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生活·快樂健康
10月16日,備受關注的青島疫情源頭公布了——
原來,在9月份,在青島港工作的2名新冠感染者(都是裝卸工人,曾裝卸過境外進口的冷凍海鮮)在青島胸科醫院隔離觀察期間,離開了封閉病區到CT室檢查。
因醫院防控消毒不規範,導致CT室被感染,進而傳染了第二天上午到同一CT室檢查的住院病人李某某和陪護牛某某,並將病毒帶入結核病區,導致這起疫情在醫院內傳播。
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由此,傳染路線圖清楚了:進口冷凍海鮮—裝卸工人—胸科醫院CT室—住院病人。
CT室哪些地方會留下新冠病毒
今年3月初,有研究人員專門對湖北地區2家新冠救治定點醫院(一家綜合醫院、一家傳染病醫院)的4個CT室進行了環境核酸檢測。
其中,綜合醫院的機房(病人進去檢查的房間)採用醫用空氣消毒機不間斷消毒,每天3次用含氯消毒液溼式擦地和物品表面擦拭;操作間(就是CT室旁邊放射技師進行操作的房間)用含氯消毒液擦地,用75%酒精對操作臺面表面消毒。
而傳染病醫院機房的消毒頻率更高——每檢查完20人,就用固定式紫外燈照射消毒50分鐘,並在每天22:00用過氧化氫噴霧消毒;操作間則每天3次用含氯消毒液擦地、操作臺面表面擦拭消毒,同時用75%酒精對病患接觸面沾汙區域消毒。
研究人員採樣後發現,綜合醫院的發熱門診和急診CT機房內:
●患者觸碰到的檢查床面和床沿、CT設備機架內側、地面等多處都檢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 操作臺也被汙染,可能是放射技師被汙染的手消毒不到位。
● 機房內患者沒觸及的區域,如觀察窗和排風口等地方也出現了可疑陽性,這說明,病毒可能呈漂浮狀態或氣溶膠狀態存在。
而在傳染病醫院,雖然有不少患者病情更嚴重,但在新冠病人的專用CT室內,卻只有一個單靶標陽性樣本,比綜合醫院的門診/急診更「乾淨」。
經此一役,大家也知道了,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生存能力,真的比其他傳染病病原體要頑強許多,普通的傳染病區消毒法也未必能徹底幹掉它。
所以,CT室的消毒管理如果不夠嚴,的確可能成為新冠病毒在院內傳播的又一渠道。
新冠定點醫院的CT室如何做好消毒
調查發布後,3月25日,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技師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專家共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放射診斷檢查中感染控制與放射衛生防護管理》。
其中提到:
疑似或確診患者,必須有專人陪同來專用放射檢查室,走專用通道,按醫院的相關預案和要求執行。遇危重患者,檢查床鋪設一次性防水隔離單,每個患者更換一次。每次觸碰患者後,立即用速幹消毒液進行手衛生。
醫院應為發熱門診/感染科門診/呼吸科門診的可疑患者、隔離病房的確診患者,配置專用的移動/固定DR/CT設備和專門的檢查區域,或者儘可能在放射科設立專用的CT機房和固定DR機房。
對於專用機房的消毒,有明確規定:
1、設備消毒:每天至少3次擦拭消毒,重點是患者接觸到的檢查床、探測器等區域。有肉眼可見汙染物時應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汙染物後再行常規消毒。
疑似或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汙染物用紗布沾取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除外氯己定,下同)小心移除;大量汙染物應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蓋,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蓋後用足量的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澆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分鐘以上後,小心清除乾淨。清除過程中避免接觸汙染物,清理的汙染物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
2、設施消毒:機房內外門把手、屏蔽防護用品、設備操作面板、操作臺屏幕及鍵盤滑鼠、患者候診區域等擦拭消毒,每天至少3次。
3、地面消毒:對機房、操作間和候診區執行溼式消毒,每天至少3次,遇汙染時須隨時消毒。有可見汙染物時,完全清除後再行常規消毒。
4、空氣消毒:在設備運行中可使用循環空氣消毒機持續消毒。無人狀態下使用噴霧消毒(參考生產廠家的建議),或紫外線照射消毒30分鐘,每日至少3次。增加通風頻次,保持通風最佳。
機房和操作間應裝有獨立空調,禁止使用中央空調。以上要求也適用於車載CT和方艙CT檢查室的消毒。
而如果沒有條件設立專用機房,就要對普通門診患者、發熱門診等風險較高患者、隔離病房疑似和確診患者進行分批次、分時段集中檢查,並嚴格執行消毒措施。一旦發現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檢查完後要進行終末消毒才能再使用。
終末消毒的具體方法是:
先使用電動氣溶膠噴霧器,按房間體積計算噴霧消毒劑用量,使用量為30ml/m ,由內向外在1米高度進行水平噴霧,房間密閉不少於30分鐘,開窗通風;然後是環境表面、地面及儀器設備表面的擦拭消毒,特別是患者和醫務人員工作時可能接觸的表面進行重點擦拭消毒;擦拭完畢後再進行二次噴霧消毒密閉30分鐘並進行通風,方可再接診。
