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分配的任務,因為理解不了導致不知道如何執行,常常需要別人指引。跟同事溝通交流任務時老聽不明白,但又怕同事厭煩,只能點頭默默答應,可是等到最後卻發現做錯了,又得重新做過。在項目定製時,由於自己誤解了需求導致最後做出的東西做錯了,造成公司損失嚴重。工作了那麼多年,個人能力一直沒有提升,因為理解不了聽不明白經常出錯導致被領導批評,被同事責怪,渾渾噩噩,工作得非常壓抑,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我真的那麼笨嗎?工作了那麼多年啥都做不好」。前段時間看了方軍老的《穿透式學習》這本書,其中給出了很好的解決辦法:聽不明白不是因為你比別人笨,而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提升理解能力的方法——通過深度閱讀法能更好地提升我們的理解能力,從而提升自我糾錯能力。
為什麼過去的大量閱讀卻看不到成果書中提到,影響提升我們理解能力的誤區有以下兩點:
沒有區分休閒閱讀和求知閱讀 我們經常會犯一個錯誤,覺得只要看書了,就能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選擇讀物時就會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和看得懂的書籍,然而《穿透式學習》書中認為這樣閱讀並不能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他認為讀書應該分為:休閒閱讀和認知閱讀。休閒閱讀是指:閱讀一些自己完全看得懂的資訊書籍,例如我們看報紙、雜誌,小說,閱讀時沒有任何難度的,不用思考就能理解書籍的內容,這些閱讀主要為了消磨時間,拓展自己的思維,並沒有提升我們的認知。認知閱讀是指:閱讀一些超出讀者認知範圍的書籍,試圖讀懂一本一開始並不是很了解的讀物,並對其深入閱讀,花精力去理解微妙的含義,做大量的筆記,把相關知識連接起來,試圖去思考這知識點的前因後果,這樣能增進我們的理解能力,能讓我們理解更多的知識。我們閱讀大多數都是在消遣時間並沒有做到區分休閒閱讀和認知閱讀,認知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改變自己我們的認知。
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批評讀書「貪多求快,不務深探」的現象,提倡「沉潛往復,從容含玩」。
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熊十力先生認為「讀書不應該泛泛而讀,只求數量不求質量,而應該仔細斟酌,反覆探究。」 我們想通過閱讀來增進自己的理解能力,貪多求快的讀書方法並不會讓我們有所增進,我們應該把多數閱讀的時間和精力留給少數幾本書,只有有意識地進行深度的閱讀,我們才能從讀書中獲益。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接到工作任務,沒細想看完之後就直接著手安排,但完成效果不是很理想,需要領導多次指導,領導也逐漸對我失去信心,這也源於自己對於任務理解得太淺顯,容易產生誤解,也讓自己職場越發窘迫。
2、通過深度閱讀訓練法能更好地提升我們的理解能力,從而提升自我糾錯能力。
通讀全書,製作書籍思維地圖,進行基礎的理解訓練,提高快速理解的準確性。跟客戶溝通交流我們的大腦在輸入時會快速地進行理解對方的意思,這就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正確的理解;第二種是錯誤的理解。如果理解能力有限,第二種情況會冷不丁的出來做怪,這也導致我們工作會非常不順利,因此提高我們理解的準確性就尤其重要。我們快速通讀全書,帶著問題通讀兩次,製作全書的思維地圖,這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書的全景,就好比是我們到一個旅遊景點在入口處拿了一張景區地圖,從地圖中知道了都有哪些景點(章節)更值得我們遊覽,而哪些景點(章節)是可以忽略不。我們應該如何製作書本的地圖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製作思維導圖,包含書中的各個章節標題,包含一些主要觀點和案例名稱,讓自己能夠一目了然,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書籍的整體知識框架,我們快速閱讀難免會跳讀,很容易會漏掉一些內容,很容易就出現理解不全或者理解缺失的狀況,因此通過製作思維導圖做的目地能更好的過濾非必要閱讀的書籍,再次復讀時也能更加全面的加深自己的記憶。
