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明清300年的第一商幫:徽商是如何隕落的?

2021-02-17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最愛歷史」(ID:solovehistory)授權轉載。

本       文       約  5601  字

閱       讀       需       要

                                                                            

15 min

 

在不知道收了多少「捐獻」的銀子後,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公元1762年3月,第三次下江南、下駐在揚州天寧寺行宮的乾隆大帝,給14名來自徽州的鹽商各自頒賜了官爵。

 

對此,乾隆滿意地說:

 

「朕此次南巡,所有兩淮商眾,承辦差務,皆能踴躍急公,宜沛特恩。」

 

為了此次加官進爵,14名鹽商具體「捐納」了多少銀子,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對於揚州徽商之富,乾隆則早有耳聞,當時,揚州徽商總資本至少在五千萬兩銀子之巨,而清朝在乾隆時期號稱巔峰,國庫最高存銀不過也就7000萬兩,以致於乾隆感嘆道:

 

揚州徽商們也敢於「捐納」:以乾隆朝的著名鹽商鮑志道(1743-1801)為例,僅僅他個人在世期間,就先後向清朝政府「捐納」了2000萬兩白銀、和12萬石糧食(約合1440萬斤)。

 

此時的徽商,是清朝毫無疑問的第一商幫。 

 

乾隆下江南的背後,襯託出揚州徽商的財勢

 

徽商,崛起於明朝中葉。

 

對於管轄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六地的徽州府來說,這裡向來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諺語,由於可用耕作的土地奇缺,人口急劇增長的徽州人一直處於難以自足的狀態。

 

晉代時,徽州(新安郡)當地人口僅有5000戶,然而隨著晉室南遷和南北朝時期的持續動蕩,北方士民開始不斷南遷,唐安史之亂、宋靖康之變後,南遷的中原人民不斷補充著徽州的人口,南宋初年,徽州人口已經達到12萬多戶,到明代時,徽州人口進一步飆漲至56萬戶,到清末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徽州人口更是達到了247萬人,由於人多地少,謀生艱難的徽州人被迫開始沿著新安江等水道大規模走出深山,去外界打拼一片天地。

 

明清兩代的徽州,普遍流傳著一句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包袱雨傘,夾著就走。」

儘管謀生艱難,但作為中原世家大族移民的後代,重視教育的徽州人普遍會將子女送往私塾,到十三四歲時再讓孩子外出闖蕩,在這片面積僅有1萬多平方公裡的狹小府地上,卻是「十家之村,不廢誦讀」。

 

由於大規模的人口外出經商謀生,到了明代時,明朝人王世貞就曾經感慨地說:「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意思是說徽州人十分之三在家務農,十分之七在外經商,「賈居十(分之)九」「徽人十(分之)九為商」。

 

在這種龐大的外出經商人口的擴散下,到了明代時,徽州人出現了以長三角為基地的「一大塊」、以長江和大運河「兩條線」為輻射通道,「星星點點遍全國」的分布生態,到了明朝中葉,隨著以鹽商為代表的商人群體的崛起,徽商,開始作為一個商幫,在中華大地上冉冉升起。

 

作為徽商的代表,鹽商,是徽商中最勢大財雄的群體。

 

明朝初期,為了與北方蒙古人對抗,明朝政府在北方漫長邊境上設置了9個邊鎮駐軍布防,為了吸引商人向駐軍運送軍糧,當時明朝政府規定,商人只有向北方邊境運送糧食販賣,才能換取到鹽引(一種販賣食鹽的官方憑證),然後到指定地點倒賣食鹽謀利。

 

由於古代食鹽的稀缺性和倒手買賣存在的暴利,因此儘管路途遙遠,徽商仍然不遠千裡踏上了北上路途,但由於地理距離等因素,在明朝中葉以前,徽商的鹽業生意總是做不過相對北方較近的山西商人和陝西商人。

 

明朝中期以後,隨著白銀成為通用貨幣,於是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戶部尚書葉淇改革鹽法,規定商人不再需要向邊境運輸糧食,只要向政府鹽運司繳納銀子,就可以換取到鹽引販鹽,這一變革,史稱「開中折色法」,隨著變革的推行,原來的塞外商屯逐漸解體,邊境商貿日趨衰敗,於是,原來經營邊境貿易的晉商、陝商轉而南下位處兩淮地區要地的揚州從事買賣,而這,也給了徽商以崛起的歷史機遇。

