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張中文 通訊員 馬曉衝)在固始縣徐集鄉,鄉中心校校本部業務副校長、市級骨幹教師王春禮幾乎家喻戶曉。他不到18歲走上教師崗位,堅守農村教育園地42年,嘔心瀝血、無怨無悔。如今,他雖已年近花甲且做過心臟支架手術,但仍然忙碌在教學一線,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奮力前行、躬耕不止,成為廣大幹群心中當之無愧的「最美教師」。
幾十年來,王春禮先後30多次榮獲市、縣、鄉「師德先進個人」、「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教學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王春禮卻認為自己做的很不夠,他說,「與教書這行是個終生約定,一輩子與可愛的孩子在一起,確實建立了一種割捨不了的深厚感情,當教師我感到很幸福、很光榮,渾身總有使不完的勁。」日前,王春禮向筆者說這番話時,眼睛裡閃著激動的淚花。
堅守選擇終不悔
王春禮本來應該是一名軍人。1978年高中畢業後,作為村裡僅有的幾名高中生之一,父母為他設計的道路是參軍考軍校。而「幼稚」的王春禮卻答應了村支書的請求,「到村小學當老師」。當時的村小學,泥巴凳子、泥巴孩子,教學條件極其簡陋,但王春禮一諾千鈞,「以約定終身」,從走上講臺的第一天起,就愛上了教書這行,在鄉村學校一幹就是四十多年。當年找對象時,他只有一個條件:是老師。後來兒子王勇考大學時,他力薦師範院校,如今兒子是信陽二高的一名教師。
改革開放初期,一個在商海「弄潮」的同學找到王春禮,勸他出去賺大錢,王春禮婉言謝絕,繼續埋頭當他那每月拿20多塊錢工資的民辦教師。因為教學成績突出,1996年9月,鄉黨委、鄉政府要把王春禮從徐集小學調到中學任教,可他說村小師資不足,硬是「賴著」不走。有人議論他傻,他卻不以為然,一笑了之。
幾十年來,王春禮對自己的利益、待遇從不計較,但他卻視校為家、愛生如子,工作的事、學生的事他時刻記在心上。在學校,他是領導放心的好同志,家長放心的好老師,他在哪個學校任教,學生家長就把孩子往他班級裡送。徐集鄉中心校的校志上清楚地記載,2012年春季的一個雨天,王春禮為送低年級一名學生回家,左腿被摔骨折,50多天裡,他堅持打上石膏袋拄著雙拐上四樓給孩子們上課。他因此被評為信陽市教育系統「師德先進個人」,成為同行學習的榜樣。
三尺講臺是戰場
王春禮是全鄉有名的業務骨幹、教學能手、育人標兵。忘我的工作,使王春禮的身體嚴重透支。2018年9月,他突發心梗昏倒在工作崗位上,及時做了心臟手術才保住性命。出院休息不足一個月,他主動到學校上班,不僅把業務工作抓得有聲有色,還接下了六年級數學課的教學任務。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為後進生補課,甚至把學生約請到家中進行面對面、點對點地輔導。有時候,他感覺心臟不舒服,就含服幾粒「速效救心丸」,待症狀緩解後又繼續工作。有兩次,他曾在講臺上昏了過去,同學們提起這事就掉眼淚……
疫情無奈教書人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延遲了開學時間,但擋不住師者教書育人的腳步。在「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活動中,王春禮一邊引導學生進行網上視頻學習,一邊製作自己主講的微視頻課發給學生,作為對學生線上學習的補充和監督。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他煞費苦心,多次試講,每天都要製作多個微視頻,手機內存不夠時,他把全家人的手機都「動員」上陣。每天他還利用微信群給學生布置批閱作業,有時為了批改反饋一次作業,他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的時間。
為了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效果,緩解學生線上學習壓力,有效監管學生線上學習的自覺性,王春禮在做好線上教學和疫情防控的同時,每天拿出8個小時時間面對面錯時指導8名同學,每周輔導6天,全班48名學生都能得到面對面指導和線上學習的有效監管,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其線上教學的有效做法,為全鄉線上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借鑑。
(映象網固始新聞熱線:0376——6365159 : 投稿郵箱:3382141313@qq.com. 映象網「大象陪辦」:18003719699)
【來源:河南聯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