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批小夥伴溝通開會,其中談到了一個話題,聊著聊著把困惑自己許久的問題似乎也聊清楚了。
這個問題就是如何走出舒適區?
我們知道,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第一步。可是怎麼才算真正走出舒適區呢?是行為上的改變,是習慣上的改變,還是什麼其他改變?
是以什麼來衡量自己還在舒適區還是已經走出了舒適區呢?
怎麼讓自己清晰的知道自己已經在舒適區之外了呢?
行為,習慣上的改變看似是走出舒適區的具體表現,並非真正的走出舒適區,因為這個時候的改變還是以你為中心。
真正讓自己走出舒適區的唯一標準,你所有的行為是「為我」而變還是「無我」而變?
如果你還是為你而變,那麼你還沒有真正走出舒適區。可是問題來了,我走出舒適區不為自己而變,難道還為別人而變嗎?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有趣,當你為你而變的時候,你即便改變了行為習慣,但你並沒有脫離核心目標,只是換了一種形式,你會繼續用你熟悉的思維方式思考,行為方式做事。看似走出舒適區,其實還在裡面呆著呢。
想要真正的走出舒適區,必須忘掉「我」的存在。和王東嶽老師的「忘掉你能做到的術,順應指揮你的道」這個說法大致相同,以我為主,就是和宇宙天道演進規律抗衡,怎麼可能?放棄自我,順應宇宙天道演進規律,自然如魚得水,悠然自得。
以我為中心,你所有的行為都以別人的評價為準;
以我為中心,你發個朋友圈都會時不時的看看誰點讚了沒有;
以我為中心,你每一件事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你做的;
以我為中心,你會不自覺的去刷存在感。
如果無我呢?
你不會因為在別人眼裡沒那麼重要而失落;
你不會因為在意你的作品而忘記產品才是主角;
你所做的一切只是為目的服務而不是為你服務;
你做事的效率不僅提高包括效果也會提升。
無我,就是永遠為他考慮;無我,就是永遠為目的服務;無我,永遠記得重點和非重點;無我,別人眼裡才有你。
走出舒適區,就是心裡有別人,是真正的情商,方能以無私成就有私,最終成就自己。
又想起了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著名無名墓碑上的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長大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老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即將死亡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不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嗎?無我,方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