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金口譁變」,8000精銳投奔太平軍,對清朝反戈一擊

2020-12-16 騰訊網

1854年3月,湘軍組建完畢,水師、陸師總計17000餘人,成為剿滅太平天國之急先鋒。此時,曾國藩信心滿滿,立刻移師北上作戰,為清朝效勞。但是,鹹豐皇帝壓根就不想重用曾國藩,只想讓他當炮灰,與上遊太平軍廝殺;攻克南京之重任,交給八旗、綠營為主的「江南大營」。如此,曾國藩備受冷落,因沒掌握地方實權,受盡了督撫冷眼,處境十分艱難。

1860年5月,「江南大營」徹底被摧毀,湘軍成為絕對主力,曾國藩迎來人生轉折點:擔任兩江總督,並節制蘇、浙、皖、贛等四省軍政,權勢顯赫。1864年7月,湘軍奪取天京,滅亡太平天國,清朝得以延續國祚數十年,曾國藩憑藉此戰功,成為「中興名臣」之首。但是,1865年3月,湘軍最精銳軍團,也是野戰能力最強的軍團——「霆軍」在湖北金口譁變,投奔太平軍,讓曾國藩陷入尷尬境地;曾氏湘軍最終被徹底解散,與此關係重大。

01、湘軍遠徵西北,8000精兵不服調遣,在金口譁變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八旗、綠營腐朽沒落之本性暴露無遺,各地起義風起雲湧:兩淮「捻軍」、西北起義軍、西南起義軍、上海小刀會起義、兩廣天地會起義,等等,清朝江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剿滅太平軍,清朝依靠曾國藩湘軍主力,其餘則八旗、綠營承擔,尤其是中原、西北,清朝不想讓湘軍染指,八旗是絕對主力。

1864年初,八旗悍將多隆阿在西北陣亡沙場,被起義軍槍炮打死,陝甘局勢更加混亂。1865年3月,清朝決定派遣野戰能力最強的湘軍勁旅——「霆軍」8000餘人前往鎮壓。「霆軍」從南京出發,來到湖北金口時,黃矮子帶頭鬧事,索要餉銀,囚禁主將宋國永,是為「金口譁變」。宋國永平日對待將士好,雖不願意背叛清朝,黃矮子最後還是放他一條活路。

「金口譁變」,黃矮子率8000「霆軍」南下投奔正在福建、廣東一帶轉戰的康王王海洋,沿途清軍無人敢阻攔。此舉,在清朝引起巨大震動。

02、鮑超所部「霆軍」,在湘軍中紀律最差

天京陷落後,太平軍餘部雖說還有數十萬大軍,卻都是烏合之眾,戰鬥力令人堪憂。1864年10月,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境內被席寶田逮捕,送往南昌受凌遲處死,太平天國已經群龍無首,遵王賴文廣所謂的「復興」天國大業,只能是自欺欺人。如此,無論從何種角度看,8000「霆軍」都不應該譁變;作為清朝「功臣」,他們可以過上好日子,沒必要投奔太平軍。然而,事實卻打臉了。

「霆軍」譁變,主要是兩點因素。首先,鮑超所部「霆軍」,基本都是招募天地會、哥老會、散兵遊勇、地痞流氓、無產者,紀律最糟糕,連「吉字營」都自愧不如。要知道,天地會、哥老會可是清朝死敵,經常發動起義。再則,「霆軍」不是正規軍,沒有朝廷專項撥款,餉銀拖欠嚴重。鎮壓太平軍,「霆軍」可以通過劫掠民財發家致富,如今情況改變,軍費來源無保障。

此外,西北天地會、哥老會也不少,「霆軍」去西北,意味著「自相殘殺」,他們自然不幹。

03、清朝下定「扶淮抑湘」決心,極力打壓曾國藩勢力

「霆軍」公開譁變,對清朝震動很大,慈禧最終下定決心「扶淮抑湘」,殺一下曾國藩威風。湘軍派系眾多,實力最強大的就是曾國藩。1864年7月,6萬「吉字營」全部解散,九帥曾國荃被迫「稱病」辭職回家。但是,曾國藩還保留野戰能力最強的「霆軍」20000餘人,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

對曾國藩,清朝從未放心,處處想制約他。「江南大營」毀滅前,曾國藩沒有掌握地方實權,只能充當「炮灰」。擔任兩江總督,節制蘇、浙、皖、贛等四省軍政後,慈禧則培養李鴻章、左宗棠與之抗衡,分化漢族官僚力量。李鴻章,典型的務實派,經常在危難之際拋棄曾國藩;左宗棠則自命不凡,自詡為當代諸葛孔明,打心眼裡看不起曾國藩。

