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暇時,我常行走於太原市的各個角落,尋覓、探究鐵路的珍存老物件,感念有識之士為後人留下近現代山西乃至中國鐵路發展史的實物見證。
70多年前,它是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一輛軍事指揮「公事車」,見證一段「屈辱史」。
自抗日戰爭中此車被八路軍太行軍區截獲後,成這輛「公事車」成為了中華民族從危亡走向振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的一個特殊存在。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性轉折的見證,見證著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
這輛公務車乘坐主人角色的轉變,正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經過28年艱難探索和浴血奮戰,迎來了一個由人民當家做主的全新的歷史新紀元的真實印證。自此,一個嶄新的世界建立了起來。
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宮北宮花園的西北角,靜靜地停留著一輛老舊的編號為97443的鐵道公務車。每年的春夏秋季,公務車的一側則有綠茵茵的草坪、林木與其相伴,當午後的太陽偏西時便有高過車廂頂的濃鬱樹蔭給它送來蔭庇。日夜與這輛老車作伴的,是一塊寫著「歷史的見證」字樣的牌子。
如今,常有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學習的人們走近它,還有因「懷古絲幽」之情的外地訪客尋覓它,聆聽收藏者耿化喜講述它過往的歷史蹤跡。
這輛形如龐然大物的公務車,車身綠色已明顯變淡接近發黃,有的局部漆皮龜裂脫落,車輪軸承鏽跡斑斑,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據史料介紹,此車是我國現存生產最早的一輛公務車,它是由日本侵略者創辦的「滿洲鐵道工場」在1935年(日本昭和十年)製造的,是專為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特別製作的8輛車中的一輛軍事指揮車,當時稱「公事車」。
1937年「七七」事變後,該車曾運送關東軍、朝鮮派遣軍進入華北,歸屬中國駐屯軍司令部司令官專用;1939年春夏,日本派遣軍將正太鐵路(現石太鐵路)窄軌撥寬後,以97443號「公事車」為主的專列,曾運送日軍第一任山西派遣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進駐太原,成為山西派遣軍(第一軍)司令部最高指揮官專用車,是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
1945年1月,由它組成的「東行特別快車」行駛到正太線壽陽段時,被八路軍太行軍區截獲,成為晉察冀解放區領導人使用的軍事指揮車。
抗日戰爭勝利後,此車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作戰指揮車,參加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赫赫戰功。1949年4月,該車作為「同蒲第一列人民快車」的一員回到太原。新中國成立前,它成為運送毛澤東等領導人從河北西柏坡到涿州,轉乘火車至北平清華園的3個編組專列中的一員。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幾十年中,此車曾作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乘坐的專用公務車之一,奔馳在大江南北。
此車車體長22.8米,自重47.2噸,載重1.2噸,定員13人。僅從外表看,此車的車身顏色似與早些年常見的綠皮旅客車廂沒太大區別,但走進車裡後,便會立刻產生「別有洞天」之感。車廂內均由上等東北榆和東北水曲柳裝潢,會議室、首長間、秘書間、警衛間、衛生間、廚房、鍋爐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布局精緻巧妙,布置莊重典雅,高貴而不張揚。
會議室位於車廂最前方,束起的窗簾與會議長桌旁的椅子同為墨綠色,地毯是暗紅色,沙發是軍綠色。窗與窗之間的壁燈開關處,鑲有一塊寫著日文「壁燈」字樣的標牌。沿車廂走廊向內走,緊鄰會議室的首長間內,擺設了一張鋪著軍用毯的單人床,床後牆面上懸掛著一幅尺寸不大的水墨山水畫。床頭柜上有一部老式手搖電話機,辦公桌和椅子靠另一側牆邊放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門側的柜子,輕輕將櫃門拉開,一隻摺疊式圓形金屬面盆便魔術般出現在眼前,對有限空間的利用之巧妙可謂到了極致。目極車廂內的所有房間和陳設,瀏覽過「歷史的見證」 中的文字介紹,無一不在觸發著參觀者對過去那個年代的幾多聯想。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後期,此車退出中央專運列車,歸太原鐵路局處置。
該車的收藏人姓耿,名化喜,現為太原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退休職工。當年,他就是看重這一物件的歷史意義,傾囊而出,將其從報廢的車皮中「揀」了出來。
1997年春,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作為之前他的工作和鋼鐵、金屬打交道多,出差坐火車的機會也多的耿化喜,偶然聽朋友說起某收購站回收了一列報廢的鐵路客車車廂,而且還是公務車專列。好奇心驅使下,他匆匆趕到了現場,一番討價還價,他買下了97443號整車和已經拆毀的97348號車上的沙發、地毯等物品。問及起過當年購買這輛車的原因,他說就是兩個字:愛好。
老車的身世得以確定後,耿化喜遂四處奔走為其尋找「安家之處」。當年12月,太原市工人北文化宮花園終於成為老車的落腳之處。於是耿化喜繼購買老車之後,又多了一項「汽車運火車」的壯舉。因為搬運工程十分浩大,事先要與公交、交警、鐵路等部門一一協調,搬運當天,動用了兩輛吊車和兩輛拖板車,將其中一輛拖板車的車頭卸下,留下車身與另一輛對接。由於公務車體積龐大,吊車吊臂必須充分伸展,但是如此一來力量減小,離開地面的總是吊車,反覆多次方才成功。大約15公裡的路程,由於行進速度比步行還要緩慢,搬運至目的地再放置妥當時,已是次日凌晨。
耿化喜愛好不多,除收藏之外就是讀書。因為收藏這輛老車,之後的兩年多時間,他又多讀了許多原本不會讀的書,幾乎將全部精力花在了這輛老車廂上。他查閱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日本侵晉實錄》《中國鐵路建設史》《鐵道部專運處四十五年》《太原鐵路分局志》等諸多資料……書中但凡與97443號公務車有關的內容,他均細心地複印下來,使他對這輛公務車的來龍去脈有了全面了解。
