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一頭扎進手術室,直到所有手術結束才能出來。枯燥而繁重的麻醉工作,讓我幾乎沒有與人交流的機會。即便是麻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術前溝通過程,也都極其精簡。#百裡挑一#
其實,在術前溝通的過程中,我的餘光是能看到病人或家屬一頭霧水的。無奈,一堆的手術等著呢。稍慢一點,外科醫生都在那裡哇哇叫。因此,只能生硬的交代著各種麻醉有關的注意事項。至於他們有沒有聽懂,就再說吧。反正我心裡想著,和你們說得再明白也沒用,我們在手術臺旁邊密切監護和及時處理才是硬道理。
雖然我覺得自己很盡力了、也沒有多大問題,但還是出問題了:一個子宮肌瘤的患者吵著、鬧著,說我的麻醉技術有問題。
據一開始了解此事的婦科大夫描述:她主要反映的問題是,當她手術結束的時候,大腦是完全清醒的,但就是喘不上來氣。那一刻,她真的有一種瀕死感。不僅喘不上來氣,想說話也說不出來,嘴裡插著一根管子,完全沒辦法說話。因此,她努力地躺著眼淚,希望能引起醫生的注意。可是,醫生似乎完全沒搞懂她的意思,只是在那裡大聲喊道:睜開眼睛,大口呼吸!好在經過煎熬的幾分鐘後,終於有了一絲力氣呼吸。重新呼吸的一剎那,她似重生一般,又淌了許多眼淚。之後,周圍人毫無表情地把她抬上車、送回了病房。
了解到這些之後,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原來,在我們工作中確實缺少了一些細節。我們醫治的對象是人,不是冷冰冰的物體,她們確實需要醫療技術以外的照護。
回溯這件事,從醫學角度,這是麻醉工作中經常發生的事情。現代麻醉講求平衡麻醉,即鎮痛、鎮靜及肌松之間的平衡。也就是說,一臺理想的麻醉,需要有一個完善的鎮痛、合適的鎮靜深度以及恰到好處的肌松。
對於肌松這個問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它是整件事情的關鍵因素。如果事情回到100年之前的時代,那個時候沒有肌松藥,為了獲得病人肢體完全不動以及肌肉足夠鬆弛的手術條件,麻醉醫生只好以大劑量鎮靜、鎮痛藥物來達到這一目的。也是因為此,很多人因為過量的使用鎮痛、鎮靜藥物而失去了生命或者產生了嚴重的藥物副作用。肌松藥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這也是肌松藥出現的最大意義。有了肌松藥,不必再使用大量的鎮痛和鎮靜藥物。因此,病人更加安全了,甦醒的也更快了。
近些年,隨著各種短效鎮痛、鎮靜藥物的出現,手術病人醒得更快了。回到20年之前,人們都不敢相信手術病人當天能清醒,甚至當天還可以下地的。而今,得益於新藥物、得益於麻醉醫生精準地控制,這一切都變得很容易。
然而,理想的麻醉效果畢竟只是理想,只是麻醉醫生努力的目標。儘管有了新型的麻醉深度監測設備,也有肌松監測設備,但還是偶爾出現一些偏差。比如,令麻醉學界頭疼的「術中知曉」,截止到今天也不能完全避免。術中知曉的大概意思,是說手術病人在術後能夠清晰、準確地回憶術中的事情。
也許,當醫療界進一步破譯大腦密碼以後,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完全避免一些事情。
面對這個病人的哭訴和不滿,我只能帶著十分的歉意去解釋。對於當時她認為醫生不管她喘氣的問題,我告訴她:在她未恢復自主呼吸的情況下,是由呼吸機來幫助她呼吸的。之後,又找來心理科同事幫她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