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雖說解散軍隊,拒絕稱帝,消除清朝猜忌。但是,曾國藩威望太高,慈禧不得不防。如今,「霆軍」譁變,給了慈禧打擊曾國藩,削弱湘軍勢力之藉口。1867年,劉銘傳、鮑超鬧矛盾,慈禧新帳舊帳一起算,下令解散「霆軍」,曾國藩只能默認。

04、「霆軍」參加太平軍,與鮑超廝殺,全軍覆沒

作為湘軍最精銳 部隊,「霆軍」在金口譁變,南下投奔太平軍,朝野上下輿論譁然,紛紛指責鮑超管教不嚴。此時,鮑超正在四川養病,並沒在軍中,也是無辜躺槍了。更關鍵是,8000「霆軍」南下投奔太平軍之時,婁雲慶正率12000「霆軍」去對付汪海洋;原本是戰友的「霆軍」,準備在戰場上對決。鮑超無奈,只好再次出山,前往福建作戰,鎮壓叛亂「霆軍」。

1866年1月,康王汪海洋、黃矮子從嘉應州突圍,指揮大軍猛攻劉典軍團,撕開了湘軍防線。此時,叛徒丁太陽出賣太平軍,告知汪海洋位置,湘軍幾十桿槍朝著黃傘蓋下齊射,汪海洋被爆頭而亡。汪海洋陣亡後,太平軍由偕王譚體元指揮,繼續籌備突圍方案。誰知,黃十四出賣情報,突圍路線被左宗棠獲悉,湘軍得以從容部署追擊,太平軍再次迎來厄運。

按照計劃,譚體元率軍斷後,胡永祥、黃矮子率主力先行,保護家屬。湘軍追擊而來,譚體元力戰不支,縱馬跳下山崖,被清軍逮捕。隨後,湘軍主力圍攻胡永祥、黃矮子,雙方爆發戰鬥,激烈廝殺。作為「霆軍」悍將,黃矮子非常勇猛善戰,屢次衝入湘軍陣中,斬殺多人。

黃矮子知道鮑超脾氣,他不會容忍別人背叛「霆軍」,只能一戰到底。為徹底消滅黃矮子所部「霆軍」,鮑超調來「洋槍隊」,利用開花大炮狂轟來炸,摧毀太平軍防禦圈,而後帶兵衝殺。黃矮子力戰不支,被俘虜,受凌遲處死。至此,參與譁變之「霆軍」大多被殲滅,要麼被處死。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全史》