總的來說,這份文件對新冠疫情期間放射檢查消毒給出的建議還是很明確的,也比前面調查裡2家醫院用的消毒方法嚴格得多。
根據之前的肺結核門診和病區、實驗室、放射檢查區的消毒規範,要求僅僅是:
每周1~2次、每次30分鐘的紫外燈或消毒劑噴霧空氣消毒;地面和物體表面每天定時清潔,如果有汙染,再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劑擦拭消毒。
而在這份新冠肺炎放射檢查室消毒共識裡,消毒頻率都是每天至少3次,含氯消毒液濃度高達5000mg/L,顯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普通人去醫院做CT需要注意啥
從這份共識也可以看出,由於條件所限,沒辦法要求所有醫院單獨給新冠病人配備專用的CT室,共用CT機的情況是允許的,只是需要分批分時段進行,如果有新冠病人或確診病人剛做完檢查,都要進行終末期消毒。
所以,青島市胸科醫院讓新冠感染者和普通病人共用CT機這一點,不算錯。但在消毒方面,醫院可能並沒有照此要求實施嚴格的消毒程序,才最終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
當然,大家也不用因為出了這個事,去醫院就不敢做CT了,畢竟CT是很多疾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如果你實在擔心,也可以考慮去非新冠定點醫院看病,或者查一查本地的新聞,儘量去最近沒有收治過新冠病人的醫院就診。
而對於醫院來說,應該吸取教訓,嚴格做好消毒和防護工作,防止新冠病毒「乘虛而出」。
溯源青島疫情時,中疾控在冷凍鱈魚外包裝分離到新冠活病毒
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一、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病毒的意義
本次從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病毒,是首次在實驗室外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為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易感接觸者發生感染,感染風險人群主要為冷鏈物品從業人員。本發現提示,在防範境外感染者輸入的同時,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汙染的冷鏈物品將病毒輸入的風險。
二、我國市場流通冷鏈食品被新冠病毒汙染的風險很低
近期,我國有關部門對冷鏈食品開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抽檢。截至9月15日,全國24個省份報送了298萬份檢測結果,其中冷鏈食品及包裝樣品67萬份,從業人員樣品124萬份,環境樣品107萬份,僅在22件食品及包裝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病毒核酸載量較低,此前未曾分離到活病毒。
三、普通公眾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很低
現有研究和防控實踐顯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發現通過攝入食物導致感染的情況。迄今為止,也尚未發現消費者因接觸汙染的冷鏈海產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國消費者感染風險極低。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仍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同時,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加大了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監測、消毒等措施,普通公眾注意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可以正常購買和食用進口生鮮。
四、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日常防護建議
病毒汙染的物品上特定條件下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導致無有效防護的易感接觸者感染,主要為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近期印發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要求各地落實冷鏈食品相關從業人員的日常防護、健康監測和核酸主動篩查,改進生產、加工和交易環境衛生條件,降低從業人員感染風險。
中國疾控中心建議工作中經常與具有較高新冠病毒汙染可能的冷鏈產品密切接觸的行業從業人員,如從事冷鏈產品裝卸、加工、銷售等的人員,需增強防護意識,做好日常防護,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被汙染的冷鏈產品,接觸冷鏈產品後未脫掉可能被汙染的工作服並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後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進行核酸篩查。
編輯|安娜
審核 | 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