 

由於東臨黃海,西接運河,明清時期,揚州成為了中華帝國兩淮地區的鹽業中心,而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兩淮地區每年的賦稅更是佔到了全國商業稅收的50%,其中主要是鹽稅,可謂「關係國庫,最為緊要」,而在帝國商業中心與晉商、陝商的較量中,作為後起之秀的徽商逐漸後來居上,最終幾乎壟斷了兩淮地區的鹽業經營,從而奠定了徽商作為商幫在帝國內部的崛起。

 

明朝中葉時在揚州,徽商原本與晉商、陝商平分天下,當時在揚州,以徽州話和陝西話最為時尚,因為當地人認為講這種話的人最有錢。但在明朝中葉及晚明的商業競爭中,文化教育不高、較為保守吝嗇的晉商和陝商,逐漸在與具有文化底子的徽商競爭中敗下陣來。 

 

揚州

由於徽州善於抱團經營,因此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徽州歙縣的縣誌《歙志》就記載說:「今之所謂大賈,莫有甚於吾邑(歙縣),雖秦晉(陝商晉商)間有來賈於淮揚者,亦苦朋比而無多」,與零星經營的陝商晉商相比,在當時的兩淮地區和揚州,「苦朋比無多」的陝商晉商,此時已經在商業競爭中完全敗給了抱團取暖又敢於「給予」的徽商,可以說,無論是玩文、玩錢還是玩人多,徽商在兩淮鹽業經營中都逐漸進入了壟斷時代。

 

作為宋明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地,徽州在明代開始就被稱為「程朱闕裡」「東南鄒魯」,徽州諺語普遍流傳說:

正是在「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的理念薰陶下,徽州在古代科舉中開始急劇崛起,據統計,從宋代到清末,徽州考中進士的共有2086人,並出產了28位狀元,佔據中國歷史狀元總數的二十四分之一,以單一城市而言,徽州的狀元人數,僅次於蘇州府。

 

由於重視讀書、政治資源廣布明清兩代,這也為徽商在政治上提供了保駕護航,而徽商在發家致富以後,也將子女讀書致仕作為保障家族累代經營的不二法寶,對此,明代徽州人汪道昆(1525-1593),就將徽商家族的這種特點形容為「賈而好儒」「左儒右賈」。

 

以汪道昆本人為例,他的家族就是累代經營鹽業,家業巨富,到了他這一代,父親刻意經營讓他讀書致仕,汪道昆也不負眾望,23歲就考中進士,而後更是官至明朝兵部左侍郎,與戚繼光等人一起成為明朝末年的抗倭名將,而在儒商、部級高官的背景之外,汪道昆還是一名戲劇家,曾經撰寫有《高唐夢》《五湖遊》《遠山戲》《洛水悲》等劇作。

 

在「左儒右賈」的政治資源支持下,徽商的政治門路也迅速拓寬,以明朝為例,徽州就出了曾經當過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和七省總督的胡宗憲,另外還有曾經當過明朝禮部尚書和文淵閣大學士的許國,到了清代,徽商「以商養文」更是頻頻開出「碩果」——例如出身鹽商巨富家族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二人就先後考中進士,並且都擔任過軍機大臣,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而不倒,其家族可謂政壇常青樹,而曾經當過軍機大臣和戶部尚書的曹文埴,由於老鄉關係,跟揚州徽商更是關係密切,其中乾隆六下江南,讓徽商等各路商幫「奉獻」「捐納」等各種事務,就是曹文埴在一手安排。

 

而這種徽商累世培植的政治與商業的暗中結合,也為徽商在鹽業、典當、茶葉、布匹等各種生意中獲得了各種關係深厚的政治資源庇護,堪稱中國政商結合的至高典範。

 

也就是在這種善於逢迎和「捐納」,正如乾隆在揚州賞賜徽商官爵時所說「踴躍急公」的背景下,徽商在經歷明末清初的戰爭動蕩後再次崛起,並通過政商勾結、逐漸壟斷了當時中國最大的鹽場、兩淮鹽場的商業貿易。

 