相關焦點

  • 太平軍主力覆亡之戰:4位親王戰死,700多位高官被殺
    起初,李秀成女婿紀王黃金愛投奔汪海洋,而汪海洋卻找個理由殺了他,說黃金愛是張松,是湘軍混進來的叛徒。那麼,黃金愛是叛徒嗎?非也,黃金愛資格老,汪海洋為樹立威望,故而殺之。1865年7月,李世賢在漳州戰敗,化妝成和尚,晝伏夜出,去投奔汪海洋。結果呢?汪海洋乘著夜色偷襲,將李世賢及其親信全部處死,然後說侍王叛變,堵住眾人嘴巴。
  • 喋血「安慶」:湘軍「圍點打援」一年多,太平軍精銳疲於奔命
    曾國藩堅持「圍點打援」,太平軍「圍魏救趙」流產! 為了貫徹曾國藩「圍點打援」的作戰方針,副都統多隆阿、按察使李續宜率兩萬精銳專門負責打援,而湘軍在安慶城外挖了兩道長壕,靠近城的戰壕用來圍城,而外圍的戰壕用來拒援,將太平軍的援軍和城內守軍分割,讓他們無法遙相呼應。
  • 洋械讓湘軍吃盡苦頭,清朝末期為何還會出現人與械的爭論?
    可是在清朝後期,兵器裝備的先進情況並不樂觀。 在清朝後期,洋人的軍械遠遠比清朝的兵器要先進,如列強與清軍作戰時,往往以幾人的犧牲獲得了戰鬥的完勝。與此同時,正在南方奮勇作戰的湘軍,卻還使用較為原始的武器與太平軍戰鬥。 直到一次戰鬥中,湘軍遇見了一支大範圍裝備洋械的軍隊,並遭遇了重創,才真正意識到''洋械''的強大。
  • 如果太平軍和湘軍聯合反清,中國將會迎來怎樣的局面?
    實話說,如果太平軍真和湘軍聯合了,這對中國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太平軍雖然戰鬥力不咋地,但在攻取南京後,一連串北伐西徵,也算是打開了一些局面,至少在當時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勢力。
  • 太平軍復仇之戰:陣斬清朝4位軍分區司令,殺敵5千精銳
    呆在永安半年,太平軍處境實在不好過,城內糧草、彈藥補給緊張,城外5萬清軍雲集,有種被「包餃子」之節奏。此時,湘軍鼻祖江忠源給前線統帥提出全殲太平軍之建議,即是實行「鎖圍之策」,不留下一處缺口,「餓死」對手。此建議深得火器專家副都統烏蘭泰認可,並打算付諸行動。但是,悍將向榮與烏蘭泰關係不好,處處較勁,自然不採納此建議。
  • 太平軍大戰十裡坡:陣斬5位悍將,湘軍1萬餘兵馬被全殲
    整編之後的軍隊,史家稱為「新太平軍」或「新捻軍」,其目標是恢復太平天國,推翻清朝。對此,賴文光自述中提到。考慮行文方便,筆者採用「新太平軍」一說。 因為僧格林沁麾下2萬蒙古馬隊,乃清朝最強大之騎兵,機動性沒得說。 可惜,整編之後的太平軍,更擅長使用騎兵作戰,其中任化邦最厲害,被李鴻章譽為「項羽第二」,戰鬥力爆表,無人能敵。如此,註定僧格林沁會倒黴,八旗馬隊也迎來厄運。1865年5月,高樓寨一戰,7000八旗馬隊被殺,僧格林沁陣亡。
  • 太平軍叛將陳國瑞:500兵馬擊敗8千敵軍,後被清朝流放寧古塔
    但是,有些人總是按捺不住,作為降將,還非常囂張跋扈,結果要被清朝處死,要麼流放到黑龍江寧古塔,去冰天雪地裡待著。這不,太平天國叛將陳國瑞:作戰勇猛無敵,曾以500兵馬擊敗8000「捻軍」,威震敵膽,成為僧格林沁麾下一員驍將。但是,此人過於囂張跋扈,目中無人,「賊性」未改,經常與同僚起衝突,還曾率兵搶劫劉銘傳軍火。為此,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下令捉拿陳國瑞,將其發配黑龍江寧古塔充軍,以示懲罰。
  • 天京陷落後,有哪些太平軍將領堅持抗清,他們結局如何?
    1854年,曾國藩湘軍訓練成軍,水軍、陸軍,總計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湖南省會長沙,成為太平軍勁敵。1864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出逃,隨後在江西被俘虜。攻克天京,湘軍功不可沒,曾國藩居功第一,號稱「中興名臣」之首。
  • 沉睡200年漢族勢力崛起: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嫁衣
    八旗不給力,清朝只能靠漢族綠營兵。乾隆年間,綠營也腐朽沒落,打仗靠臨時招募的兵勇,八旗、綠營已經不堪重任。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中平之戰,太平軍7人小分隊,衝上山頂奪取清軍炮臺,追著1000貴州綠營兵打,讓欽差大臣賽尚阿顏面盡失。為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鹹豐只能鼓勵地方辦團練,曾國藩湘軍在此背景下得以崛起。
  • 太平天國如果消滅了曾國藩的湘軍,能滅亡清朝嗎?
    我們知道,太平天國運動最後是被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消滅掉的,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清朝的八旗已經不堪重用了,尤其是江南大營被消滅之後,清朝雖然並不是十分的樂意,但是也只能重用曾國藩,讓他的湘軍成為主力軍隊了,就算是這樣,慈禧對於湘軍還是邊用邊防,畢竟,這是漢人的組織,作為清朝來說,始終是有些不放心的
  • 魯家港之戰:天京事變前,太平軍與湘軍最後一次會戰
