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守德(原總政藝術局局長、文藝評論家)
革命歷史生活無疑是開掘不盡的創作題材,由錢林森編劇、黃文利執導的電視劇《絕境鑄劍》,就是最好的證明。作為一部為紀念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劇,該劇以獨特的選材和視角,講述了一支初創時期以農民為主、成分複雜、良莠不齊的紅軍隊伍,如何在古田會議精神的指引下,面對極端殘酷的鬥爭環境獨立作戰,逐漸克服隊伍中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最終淬火成鋼,成長為一支聽黨指揮、信仰堅定、英勇無畏的紅色鐵軍。其主題開掘、藝術呈現和人物形象塑造,都十分令人信服。
劇作以生動的筆墨充分地描繪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誕生自閩西的紅軍獨立營如何邁上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歷程。其中以陳姓地主家的長工李化成,受新思想影響、地主家少爺陳天佑為主人公領導的這支紅色武裝,不僅面臨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頑固的地主階級和國民黨反動軍隊,企圖要扼殺獨立營於搖籃之中,還因為隊伍內部成員構成的複雜,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這些與建設一支革命軍隊不相適應的特徵,在這支隊伍中的紅軍戰士身上有明顯的表現,即便是擔當了獨立營營長的陳天佑也是如此,染上了吸大煙的陋習;而從舊軍隊過來的軍人唐運龍,沾染著種種與人民軍隊不相容的舊習氣。這些方面意味著這支隊伍需要在戰鬥中進行改造,其成長進步也必然經歷著痛苦的蛻變過程。古田會議明確提出了「黨指揮槍」和「政治建軍」的宗旨。獨立營在古田會議精神指導下進行整訓有了明確的方向和靈魂,從而有效地提高了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該劇既以高度寫實的手法反映了紅軍初創時期的風起雲湧和如火如荼,更以冷靜客觀的筆墨再現了奉命留下來的獨立營紅軍官兵堅持南方遊擊戰爭悲壯而光榮的歷史,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戰鬥生活場景,特別是反映了對敵鬥爭的激烈、殘酷與無情,使獨立營紅軍官兵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產生了感天動地的力量,也使作品帶有了某種史詩的品格。在中央紅軍被迫撤離蘇區開始長徵後,獨立營奉命留在蘇區堅持艱苦卓絕的遊擊戰,使這支隊伍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死存亡的考驗。在長達三年的南方遊擊戰中,國民黨軍隊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對獨立營進行了喪心病狂的圍剿。在閩西黨組織的領導和李化成、陳天佑的率領下,這支在絕境中決不放棄的紅軍隊伍,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以頑強的鬥爭精神和高度的鬥爭智慧,一次次地粉碎了敵軍的重重圍困,克服了缺糧少鹽的難關,戰勝了傷痛、瘧疾等病魔的侵害……給不可一世的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這支隊伍在千難萬險、血雨腥風中鑄就了鐵的軍魂,最終成長為一支聽黨指揮、信仰堅定、英勇無畏的破敵利劍,也生動地揭示出我軍何以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道理。
與此同時,該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富於時代質感和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如出身寒微、意志堅定、百折不撓的獨立營教導員李化成,人本善良、性格柔弱、逐漸走向成熟的獨立營營長陳天佑,青春熱血、略有偏執、在戰鬥中日益認清現實的副教導員呂臻,經驗豐富、舊習氣濃厚、深受教育後壯烈犧牲的副營長唐運龍及眾多紅軍戰士等,共同構成獨立營的英雄譜。劇作賦予他們最顯著的特點,即他們都是隨著鬥爭的深入與情節的推進,漸漸汰去身上的雜質而成長進步、發展轉變的人物。其他人物如蘇喬民、眼睛首長、菸袋首長等紅軍領導形象,溪兜嫂、駝叔、錦妹等普通百姓也都有較生動的刻畫,都能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對反派人物如國民黨軍何師長、民團馮禿子、叛徒諸三木等的描繪,也都不是臉譜化的,而是重在挖掘其內心,個性化的特徵非常明顯,與正面人物一起成為劇作欣賞的重要看點。
《絕境鑄劍》是一部精心編劇和製作的優秀電視藝術佳作,無論是從革命歷史的角度,還是從藝術創作的層面,都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2日 09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