世關注的大新聞。相比之下,那些動蕩地區遇到死傷上百的恐襲,在國際輿論場也很少掀起什麼波瀾,所以要看誰是最大的恐襲受害者,還需要紮實的數據。
從去年到今年,關於歐美遭遇恐襲的報導不斷。不過歐美究竟有多少人死於恐襲?美國馬裡蘭州大學的「全球恐怖主義數據」中心,對1970年代以來的全球恐怖襲擊進行分類追蹤,每年向公眾發布一次恐襲報告。據該中心統計,2015年歐美共有228人死於恐襲,而2014年這一數據不到100。而出版《簡氏防務周刊》的簡氏資訊集團(IHS)統計得出的數字是204。今年的數字會比去年高一。簡氏資訊集團認為到今年8月初,歐美死於恐襲的人數已達204。
由於統計方法和獲得信息渠道有所不同,各機構的數字往往有差異。不過,這兩三年歐美死於恐襲的人數逐年增加是肯定的,而這些恐襲多是由「自幹恐」發動的。
但是如果從全球角度看,歐美防恐算是比較成功。全球恐怖主義數據中心的報告稱,2014年全球有3.26萬人直接死於恐怖襲擊,其中歐美不到100人。恐怖襲擊死人最多的幾個國家是阿富汗、伊拉克、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和敘利亞。這幾個國家的發生的恐襲佔全球恐襲的57%,死亡人數在總死亡人數的78%。
可見,「自幹恐」對歐美影響固然很大,讓歐美頭痛不已。但真正受恐怖主義之害的,還是那些動蕩和衝突不斷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