對於徽商的善於「奉獻」,清廷和地方官員也一直是投桃報李,給予了徽商諸多壟斷權益,當時,兩淮鹽務中設有「總商」,乾隆時代更是出現了權力空前的「首總」。徽商江春就擔任過「首總」,這些「總商」乃至「首總」,既是兩淮眾商的代表,又是官府與鹽商之間的聯繫人,實際上擁有半官半商的身份。

 

以徽商巨富江春(1720-1789)為例,乾隆六次下江南,江春都參與了迎送和接待,其一生共向清廷「捐納」多達1120萬兩白銀,而乾隆則將江春賞賜為「內務府奉宸苑卿布政使」,正一品「光祿大夫」,在每次任命新的兩淮巡鹽御史時,乾隆甚至都會囑咐新官吏說:「廣達(江春)人老成,凡事要多與他商量。」而江春更是因為「一夜堆鹽造白塔,徽菜接駕乾隆帝」等事跡,而被稱為「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江春

 

徽商在乾隆朝迎來巔峰之際,也是其衰落之時。

 

以乾隆朝第一紅頂商人、揚州徽商江春為例,乾隆多達六次下江南、清廷沒完沒了的政治接待,以及不停的政治「捐納」任務,也讓一度富可敵國的江春瀕於破產,除了乾隆下江南時要接待「奉獻」外,在乾隆沒下江南的日子裡,乾隆三十六年,江春就為皇太后八十壽誕捐銀20萬兩;乾隆三十八年,清廷用兵金川,江春又捐銀400萬兩;乾隆四十七年,黃河築堤,江春捐銀200萬兩;乾隆五十三年,臺灣林爽文起義,江春又被迫「捐獻」軍費200萬兩,而這還只是明面上的政治捐款,私底下的賄賂和政治接待更是幾乎耗盡了江春的家底。

 

到江春晚年,江家日益敗落,江春在1789年死後,道光年間,財務日漸虧空的清廷隨後以整頓鹽務為名,逼令江家必須再交出40萬兩銀子,而家底已經掏空的江家後代無力支付巨額罰款,最終慘遭抄家。

 

清廷則完全忘了,乾隆朝的第一紅頂商人江春,僅僅明面上的「捐納」就高達1120萬兩白銀的「政治奉獻」,對他們來說,已經被掏空家底的紅頂商人,已經不再具有利用價值了。

 

而江春家族的敗落,也掀開了徽商商幫整體衰落的帷幕。

 

明清兩代,徽商通過政治勾結等手段幾乎壟斷了帝國的鹽務經營,但壟斷的代價就是各種明面或暗底下的高額賄賂和政治「捐納」,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了轉移負擔,徽商於是將重擔又轉嫁到鹽價等商品上。

 

以康熙朝(1662-1722)為例,當時江南的儀徵、通州等地由於距離兩淮等產鹽區較近,每斤鹽只賣二三文錢,但到了江西、湖廣等地,每斤鹽價則高漲到了二十文錢不等;隨著官府盤剝的日益加深,鹽商的售價也不斷抬高,到了道光年間(1821-1850),湖北漢口的鹽價已經去到了每斤四五十文,而有的地方則高漲到了每斤八九十文,更有甚者部分偏遠地區,鹽價高達幾百文錢一斤。

 

作為鹽業壟斷和官商勾結導致的政治代價,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的鹽價也不斷飆漲,以致到了普通老百姓已經無力承擔的地步,在此情況下,百姓只得通過購買價格相對便宜的私鹽來解決日常所需,由於不斷高漲的鹽價導致私鹽大規模泛濫,徽州鹽商的官鹽買賣也日漸滯銷,但清廷規定的年銷售額卻是要年年交款的,由於所欠的鹽款即鹽課越來越多,沒辦法,徽州鹽商只得向清廷請求進行分期付款:或分15年償還,或分30年償還。

 

到了道光年間,以徽商為主的兩淮鹽商所積欠清廷的鹽課,已達到了幾千萬兩白銀之巨,由於鹽商在政治重壓之下根本無法還款,而普通老百姓則因為鹽價太貴吃不起鹽,為了改變這種困局,道光十二年(1832年),兩江總督陶澍為了革除淮鹽積弊,開始打破徽商壟斷兩淮地區鹽業經營的壟斷局面,下令只要有銀子,都可以向官府購買鹽票進行販賣,史稱票鹽法。

