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線12月9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付鼎臣 通訊員 楊鈴林)今年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6個,新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30萬元的村1個、30萬-50萬元的村2個、50萬-100萬元的村1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個……近年來,雨湖區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有益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有突破、有特色、有成效,呈現良好態勢。
要素聚焦 精準發力
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2003年,在外做生意的鄧燦輝回到雨湖區姜畲鎮聯映村當村幹部。當時,村裡發展比較落後,集體經濟可謂一窮二白。「要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必須加快發展。」鄧燦輝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後,便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起初,他們想引進外地老闆來村裡投資,然而外地人並不看好這裡。於是,村裡轉變觀念,積極「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把致富能人引回家鄉辦廠。在廣州開五金廠的郭世波第一個響應,返鄉創業。如今,郭世波創辦的可口嘉食品有限公司已經為村裡提供了近200個就業崗位。目前,聯映村共有各類企業6家,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20萬元。
人才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要素之一。像聯映村這樣聚焦致富能人引進,是雨湖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法寶」之一,除此之外,雨湖區還著力在組織保障和項目推進上下功夫。
聚焦組織領導推動,當好村集體經濟定盤星。雨湖區委出臺了1+5系列文件(即一個總的實施方案和包括獎勵、監督在內的五個細則),區級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雨湖區和各鄉鎮、街道均成立了相關工作領導小組,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基層基礎的重要任務,並按照「一村一策」做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制定年度和階段目標,整合資源,分類指導。
聚焦重點項目建設,樹好村集體經濟風向標。雨湖區積極申報國、省扶持項目村,今年獲得中央、省財政扶持資金共計440萬元,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鶴嶺鎮白雲路沿線向陽村、雲龍村、南谷村、立新村等陸續成為項目村,平均每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在5萬元以上,帶動效應明顯。
因村施策 因地制宜
豐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形式
村裡要發展,首先得選準一條適宜當地發展的路子,「謀定而後動」。雨湖區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多種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姜畲鎮尚源新村共有水塘面積200餘畝,魚塘地理位置優越,靠近團結渠,有活水源,交通便利,主要出租用於蓮藕種植,每年收入超過11萬元;長城鄉高坪村根據村民需求,在水利部門支持下,自打一口深水井,既解決了村民飲水問題,每年也為村裡穩定增收16萬元……在雨湖區,很多村集體結合自身實際,就地取材,盤活資源發展集體經濟。
長城鄉紅旗村清理村級資產資源,對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原村辦企業破舊廠房,通過「四議兩公開」議事程序進行確權登記,並籌資200多萬元,改建成1800平方米的鋼結構廠房,租賃給一家棚業公司,目前每年穩定可收租金28萬元,成為該村集體經濟又一穩定收入點。像紅旗村這樣通過盤活閒置資產、置辦商鋪門面等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在雨湖區已大面積推廣,截至目前80%以上的村都採取這一模式發展集體經濟,是雨湖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姜畲鎮泉塘子村入股湖南蘑蘑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鶴嶺鎮向陽村入股金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南谷村入股荷塘機械廠,姜畲鎮塔嶺村入股姜畲中小微工業園……不少村「借雞生蛋」,入股農民合作社或者企業發展集體經濟。
雨湖區還鼓勵村集體以提供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實現形式,發展經營合作社、勞務合作社,促進生產環節向兩端延伸。如鶴嶺鎮立新村成立了物業公司,開展轄區企業外圍環境衛生、道路保潔清掃服務。當前通過有償服務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村越來越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正逐步拓寬。
集體經濟強不強,關鍵看產業。姜畲現代農業示範園作為雨湖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標杆,示範園的引領輻射作用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通過發展產業來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模式已經在雨湖區各鄉鎮推廣開來,鶴嶺鎮俏仙女農牧有限公司、長城鄉軍輝農資有限公司等都為當地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