逐字精讀每一個文字,搞清楚作者描述的所有細節和深入之處,進行刻意的理解訓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考試時,審題如果不仔細,很容易就會審錯題,做題時覺得信心滿滿,考完對答案才發現題目都沒審清楚,答案肯定是錯的,這情況不止在考試才會出現,也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職場中,我與同事在微信用文字溝通同一個項目,我說的話他聽不明,他說的我也聽不明白,經過半個鐘的交流,也總算溝通清楚了,這個錯誤的源頭竟來源於沒仔細看對方的文字,在一開始就看錯了對方文字的意思,理解錯了。其實我們在職場中時常會通過文字來分配任務,如果每次都出現這樣的情況,那簡直是要喊救命的,看錯文字的含義是提升我們理解能力的一大阻礙,因此學會逐字精讀是提升理解能力的關鍵,有意識的放慢速度,細細品嘗閱讀,為了是更好的理解作者觀點,而逐字精讀,不單單是讀書,更是通過用筆記的方式來加深自己的記憶和理解,進一步進行「理解」這一動作,理解能力是需要刻意練習才能有所提升的。我們有時在快速閱讀時會因為追求速度而跳過了作者對於知識點分析的邏輯,精讀就好比細品慢咽,能很好的理解字與字之間的微妙之處,能慢慢的思考每段話所包含的意思,文字組成句子,句子組成文章,我們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就得先從每個文字開始讀起,了解每個文字在句子之間的含義,我們不但需要了解文字的含義還需要仔細閱讀書中的圖表,有時圖表會更加直觀的表達出作者的思想。
重要的知識深入閱讀,並擴展閱讀相關材料進行深入思考,進行升華式的理解訓練。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能夠把知識據為己有,我們面對職場困境時,不單單缺乏了對事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缺乏自己對於事物的思考,這個尤其體現在領導對自己執行工作的完成滿意度,我們在接受領導的工作安排,如果只是理解了領導的意思,按部就班的完成,而沒有進行自己的思考:該怎樣才能做得更好,那工作不會有什麼出色的地方,而你的職場生涯也一定不會很出色,提升理解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對於知識的思考,而重點深讀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它是通過擴展相關的資料,對所學的知識由淺入深的進行探究思考,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該知識點,對它進行深挖,並不是只停留在我了解明白了這個知識,做到能夠真正的把該知識點學習得融會貫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真正的理解該知識點,在重點深入閱讀階段,我們只要在一點上重點深入讀下去,這裡注重一個字「深」,如何才能做到深入?這個「深」需要做到:不只是看一本書,而是根據需要進行主題性的閱讀,讀其他書籍,其他的資料,在網絡上搜索,或者先專家請教,通過這些方法來深挖進行思考。
把所學的知識整合落地,輸出自己的理解,學以致用。我們外出就餐,餐廳的服務員為我們點餐時,都會重複下單明細,就是怕自己下錯單,重複輸出自己的理解能讓我們更好規避犯錯的風險,是提升我們理解能力最重要的一環。
說起讀書方法,人們常說,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
把一本厚書讀薄是指通過泛讀、精讀、深讀之後整理出所學知識點的理解筆記,形成了薄薄的新「書」,而這薄薄的新書就是我們自己對於讀書後的知識輸出,我們做知識輸出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吸收消化知識,學以致用,所學的知識如果只是看了而不做任何輸出,就好比等同於去旅遊景點遊玩,閱讀坐著旅遊觀光車前行,輸出則不願行走一步,一路驅車前行,所見的景點只是一掠而過並沒有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們看書或者看一些好的文章,看的時候津津有味,覺得哪哪都有道理,如果我們只是收藏點讚,並沒有把所學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說白了就是「白看」,並沒有產生實際的意義,知識輸出有很多種類型,例如幫別人解題、寫作、製作PPT演講、製作課程授課等等,我們只需要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式進行輸出即可,我們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自己語言講給某一個具體的人聽,這樣可以強制自己消化吸收該知識點,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
我們完成了以上一系列的閱讀,需要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輸出,旨在檢驗你是否真正理解這一知識點,並通過不斷的輸出加深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快速閱讀—逐字精讀—重點深讀—知識輸出」這一系列的方法,不停運用「理解」這一動作,這一過程就猶如我們小時候讀古詩,不停的背誦直到滾瓜爛熟,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不停的運用「理解」,直至「理解」這一行為越發能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