 

票鹽法開始實施後,逐漸激活了兩淮地區的鹽業經營,不僅推動了鹽價的下降,而且使得兩江地區的歲入增加了1000多萬兩白銀,隨著徽商鹽業壟斷特權的被打破,徽州鹽商也開始急劇衰落,而由於鹽商在徽商商幫中的實力最為雄厚,徽州鹽商的轟然倒塌,也全面昭示了徽商衰落的未來。

 

對此,徽商們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到處砍桃樹洩憤,因為桃跟票鹽法的推行者陶澍的「陶」同音,於是有人寫詩戲說這件事說:

 

「戲他桃花女,砍卻桃花樹。盛衰本有自,何必怨陶澍。」

就在徽州鹽商衰落的同時,1851年,太平軍之亂爆發了。

 

從1851年到1875年,太平軍和捻軍先後在南北方持續興起,戰火廣泛波及清朝18個省的600多座城市,由於戰爭導致商路斷絕,這就使得徽商們的日常經營陷於癱瘓,「自經兵災,船稀商散」。

 

迫於動亂,徽商們開始大批量返鄉避災。

 

在殘酷的戰爭掃蕩和接踵而來的瘟疫、災荒侵襲下,作為徽商大本營的徽州也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以致於曾國藩都在上奏清廷的奏摺中寫道:

 

「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裡野無耕種,村無炊煙。」 

 

在二十多年的戰爭掃蕩下,徽商商幫從南到北一片哀鴻遍野,繼鹽業之外,茶業、典當業、木材業等徽商傳統主營項目也都受到了致命性的摧殘,而徽商們也猛然發現,即使戰爭停歇,他們所面對的外部環境也猛然劇變了。

 

當時,作為中國傳統的「出口創匯三寶」(茶葉、陶瓷、絲綢),茶葉貿易隨著英國人在印度和斯裡蘭卡等地的大規模引種茶葉,出口已經日漸衰落;而歐洲人自產的陶瓷質量也越來越優越,逐步取消了對中國瓷器的進口;在生絲和絲綢方面,日本和歐洲的養蠶業和絲綢業也不斷崛起,中國的市場份額不斷萎縮。

 

與茶葉、陶瓷、絲綢等出口業務逐漸萎縮乃至消失相反,外國的機器編織布匹等優質商品則不斷輸入中國,在此情況下,作為徽商除了鹽業外的第二大主營業務,茶葉貿易也在徽商商幫中逐漸沒落,另外,經營布匹生意的徽商也逐漸被淘汰出局,在傳統的各項主營業務上,徽商受到了幾乎是全面性的致命打擊。

 

作為最後碩果僅存的徽商大佬,先是倚靠浙江巡撫王有齡、做官商和軍商生意起家的胡雪巖,在王有齡對抗太平軍失敗自殺後,又接著投靠湘軍和左宗棠,成為了左宗棠和湘軍南徵北伐、財政運轉的左膀右臂,並通過湘軍和左宗棠的庇護經營錢莊、典當、藥業、茶葉、生絲等生意。 

 

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

 

1882年,胡雪巖因為與外國洋商進行生絲大戰失利出現了巨額虧損,在此情況下,向來與湘軍派系不合的淮系李鴻章立即指派官商盛宣懷出馬,一方面拖延本來要支付給胡雪巖的官銀,另一方面則大規模散布消息、挑撥儲戶到胡雪巖的錢莊進行擠兌,在多重失利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勢力強勢打壓下,胡雪巖歷時三十多年建立的商業帝國,最終在短短幾個月間便瞬間崩塌。

 

1884年,胡雪巖最終在貧恨潦倒中鬱鬱而終。

 

而胡雪巖的死,也成為縱橫明清兩代300多年的徽商最後的真實寫照,曾經貴為中國第一商幫的徽商,至此徹底隕落人間。 

 

參考文獻:

龐利民:《晉商與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王世華:《第一商幫》,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趙焰:《徽商六講》,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相關焦點