    1854年2月,曾國藩編練成湘軍,水師、陸師,總計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長沙,準備抵禦太平軍。此後,湘軍就成了太平軍勁敵,兩者在長江中上遊地區交戰,互有勝敗。1856年8月,翼王石達開率太平軍與胡林翼湘軍在魯家港進行會戰,打得非常激烈,不分勝負。可惜,由於天京事變爆發,太平軍內鬥,石達開只好撤兵,結束魯家港會戰。
  • 太平軍血戰壽光:2萬餘精銳陣亡,魯王、首王殞命沙場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太平天國就滅亡,並不意味著太平軍就放棄武器投降,他們繼續在大江南北與清軍廝殺,還曾取得不少輝煌勝利,但大勢已去,最終還是失敗了。太平軍餘部最終慘敗,原因眾多,關鍵時刻屢次出叛徒便是其一。1867年12月,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首王範汝增等統率的3萬餘太平軍騎兵在山東彌河畔與劉銘傳、郭松林等率領的淮軍精銳展開決戰,再一次將淮軍合圍,劉銘傳即將潰敗。
  • 太平軍喋血嘉興:8000兵馬陣亡,2位王爺巷戰而死
    如此,江浙一帶的太平軍將領沒了退路,只能一戰到底,與淮軍死磕。嘉興,亦稱嘉禾、禾城,因這裡水稻長勢很好,產量也高,故而得名。蘇州陷落後,李鴻章目標瞄準了嘉興,想要奪取這塊寶地。此時,嘉興守將是榮王廖發壽、挺王劉得功,城內兵馬8000餘人,其中1000多是廣西老兵,戰鬥力很彪悍。早在蘇州保衛戰期間,李鴻章就分兵攻打嘉興,只是兵力不多,被榮王擊退。
  • 清朝能打敗人數百萬的太平軍,為何擋不住幾千人的八國聯軍?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晚清軍隊在面對西方的軍隊時,每次都以慘敗而告終,便有人批評晚清當權者都是酒囊飯袋,軍隊更是不堪一擊連散勇團練都不如,當年太平天國百萬太平軍都被清朝軍隊剿滅,為何到了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時卻打不過幾千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歸納晚清局勢之後,總結出三點原因,請大家品鑑。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湘軍的由來湘軍發源於團練,團練是清朝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專門搞出來的一種模式。湘軍的特色清朝軍隊的主要兩支是綠營和八旗,綠營和八旗採用的是制,八旗在入關後不久就已經腐朽,此後靠著招募關外的少數民族為兵充當八旗主力。而綠營則是清朝在入關後的重要武裝力量,也是清王朝的主力部隊。但隨著清王朝的大規模徵戰減少,綠營也逐漸走向沒落。
  • 湘軍猛將眾多,士兵戰鬥力強悍,為何滅太平天國還用十年?
    「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道出了湘軍對清朝政局之影響,在潘祖蔭看來,沒有湘軍奮力拼殺,清朝搞不定太平天國。 1854年3月,曾國藩在湖南衡陽誓師北伐,率17000湘軍精銳北上長沙,正式與太平軍作戰。1864年7月,湘軍「吉字營」攻入天京,燒殺搶掠,滅亡太平天國。從1854年3月出徵,到1864年7月攻入天京,湘軍用了十年時間才滅亡太平天國。
  • 7萬太平軍被坑殺卻為何無人反抗?一個英國人說出了真相
    太平天國的崛起與衰落 在清朝後期時,清朝的腐敗不堪使得各地的農民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其中當屬太平輪為首,農民革命軍一路發展壯大,在短短幾年之間,就已然佔據了南方的半壁江山。
  •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他是楚軍左宗棠的上級、湘軍的友軍。在出任之前,一直是湘軍基地湖南的父母官,湘軍出省後,為其籌兵籌餉,不遺餘力。四川布政使劉蓉則是曾國藩同鄉密友。這樣,長江上遊也被曾國藩勢力嚴加控制。3,湖南:繼任湖南巡撫的毛鴻賓是曾國藩同年、舊交,完全遵守前任巡撫駱秉章所定規範和慣例,勤勤懇懇做好湘軍的後援工作。同時,湖南又是太平軍北上東下的重要通道,守住這裡,太平軍想回頭去兩廣,已斷去路。
  • 圍攻天京7年,八旗、綠營毫無進展,為何湘軍2年就搞定?
    李秀成《自述書》中提到,首都天京被合圍六次,其中八旗、綠營合圍5次;湘軍圍攻一次,後破城而入,滅了太平天國。八旗、綠營從1853年到1860年,7年時間一直都在攻打天京,並5次成功合圍,但都被太平軍殺敗;湘軍從1862年到1864年圍攻南京,破城而入,這是為何呢?
  • 天京陷落後,那些仍然堅持抗清的太平軍將領,現在結局如何?
    1854年,曾國藩訓練的湘軍、水軍、陸軍共有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開往湖南省會長沙,成為太平軍的勁敵。一八六四年,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被俘,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走,又在江西被俘。攻天京,湘軍大獲全勝,曾國藩居第一,號稱「中興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