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古巴閱兵
原標題:勞木:美一向喜歡顛覆別國,為啥沒滅了古巴
在歐巴馬訪問古巴的海量報導中,對曾影響美古關係歷史進程的兩件大事被忽視。 美古交惡半個多世紀這一頁已經翻了過去,但回顧這兩樁事,對認識國際關係的變動不居,體味「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這類政治名言,不無裨益。
第一件: 古巴革命後,卡斯楚從對美國友好到完全倒向蘇聯。
1959年1月,卡斯楚領導古巴人民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政府。他出任總理之初,對美國表示友好的態度,與蘇聯保持距離。美國很快就宣布承認古巴新政權,並與之建交。4月,卡斯楚訪問美國,受到艾森豪維爾總統的熱情歡迎。美國的示好,是想把古巴納入美國勢力範圍,使其「美國後花園」的定位不變。同年6月,古巴政府領導成員變動,主張實行激進政策的人掌控重要部門,並開始實施對外國企業無償國有化政策,大量美國人的資產被沒收,觸到了在古巴的美國大財閥的疼處。美國惱羞成怒,於1961年4月15日宣布同古巴斷交,並對其實施經濟制裁,停止進口古巴的蔗糖,實行石油禁運。
同年4月15日,古巴流亡分子駕駛美國的B-26轟炸機對古巴連炸兩天,隨後,由中央情報局在瓜地馬拉培訓的1500名僱傭兵在古巴豬灣登陸,計劃首先佔領附近的機場,站穩腳跟後,把盤踞在邁阿密的古巴流亡政府搬到這裡,然後以「古巴政府」的名義請求美國出兵,一舉推翻古巴新政府。孰料不到72小時,這夥烏合之眾便被一網打盡,200多人被打死,1200餘人被俘。次年12月,美國政府以價值5300萬美元的食品和藥物交換了這些俘虜及其家屬。
當時,正熱衷於同美國爭霸的蘇聯,很想在拉美尋個立足點,古巴又需要幫助,雙方一拍即合。蘇聯向古巴出口石油,進口蔗糖,兩國越走越近。正是美國和蘇聯的一個打一個拉,使古巴一步步倒向蘇聯。有人形容,古巴那麼快就成為社會主義陣營一員,很有些「逼上梁山」的味道。這說法有些誇張,但不無道理。這也從另一層面提醒世人,「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是外交大忌。
第二件:古巴飛彈危機差點引發美蘇核大戰。這個事件被認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蘇聯同美國爭霸,但自感軍事力量尤其是戰略性軍事力量,像中遠程飛彈,遠程轟炸機等遠不及美國。如果在古巴部署能打到美國本土的飛彈,可以彌補這個不足。1962年7月,蘇古達成秘密協定,蘇聯將在古巴部署幾十枚飛彈、數十架轟炸機以及4·5萬蘇聯軍人。到10月初,相當數量的飛彈和飛機被偷偷運抵古巴。美國發現後,總統甘迺迪以不惜一戰的強硬態度要求赫魯雪夫撤走飛彈和飛機。雙方討價還價。10月26日和27日,赫魯雪夫給甘迺迪連寫了兩封信,答應美方要求,但提出兩個交換條件:美國必須從土耳其撤走飛彈,承諾永不入侵古巴。甘迺迪表示同意,同時下令:美國政府官員不許發表譏諷對方「投降」之類剌激性言論,他還稱讚赫魯雪夫作出了「有政治家風度的決定」。他認為,不能把任何一個大國逼得走投無路而不顧一切地投入戰爭。
有專家這樣評論古巴飛彈危機:「它作為國際關係史的經典事件,為後人解決危機衝突提供了良好的借鑑範式。」
關於古巴飛彈危機,以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赫魯雪夫的冒險主義和投降主義。這段插曲其實有更多內涵,其中之一是,似可以解答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疑問:美國到處顛覆別國政權,為什麼不出兵滅了身邊的小小的古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