  • 名震一時的明清商幫,如何構成與其商業教育理念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隨著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一直到明清時期商品行業繁雜和數量增多,商人隊伍開始與日俱增,這也使得其中的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商幫商幫是一種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誌性建築的商業集團。而在中國歷史一共有「三大商幫」分別為粵商、徽商、晉商,同時也有陝商、晉商、徽商的說法。
  • 四大商幫變三大商幫,晉商、徽商衰落後,這一商幫「抱團」經營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就存在著四大商幫,它們分別是粵商、晉商、浙商和徽商。因為古代主要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那時候還是比較重視農民的,商人反而會遭到一定抑制的情況。直到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商品經濟開始發展,四大商幫也由此誕生。
  • 晉商、徽商、浙商、粵商這四大商幫,你覺得誰最會做生意?
    除了這些商人以外,還有一群人結成一個團體一起把錢掙的,就是們所稱的「商幫」。中國人不僅對血緣關係很在乎,也看重地緣關係,封建社會時期都是小農經濟,親戚活動在一個圈子裡面,愛熱鬧的人總會在沾親帶故的群體裡面找點關係親近親近。商人就是在不管在哪個特殊的年代,因為地域、宗族的關聯,都能結合在一起的商人大群體,他們一起尋找生意之道。
  • 紀錄片《天下徽商》將登央視,為你破解一個商幫崛起的傳奇密碼
    大型人文紀錄片《天下徽商》即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和安徽衛視從夢裡徽州追蹤繁華往昔,在世事沉浮中發現興衰軌跡。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徽商、徽州和徽州文化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天下徽商》,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出版集團、安徽廣電傳媒集團、徽商銀行聯合出品,將於2019年5月6日-5月10日起每天20:00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5月17日起每周五21:20在安徽衛視播出;央視、安徽衛視播出時,騰訊視頻將同步推出,為你破解一個商幫崛起的傳奇密碼。
  • 晉商,徽商.
    山西民居,因各個大院而名聲在外,諸如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大院……一南,一北,建築風格迥然不同,而在這些建築背後,卻是明清時期同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商人。「萬裡旗亭客,歸作田舍翁。」歷史上的中國商人,奔波於萬裡旗亭之下,有些積蓄之後,多歸鄉置田建房。山西與安徽,留存下如此多的民居建築,全賴大名鼎鼎的晉商與徽商。
  • 中國三大商幫:潮商、浙商、閩商,哪一個才是中國第一商幫?
    文:荏苒眾所周知,中國商幫歷史悠久。其中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廣東(珠三角和潮汕)商幫、江右商幫、龍遊商幫、寧波商幫是為十大商幫。歷史上,中國主要有4大商幫:粵商、浙商、晉商以及徽商。
  • 商幫文化||輝耀中華的江右商幫
    商幫,是指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誌性建築的商業集團。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隊伍日漸壯大,競爭日益激烈,各類商幫迅速崛起,全國活躍著山西商幫、安徽商幫、浙江商幫等十大商幫。江西的商幫,被稱為「江右商幫」,以其興起之早、人數之眾、分布之廣、操業之多、滲透力之強集輝煌與榮耀於一身,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是中國古代實力最強的商幫之一。
  • 晉商和徽商:一部光榮史,一部血淚史
    山西民居,因各個大院而名聲在外,諸如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大院……一南,一北,建築風格迥然不同,而在這些建築背後,卻是明清時期同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商人。 「萬裡旗亭客,歸作田舍翁。」歷史上的中國商人,奔波於萬裡旗亭之下,有些積蓄之後,多歸鄉置田建房。山西與安徽,留存下如此多的民居建築,全賴大名鼎鼎的晉商與徽商。
  • 輝耀中華的江右商幫
