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不足多也

2020-12-15 世界因閱讀而改變

#12月跨年衝刺計劃#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日,至貴,國爵並焉;至富,國財並焉;至願,名譽並焉。是以道不渝。

說到孝悌仁義和忠信貞廉,這些都是用來對自身進行勸勉並受其役使的,不足以過多地提倡。因此說,珍貴的極致,是國家的爵位都可以不要;富有的極致,是國家的資財都可以捨棄;心願中最大的,是名聲和榮譽都可以不要。所以,才能夠保持大道而不變。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就要明白在「道」的面前,任何世俗的標準都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莊子認為「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賺,大勇不忮。

世俗的標準在大道中都是「無」的。世俗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的標準,只是用來拘束真性情的,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所以至貴、至富、至願是沒有固定標準的,是無法永恆的,只有「道」才是永恆不變的。

範蠡輔佐勾踐打敗吳國後,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文種因為沒有聽從範蠡的建議,從而遭到了殺身之禍。範蠡來到了齊國,在海邊結廬居住,通過墾荒和經商積累了巨富的家資。如果他想在齊國爭一席之地,那也是能夠做到的,因為齊王曾想請他出任宰相,但卻被他謝絕了。

不過此事使他有了「不祥」之感,於是他便離開了齊國。他帶著門徒來到陶地,通過經商成為巨富,號稱「陶朱公」,至八十八歲壽終。

因為不懂得放下,所以情感最豐富的,反而是最脆弱的;財富最多的,反而是最貧窮的。所以,只有懂得放下,才能真正理解永恆。

相關焦點

  • 【清風堂】遵祖德忠孝節廉 教子孫仁義禮智
    【清風堂】遵祖德忠孝節廉 教子孫仁義禮智 2020-08-15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居廉:群芳競妍冊
    細閱乃知十二女子皆馨花之人格化想像,蓋其取名、性情、行跡,皆援引自花卉典故,其描述女子衣履顏色者,更刻意切合居氏繪卉之設色,書畫合璧,豈非「芳草美人」之再現!畫家寫此,靈感或來自妻妾,蓋其歸裡時,張鼎銘嘗贈貌美婢女作妾,有謂達十位之多,而好友潘飛聲贈其賀壽詩,亦有句雲「群花圍住老人星(君多姬)」,或因得享齊人之福,遂於月圓佳節乘興寫此,並留付張氏以供賞玩。
  •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置天地於度外,將萬物遺忘,而精神卻不曾受到困擾。與道相通,與德相合,退去仁義,擯舍禮樂,至人的內心也就可以安定了。要想心中安定,只有修煉到「道」的境界。因為「道存在於宇宙之初的鴻蒙之態,所以「道」是伴隨著宇宙的進化而進化的,是無處不在的。
  • 新泰:挖掘羊氏德廉之遺風 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作為羊氏家族故裡,近年來,新泰市充分利用羊氏文化研究成果,弘揚和傳承羊氏徳廉文化精髓,打造廉政文化教育陣地,讓羊氏徳廉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為弘揚良好黨風政風鄉風民風傳播正能量。推動羊氏德廉文化進公園。
  • 仁學的政治化與政治化的仁學-荀子仁義思想發微之二
    荀子以差等為正義,為儒家禮學奠定了基礎,但他突出等級、差等,缺乏平等精神,是其思想的不足。今日儒學應發展出寓差等於平等的正義觀,而要做到這點,就要將儒家的忠恕之道由道德原則上升為政治原則,使其成為禮的原理、法則,這樣仁的內在原則與禮的外在原則才可以真正得以貫通。
  • 陶揚鴻:自古真儒皆闢佛,歷代儒者闢佛匯集(十三萬多字)
    老子之小仁義, 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 煦煦為仁 ,孑孑為義 ,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 私言也。
  • 依於仁義 守望相助
    《周禮·天官》載,孔子所處的周代,「四時皆有癘疾」;唐人賈公彥就此疏曰:「癘氣與人為疫」。《公羊傳·昭公二十年》載有衛靈公之兄輒不被立為國君緣由,只因輒有「惡疾」,東漢經學家何休注此惡疾「不逮人倫之屬也」,即不能生育兒女,難行夫妻之禮。《易經·兌卦》即有「介疾有喜」之辭。「介」即隔,隔離患者以阻斷傳染渠道,以保他人性命。
  • 玉有五德,挈為何德
    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仁義智勇,理解有深淺,而大概不謬。而於挈,多釋為潔白之潔。徐鍇:「謂玉雖廉而不可以割,是潔也。」春秋繁露:「玉潤而不汙,是仁而至清潔也。廉而不殺,是義而不害也。」王筠:「絜,俗作潔。廉潔之士,易涉苛刻,故以不忮為美。」段玉裁釋挈,則取圜轉之義,曰:「凡度直曰度,圍度曰挈。」
  • 曹端:一則公廉官箴,影響明清官場600年
    0 2 注重地方教化,身教重於言傳曹端到霍州任學正後,特別注重學問和品德雙修,重視教化,重在向學生們傳授做人的方法,以其學術和德行名聞朝野。曹端在霍州十餘年,得到四方學者士人的敬慕,爭相投其門下受教,來學習的人多達數百人。
  • 律己以廉 蒞事以勤
