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舒適區是才真正的成長性思維

2021-01-18 升職最快的秘密

今天,和一批小夥伴溝通開會,其中談到了一個話題,聊著聊著把困惑自己許久的問題似乎也聊清楚了。

這個問題就是如何走出舒適區?

我們知道,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第一步。可是怎麼才算真正走出舒適區呢?是行為上的改變,是習慣上的改變,還是什麼其他改變?

是以什麼來衡量自己還在舒適區還是已經走出了舒適區呢?

怎麼讓自己清晰的知道自己已經在舒適區之外了呢?

行為,習慣上的改變看似是走出舒適區的具體表現,並非真正的走出舒適區,因為這個時候的改變還是以你為中心。

真正讓自己走出舒適區的唯一標準,你所有的行為是「為我」而變還是「無我」而變?

如果你還是為你而變,那麼你還沒有真正走出舒適區。可是問題來了,我走出舒適區不為自己而變,難道還為別人而變嗎?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有趣,當你為你而變的時候,你即便改變了行為習慣,但你並沒有脫離核心目標,只是換了一種形式,你會繼續用你熟悉的思維方式思考,行為方式做事。看似走出舒適區,其實還在裡面呆著呢。

想要真正的走出舒適區,必須忘掉「我」的存在。和王東嶽老師的「忘掉你能做到的術,順應指揮你的道」這個說法大致相同,以我為主,就是和宇宙天道演進規律抗衡,怎麼可能?放棄自我,順應宇宙天道演進規律,自然如魚得水,悠然自得。

以我為中心,你所有的行為都以別人的評價為準;

以我為中心,你發個朋友圈都會時不時的看看誰點讚了沒有;

以我為中心,你每一件事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你做的;

以我為中心,你會不自覺的去刷存在感。

如果無我呢?

你不會因為在別人眼裡沒那麼重要而失落;

你不會因為在意你的作品而忘記產品才是主角;

你所做的一切只是為目的服務而不是為你服務;

你做事的效率不僅提高包括效果也會提升。

無我,就是永遠為他考慮;無我,就是永遠為目的服務;無我,永遠記得重點和非重點;無我,別人眼裡才有你。

走出舒適區,就是心裡有別人,是真正的情商,方能以無私成就有私,最終成就自己。

又想起了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著名無名墓碑上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長大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老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即將死亡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不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嗎?無我,方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關焦點