    文/朱虹 商幫,是指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誌性建築的商業集團。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隊伍日漸壯大,競爭日益激烈,各類商幫迅速崛起,全國活躍著山西商幫、安徽商幫、浙江商幫等十大商幫。江西的商幫,被稱為「江右商幫」,以其興起之早、人數之眾、分布之廣、操業之多、滲透力之強集輝煌與榮耀於一身,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是中國古代實力最強的商幫之一。從發展脈絡看,江右商幫萌芽於唐,興起於宋元,定型繁榮於明清,衰弱於清中晚期。早在唐代,江右商幫便有了商幫的雛形——「綱」。
  • 看商幫浮沉,感悟營商智慧
    以地域為代表,從晉商、徽商、粵商、閩商……各個商幫也在中國的商業史上演出了浩氣迴腸的一幕幕故事。猶記得,在高中時看的《喬家大院》電視劇,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後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那些經典的經商橋段我記憶至今,細細品來,其中也甚多人生哲學。
  • 中國商幫之首「潮汕幫」,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為何如此盛產富豪?
    潮汕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裡有中國第一大商幫,該地區為何如此盛產首富?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商業帝國發展史。最近幾十年,潮汕地區出現了很多富豪,比如李嘉誠和黃光裕等。據說,潮汕商人最鼎盛的時候,佔據了香港股市40%的市值。
  • 六百年商海起起伏伏,道盡中國商幫興衰歷史
    要不然為什麼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被逼急了跳出來鬧革命的大多都是窮苦的農民,而不是生活富足的地主商人呢?所以在中國古代這商人的地位,或許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低賤,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基本上還是那些無地無財的農民。
  • 【閱讀徽州】從「宰鹿布信」「真不二價」看看徽商的生意經
    「宰鹿布信」 點擊下方視頻觀看 俗話說「無徽不成鎮」,指的就是徽商
  • 《聊齋》取景地,林立明清徽商豪宅,春季油菜花開美不勝收
    這裡歷史上出過很多官員和商人,所以村子裡有不少豪宅,整個村落以明清古建築為主。村內以青石板鋪地,古建群背靠青山,面臨清溪和稻田,村莊與秀水青山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1987年版的《聊齋》和連續劇《青花》都曾在此取景,思溪的敬序堂是《聊齋》的主要外景地。兩個村子間有片很大的油菜花田,但逢春季油菜花開,美不勝收。
  • 我國「潮汕商幫」的江湖,這四人獨擋一面,成我國商界「大佬」
    我國歷史上的「三大商幫」分別是:粵商(也稱潮商)、徽商、晉商,不過近年來浙商崛起其勢頭有些「超過」我國三大商幫的樣子。不過也有人表示,我國三大商幫中潮商一直以來都非常神秘、低調,要是比真實力的話一點都不虛浙商的。那麼,被很多人如此看重的潮商到底有多大能耐呢?我國商界中出現過哪些有名的潮商?
  • 《權力資本與商幫》:追溯中國商幫600年變遷,看新時代的使命
    其實在中國商幫、商人崛起與衰落的過程中,權力與資本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止。鹽商、海上私商、外貿商人、買辦、票號商人和近代金融實業家;晉商、徽商、粵商、閩商和甬商……無論是以行業區分,還是以地域代表,中國商人群體每一次的崛起、沒落與再出發都離不開政商博弈,更受制於社會的開放或封閉。
  • 葉文榜:徽商賦
    葉文榜:徽商賦偉哉華夏,壯哉八皖。贊我徽商,古律鏗鏘。厚德仁善,群星耀眼。溯我徽商,萌發於東晉,成形於宋唐,盛極於明清,輝煌於今朝。尋我徽商,發軔於黟山新安,崛起於六縣一府;東南鄒魯之名、禮儀之邦之譽,植根大江南北,躍動華夏神州。嘆我徽商,少小離家闖天涯,功成名就始還鄉。敬我徽商,弘揚互助之商道,踐行駱駝之精神。贊我徽商,義利兼顧,誠信無誆;賈而好儒,修身揚善。頌我徽商,引領天下三百餘載,風動四方眾商之首。唏噓嘆乎!八皖大地,鍾靈毓秀。物產豐饒,美酒名茶。徽幫鼎盛,精英輩出。
  • 葉文榜:一位把商會打造成金紐帶的新時代徽商傳奇人物
    葉文榜:一位把商會打造成金紐帶的新時代徽商傳奇人物經貿文化快訊南昌電 作為一名安徽人,都每每情不自禁的以徽商這一叱吒明清經濟數百年的天下第一商幫為驕傲。其中,一位頗得全國徽商界信任和尊敬名叫葉文榜的無為籍人士,就是十年如一日用真心真情把商會逐步打造成金紐帶的新時代徽商傳奇人物。2008年8月18日,江西省安徽商會掛牌成立;十年以後,江西省安徽商會一躍成為安徽在江西規模最大的商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