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的時候,B 站上架了老版四大名著電視劇,也就是 1998 年版的《水滸傳》、1994 年版的《三國演義》、1987 年版的《紅樓夢》和 1986 年版的《西遊記》,還有一部《西遊記續集》2000 年版。
這幾乎是我們童年記憶裡電視劇的頂配陣容了。
上線半個月,它們的累計播放量就達到了4000多萬。
有年代感的主題曲響起,屏幕上飄過十幾行密密麻麻的彈幕,你甚至看不清畫面裡出現的劇集名字。
大家刷著「爺青回」「小破站排面」,進行一場懷舊的狂歡。
其實,四大名著電視劇早就是B站的人氣王了,諸葛亮那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聽得王朗跌落下馬,也成為了鬼畜視頻中不能不提的一段,林妹妹則活躍在各大拉郎剪刀手的視頻裡,一首《女兒情》不知道出了多少翻唱版本,《水滸傳》成了中外文化的「橋梁」,無論是《歐美版水滸人物》還是《歐美大片遇上水滸嗩吶》,點擊量都很高。
這四部人氣王電視劇此次上架 B 站,彈幕,才是最有意思的話題點。
截止到7月1號,四部劇集共收穫了200多萬條彈幕,其中最高的是《三國演義》,有80多萬。
除了要在片頭刷排面,彈幕裡最多的還是名場面打卡和刷梗的。
《三國演義》第 69 集的開頭甚至有一個可以直接跳轉到名場面打卡的彈幕按鈕,就是為了方便大家發上一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水滸傳》第 18 集,彈幕裡是齊刷刷的「大郎喝藥」。
當「彈幕文化」遇上高質量的經典劇集,新的觀看體驗就產生了。
《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曾經將彈幕文化總結為「一方面群情踴躍,圖文並茂,另一方面似曾相識,彼此重複。」
在四大名著電視劇上架後,這種特點愈發明顯。
《三國演義》第五集,袁紹聯結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的劇情裡,有人在彈幕吐槽穿幫的麵包車,有人科普了十八路諸侯各是哪家,也有人開著玩笑說「我現在就在洛陽,不會吧。」
彈幕裡有接梗、造梗的,就有掐架、引戰的。
在《紅樓夢》上架的時候,就有網友擔心過,彈幕中會不會有人把飯圈風氣帶進來,抱團掐架。事實上,這樣的彈幕確實有,而且不是少數。
有的觀眾像是在看選秀節目一樣,各自 pick 自己喜歡的姐姐妹妹不說,還要爭一爭番位。
考究的畫面配上彈幕新梗,總讓人感到一絲違和。
彈幕文化從日本的N站興起,在國內由A站起源,在B站壯大,甚至成了B站最大的特色之一。最開始,彈幕只是吐槽的一種方式,現在它已經被賦予了更多功能。
出現在同一個畫面裡的彈幕,來自不同時間、不同地方、不同觀眾,人們在彈幕裡完成即時性、碎片化的互動。
吐槽、玩梗、計數……彈幕成為了一種跨越時間空間的交流方式,甚至是一種創作方式。
2014年,電影《秦時明月之龍騰萬裡》甚至開了中國第一場彈幕場電影,大家坐在電影院裡邊看電影邊用簡訊發送彈幕,彈幕內容會被顯示在影院坐席兩側的牆上。《小時代》也舉辦過彈幕場,彈幕是直接顯示在銀幕上,成為了電影的一部分。
綜藝節目、鬼畜視頻這樣的娛樂化內容更是最需要彈幕的土壤。
曾經有真人秀節目導演公開表示過,團隊會觀測彈幕數據,把「高能」部分反饋給後期,作為之後節目製作的參考。B 站上還有一些相聲視頻,觀眾會在演員自我介紹的時候,在彈幕裡集體刷「噼裡啪啦」模擬鼓掌的聲音,營造一種現場氛圍。
就算在這樣適合彈幕文化的環境裡,高質量的「再創作」彈幕仍然是稀缺的。大部分彈幕還是刷老梗,像是論壇時代的「灌水」一樣,倒是也能起到一種陪伴作用。
即使是高質量彈幕,在四大名著這樣正經的高質量劇集裡,也會讓觀看者感到不適。
在《紅樓夢》的討論區,有一位觀眾寫到:
彈幕裡一旦有亂科普的,那整整幾分鐘的彈幕都在刷這個,東一句西一句,反正啥也沒科普到,看得人又很煩……要真的科普大可在評論區,寫上出處來和人討論,在彈幕裡吵來吵去有啥意思。
雖然人們現在已經練成了將彈幕與畫面自動分層觀看的特技,但當大量彈幕同時出現在畫面上,還是會無意間形成一種間離效果,簡單來說就是出戲了。人們會不可避免地從劇情中抽離出來,關注彈幕內容。
小時候看《三打白骨精》孫悟空被唐僧趕走的一段,不少人都被氣哭了。但現在看著彈幕裡的「心疼猴哥」,反而少了點情感共鳴。
在《紅樓夢》、《水滸傳》的最後一集,賈寶玉在茫茫雪地中遠走,空空的忠義堂裡吳用懸梁自盡,彈幕裡的「完結撒花」不知是在慶祝什麼。
說到底,四大名著電視劇上線後,想認真看劇的人,可能早就關了彈幕,而在彈幕裡活躍的,也許想看的只是一場集體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