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面對這些稱呼時傻傻分不清楚,實際上不過是不同角度的稱呼,而且是口語化,習慣化的稱呼,沒有絕對的、明顯的界限和標準,正是因為這種隨意化狀態,才造成拗口、暈。其實記住一點就OK,看分數,分數差不多就是同一層次的學校,不用計較細枝末節。非要計較細枝末節怎麼辦,那就這麼計較。
三本,是個習慣性說法,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具體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招生錄取,本科第三批次院校」,隨著錄取批次改革,大部分省份已經取消三本批次招生。
合併了本科批次錄取的省份:北京市、山東省、天津市、遼寧省、廣東省、上海市和海南。
合併本科二批次和三批次,僅有本科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錄取的省份:河南省、河北省、江蘇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西省、安徽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廣西自治區、雲南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新疆和西藏自治區。
其中天津分二批AB段、山西分二批A/B/C段,
依舊保留本科第三批次的省份:黑龍江省、青海、湖南省。這是2019年情況,今年情況未知。
由此可見,三本說法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獨立學院。時代產物,即將退出歷史舞臺。
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公辦大學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院校。
名字是XX大學+XX學院。
到 2020 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原則上,中央部門所屬 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要率先完成轉設,其他獨立學院要儘早完成轉設。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獨立學院,堅持實事求是,探索適合的轉設路徑。
1、轉為民辦。辦學協議完善,辦學主體間權利義務劃分清晰,辦學條件達到本科高校設置標準的獨立學院,可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2、轉為公辦。無社會舉辦方(指由公辦高校單獨舉辦, 公辦高校與學校基金會、校辦企業、學校附屬醫院、校友會或學校工會等下屬機構合作舉辦,以及公辦高校與地方政府合作舉 辦,下同)或社會舉辦方擬退出舉辦、地方政府有條件承接舉辦 的,鼓勵轉設為獨立設置的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就是這樣的案例。
3、終止辦學。已停止招生,或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完成轉設,或舉辦者主動提出且條件具備的,終止辦學,撤銷建制。
對於無社會舉辦方的獨立學院(即所謂的「校中校」),如轉為民辦普通本科高校,須明確非營利性,可由地方政府設立教育投資公司、教育基金會或國有企業作為舉辦者,也可探索無舉辦者辦學。不得以任何方式將舉辦權轉讓給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
無論轉型還是取消,只要允許招生,就保證畢業。
民辦院校,指純民營資本創辦的大學。
比如吉林華橋外國語大學、河北傳媒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西京學院以及北京城市學院。從學校名字也能看出來,沒有「母校」,這也是和獨立學院的明顯區別。民辦院校不一定比獨立院校差,上面這五所民辦院校都有碩士點了。
名字一般是XX+XX+學院。
三者的一些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無論民辦院校、獨立學院,過去都是三本批次招生,所以統稱三本。
民辦院校,名字基本上是省份+辦學特色+學院,比如河北傳媒學院。前面一定沒有XX大學的前綴。但也有例外,像湘南學院、湖南女子學院、山東女子學院就是二本院校。民辦院校將來會變成私立大學的意思,西湖大學,嚴格來說也是民辦大學。
獨立學院,名字基本上是XX大學XX學院,比如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
兩者的區別,相當於北京城市學院(民辦)和北京大學城市學院(獨立學院)的區別。當然北大沒有城市學院,只是舉個例子。
而直接XX(城市名)學院的,基本上是二本批次招生的大學。比如黑河學院、懷化學院。
民辦和獨立學院的本質區別,前者是純民營資本出資,後者相當於合資,大學和機構合資辦學,一個出師資、場地,一個出辦學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