    王譏曰:「設官以治民,下至驛丞閘官,皆有利弊之當理,但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於堂,並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又辯曰:「某雖無功亦無罪。」王曰:「公一身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故事中廉而不勤、尸位素餐的「公堂木偶」,看似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實則有負崗位職責和人民期盼,是一種極大的不負責任。
  • 宋志明:「仁義禮智」古今談
    原標題:「仁義禮智」古今談(大家手筆)   「仁義禮智」是儒家以至我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內涵。從其淵源上考察,孟子是第一個完整、系統提出這四個範疇的儒家學者。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鳳城有條小胡同,仁義流傳故事多!
    寧晉仁義胡同的故事在寧晉坊間,幾百年來流傳著一個由一條胡同引發的彰顯謙讓美德精神的「仁義胡同」的故事。仁義胡同在縣城新寧村的東邊,故事悠遠 ,精神永傳。歷經歲月滄桑,其蘊含的中華美德的實質依然不改本色,其「親眷一世,鄰居千年」的哲理,與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相統一,同時 也傳承著寧晉人民仁厚、寬容、和善、友愛的高尚道德品質。今天,說的這個事在新寧村。如果您把新寧村、文化街、老廣播局對過、郵電局北面這幾個詞組放到一塊,很多寧晉人大概都知道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就是「仁義胡同」。
  • 寓湘人物丨南宋理學家真德秀長沙「秀」真德
    45歲的真德秀在長沙施政,以「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自勉,嚴守「廉仁公勤」四字,「勵僚屬」。 從來官吏與斯民,本是同胞一體親。既以脂膏供爾祿,須知痛癢切吾身。 此邦自號唐朝古,我輩當如漢吏循。今日湘亭一杯酒,敢煩散作十分春。
  • 處世奇書《素書》三句立世金言,道破處世天機,成敗玄機皆在此中
    《素書》是一部修身治世的奇書,相傳黃石公觀秦朝大勢已去,將此書傳於張良張子房,這才能助劉邦完成定國大計,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出張良的諸多計謀皆出自此書,《素書》中有言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相傳漢軍帳下有一人叫做雍齒,有許多不足之處,素來與劉邦有隔閡,但為了安定人心,張良勸劉邦先將雍齒封賞,因此防止了一場內亂的發生。書中還說:「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所以張良最終選擇功成身退,從而免遭禍患青史留名。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此處就不一一細表了。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這個親而譽之,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是王道。但老子的無為之道卻比王道,仁義之道還厲害。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
  • 什麼是真正的「仁義」?看看老子如何解讀這兩個字
    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的教育家對德的論述是大同小異,眾說紛紜之嫌。儒家創始人孔子以培養「弘道」「至於道」的「士」作為培養目標,以「仁」和「禮」為內容的德育思想,孔子的乃至儒家德目主要是仁義禮智。墨家創始人墨子以培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賢士」或「兼士」為目的,德似乎是有「兼愛」的精神,長於辯論,明辨是非,同時精通於道術,又有實踐經驗。
  • 天冷多吃此菜,維C是蘋果3倍,鋅是豬肝5倍,入鍋一炸鬆軟又酥脆
    彼之謂不道之道,此之謂不言之辯。故德總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名若儒墨而兇矣。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諡,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
  • 《莊子》相忘於江湖——老子與孔子論仁義(三)
    《莊子天運第十四》: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異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徳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辨。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中國史上的仁義皇帝,在位不足50年卻被傳頌千年,死後敵國皇帝痛哭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歷朝歷代來看都有一位十分優秀的皇帝,但也不乏有些不仁不義之輩,縱然成功繼承皇位但是結局依舊十分悽慘,當然也有前半生輝煌,後半生十分悽慘的皇帝,其實還有一生平庸作為不大,但是品性卻極好的皇帝,他就是宋朝皇帝宋仁宗,他被稱為史上最仁義的皇帝,在位雖然不足50年,但是卻被傳頌千年之久,死後全國百姓披麻戴孝就連敵國皇帝也痛哭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