  • 改變自己更有效的方法,不是「脫離」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只是現實中,能夠真正做到「脫離」舒適區的並人不多,而這也是主動尋求改變自己比較困難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上進,也很想進步,希望「脫離」舒適區,但為什麼那麼多人做不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恐懼。恐懼來源於不確定。對於那些沒有想好如何改變,以及為改變做出計劃和目標的人,他們害怕「脫離」舒適區,又進入一個所謂的舒適區。
  • 憑什麼要我脫離舒適區
    直到最近半年,我突然反過味來,到底是誰規定,人一定要「脫離舒適區」呢?到底什麼是「舒適區」,這個定義是什麼?首先,「舒適」肯定不是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意思,那種屬於「墮落區」。職場上的舒適指的不是肉體上的安逸,而是一種工作前就對方式和結果有明確預期,工作中無須付出額外痛苦糾結即可按時保質完成,工作完畢不會空虛失落的狀態。所謂「舒適」指的是掌控感、成就感和壓力適應的結合。
  • 憑什麼要我脫離舒適區-虎嗅網
    直到最近半年,我突然反過味來,到底是誰規定,人一定要「脫離舒適區」呢?到底什麼是「舒適區」,這個定義是什麼?首先,「舒適」肯定不是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意思,那種屬於「墮落區」。職場上的舒適指的不是肉體上的安逸,而是一種工作前就對方式和結果有明確預期,工作中無須付出額外痛苦糾結即可按時保質完成,工作完畢不會空虛失落的狀態。
  • 脫離舒適區,才能變得強大
    這時候可能就是處於舒適區的狀態。這時候人往往就會變得很懶惰,這裡的懶惰指的是思想上的懶惰,這種情況下容易不去思考自己的進步與成長,而是停留於現狀,而且我滿足於現狀。雖然可能每天也會很充實,但是沒有任何的變化。那就要注意一下,很有可能已經習慣於在舒適區當中了,需要趕快的脫離舒適區,讓自己努力改變一下。
  • 寧靜難逃「真香」學,練舞到凌晨:用「成長型思維」,跳出舒適區
    在舒適區裡待太久,人的思維和行為會被束縛,拒絕一切有風險的事情,不願做出任何改變。此時,若想打破舒適區的禁錮,勢必要藉助外力打破內在平衡,這樣才能讓人在外界壓力的驅動下,做出相應的改變。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有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與持之以恆的毅力,以篤實的態度積極適應變化,那麼,擺脫舒適區的束縛收穫成長,就不再是一件難事。
  • 2月,新目標,新規劃,三星座勇於脫離舒適區,嘗試挑戰新事物
    真正能促使你發生改變的,是強大的自信、不可替代的硬實力。2月,新目標,新規劃,三星座勇於脫離舒適區,嘗試挑戰新事物。處女座處女座,他們天生就有著高傲的氣質,他們非常的獨立,並且心裏面也很能做事,他們身上有這很多人都無法超越的氣質,而且也是輕易沒有辦法學來的。
  • 奧特曼打小怪可不叫挑戰:走出舒適區的挑戰才是真正的挑戰
    我們喜歡生活在舒適區,舒適區並不止於安逸 環境,還有思維的舒適區。有的時候我們為了更好地獲取,我們需要打破舒適區,進入非舒適區,然後再適應下來。開始進入非舒適區到適應下來這樣的一個過程對於我們來講是一個挑戰。
  • 想要孩子成長最好方法,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擴大」舒適區
    其實閨蜜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她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興趣和閃光點也是值得鼓勵的,但過早逼孩子走出舒適區的這個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想要孩子有所成就,擴大舒適區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只要孩子一直待在舒適區,爸爸媽媽就會感到非常的恐慌,害怕孩子從此落於人後。所以尤其是在學習和才藝鍛鍊等方面會催促孩子過早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就像閨蜜的孩子才剛剛三歲就想讓他去系統學習關於音樂的知識。但這明顯會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
  • 同理心和成長性思維重構微軟
    (原標題:同理心和成長性思維重構微軟)作為全球最大和最成功的技術企業之一,微軟公司自1975年創建以來,先後經歷比爾·蓋茨、史蒂夫·鮑爾默、薩提亞·納德拉三位掌門人,今天的微軟佔據全球最大軟體市場份額。
  • 刻意脫離自己的舒適區,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原來這樣更精彩
    這樣的條件和長輩的期許會將小兩口的生活禁錮在這個完好的舒適區內,而不願意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生活也會乏味,煩惱的事情也會接連不斷。既然生活讓你麻煩不斷,為何不跳出舒適區自找麻煩。生活的智慧還是在於不斷地解決麻煩中產生的成就感,想要那份成就感就要解決麻煩。生活中無事可做無聊,做無聊的事也乏味。郭麒麟在去年年底接受採訪時曾坦言要要闖出自己的舒適區,難道舒適區不好嗎?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是因為從假期回到工作時,讓我們不適應,也就是打破了我們的舒適區。何為舒適區在解決走出舒適區的痛苦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舒適區。想像一下,你即將面臨一個至少三天的小長假。在這個假期中,你會做些什麼?因此我們會本能的習慣舒適區,卻不會喜歡走出舒適區之後那個痛苦的狀態。既然走出舒適區這麼痛苦,那我們為什麼不永遠待在舒適區呢?這是因為待在舒適區,我們就沒法接受新的東西,也就無法學習到新的知識,無法讓自己得到成長。因此想要成長和進步,我們不得不走出舒適區。
  • 走出舒適區,才能有所成就嗎?一直以來錯誤地理解了舒適區
    近幾年接觸到的凡是關於舒適區的文章和言論,都是統一論調,鼓勵走出舒適區,拓延舒適區,我竟然不假思索地深信不疑,並為自己不能做到走出舒適區而時而感到自責。責怪自己像大多數人一樣平庸無異,做不到突破自我。前兩天讀到了一篇文章,竟令我恍然大悟,舒適區這事兒,也應該用批判性思維來看待。之前,為了走出舒適區,我做了一些傻傻的努力,比如嘗試不擅長的工作崗位,學習一些對於我來說很難的技能,最終都以羞恥的失敗告結。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正確地反思自己,更多地在責怪自己沒有意志力。現在想想,這樣自虐真的對嗎?
  • 黨員幹部要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勇於走出「舒適區」,多給自己幾分「自討苦吃」,多當幾次「熱鍋上的螞蟻」,磨出真功夫,練就硬本領。 「舒適」看似是好事,但一旦沉浸於舒適區,就如同慢慢加熱的溫水中放入一隻青蛙,水溫能帶來暫時的舒適,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卻再也跳不出來了。黨員幹部如果習慣待在「舒適區」,就會看不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聽不見人民群眾的訴求。
  • 教你幾招 走出閱讀舒適區
    沒有任何捷徑,總的方法只有兩個:一是要多讀,二是要會讀,兩者結合才可以有更大的提升。一些曾經認為難啃的書再接觸之後發現越來越好理解。「舒適區」我們都知道,青蛙在溫水裡遊泳是舒適的,但卻失去了危險意識。讀書也有舒適區,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風險但想要有更大的提升卻很難。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這些困窘的背後,只能突破以以前的狀態才有新的生路。於是更多的朋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焦慮無比。去丟掉以前的工作,換行、考學、學習新的技能。可是卻「步子邁得太大了」更加一蹶不振。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
  • 一月中旬三星座勇於脫離舒適區,嘗試挑戰新事物
    他們是處女座的人,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特別容易接近他們,雖然他們身邊的追求者也很多,但他們心裡知道,究竟哪一個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他們對另一半也有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說什麼人都能入他們的眼,他們對對方的感情不會輕易將之移除,更不會對對方不負責任。二月份,新的目標,新的計劃,處女座勇敢的離開舒適區,去挑戰新的事物。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筆者發現,有的幹部熟悉了工作內容和環境、取得一定成績後,會自覺不自覺沉浸於「得心應手」「已有所成」的舒適狀態,滿足於基本完成任務,不思進取甚至認同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說法,久而久之,就陷入「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困境。 「舒適」看似好事,但長時間沉浸於舒適區,就會如溫水煮青蛙,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想跳卻難以跳出來。
  • 敢於踏出舒適區,拒絕平庸!
    這條路通常會導致一個地方:舒適區。在那裡大家往往抱團聚集在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您保持安全感的邊界,在那個區域裡,你會感到一種安全感,而離開那個區域,您會感受到極大的不適。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很少能獲得個人發展的地方。
  • 你還在原地踏步活在舒適區?活該一輩子擺脫不了打工的命運
    大的經濟形勢個人是無法改變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故步自封,沒能開闊自身視野,才造成了自身能力無法進一步提升,改變生活現狀。一、脫離舒適區,保持足夠自律很多時候年輕人的長期處在一個舒服溫和的環境下並不見的是好事,人一旦陷入舒適區,就會處於一種思想上的懶散,從而造成行為懈怠,生活拖延,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長期處於一種消沉狀態,最後導致喪失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