耿化喜介紹說,公務車又稱專運列車,是為方便重要人物在行車期間處理公務而專門製造的。它具有不同於一般客運列車的特點——服務對象特殊、責任重大、要求嚴格、保密性強和無固定運量、無固定交路、無固定時間和車輛編組等,在人們眼中分外神秘。
據資料記載,新中國的專運史是從執行運送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領導機關進京的任務開始的。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後,黨中央機關著手進京的準備工作。中央社會部部長李克農和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召見平津鐵路局負責人,部署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機關從河北西柏坡遷京,從涿州站坐火車至北平清華園站的任務,要求鐵路部門做好準備,採取妥善、有力、萬無一失的措施,確保安全。
按照軍委鐵道部要求,平津鐵路局領導組織有關人員詳細研究,制定了專列進京的具體方案。當年3月24日晚,3個專列準時停靠在涿州站待命。25日凌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和黨中央領導機關的人員乘汽車一路風塵到達涿州,周恩來在聽取鐵路負責人有關準備工作的簡要匯報後,滿意地說:「中央謝謝你們」,隨即命令發車。3時40分,列車啟動,經豐臺、廣安門、西直門,運行2小時20分,於6時安全抵達清華園車站。
當天下午5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在西苑機場舉行了閱兵式。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定都北京的奠基禮,是開國典禮的重要序曲。檢閱結束後,新華社向全國、全世界發出廣播: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和毛主席等勝利到達北平。
從1949年建立新衝國至1975年的27年中,毛澤東主席平均每年乘公務車外出視察工作達80天,乘車最多的1955年,外出達10次,時間最長的一次歷時達272天。鄧小平乘車最多的一年為1961年,外出7次,累計40天,時間最長的一次是1992年南巡,歷時36天。因此,黨和國家領導人乘坐的專運列車,也被譽為「流動的中南海」。
老公務車定居太原北文化宮後,經申報山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後多方考察論證,認定」97443號公務車是十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物」。其後,山西省博物館於2001年1月發出文物鑑定書,稱該公務車「經山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此車是十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物,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應予妥善保護。」次年6月,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政府將之正式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老車的價值得到充分肯定,耿化喜耿深感自己兩年來的所有付出沒有白費。
前事不忘後事師。溫故而知新。耿化喜說,希望更多的人有機會過來看看,與歷史隔空相望,感受一下那段難以磨滅的歲月,讓其成為當下愛國主義教育極為珍貴的實物教材。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輛看似普通的老車廂,就這麼駛過了近半個世紀不尋常的光陰,在和平的陽光下成為人們回望艱難歲月的見證。這輛老車廂,它就猶如一部展開的史書,讓參觀者「開卷有益」。
耿化喜做了一件功德無量、很了不起的大事。留存下
這輛老車,我就與其有了情緣,進一步講是我與耿化喜有了情緣。
我與太原鐵路的情緣,可以追溯至山西鐵路工業文明的啟始及至今天。
百多年前,正太鐵路修通,火車的汽笛聲鳴響在東山腳下、汾河之畔,太原這座城市的鐵路篇章由此徐徐展開。
1907年,山西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正(定)太(原)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建成通車,歷晚清、民國,直到今天,已經走過了近114年歲月。正太鐵路建成前的1906年,法國人在太原城原首義門,即正太路太原站北側,今五一廣場東南處,開始興建蒸汽機車洗修庫,定名為太原車房,預示著山西將出現蒸汽火車頭。
太原作為正太鐵路西段終點,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自此舊有格局的被打破——開承恩門(曾名「首義門」)設火車站,拆甕城闢正太街,好讓火車進出太原城。這樣一來,傳統的城包池圍的城市建設格局率先被打破,上馬街、橋東街、按司街、鐘樓街等形成了繁榮的商業圈。
商業圈形成之後,城市空間布局煥然一新,「道路敞豁,頗具洋風」。因為正太鐵路,太原的城市功能由全省的軍事、行政中心,轉而成為全省的商貿中心。因為鐵路開通,太原與天津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有「天津商埠之尾閭」之稱。1935年,在太原從事津貨業的商號就有102家。圍繞商貿活動,貨棧業、轉運業、雜糧業、餐飲業空前繁榮;市區人口由清末的2萬多人,到1935年激增至13.6萬多人。
這足以說明,鐵路很快就參與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商戶的拓展做大中,並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出行和生存方式。
從1907年初建正太鐵路,1937 年建成南北同蒲窄軌鐵路,新中國成立後新建京原鐵路、太焦鐵路,對既有石太、同蒲等舊線完成改造,上馬石太線電氣化項目,後又新建太中(太原--中衛)鐵路、韓原(韓家嶺--原平)鐵路、太興(太原--興縣)鐵路等客貨共線鐵路,又建成以運煤為主的大秦(大同--秦皇島)鐵路、侯月(侯馬-月山)鐵路、神黃(神池-黃驊港)鐵路、瓦日(瓦塘-日照)鐵路等專線鐵路,山西鐵路走過了100多年的光陰。鐵路注入的現代元素,讓山西傳統的工農經貿、城鎮商業,及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發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鐵路和城市的情緣,則常常始於一座車站。據1949年4月26日創辦的第一期《山西日報》和《山西鐵路大事記》記載:「1949年4月24日,山西省城太原解放,炮火未停,同蒲鐵路第一列人民列車滿載接管人員糧食器材開進了太原」。這一天,讓有著正太、同蒲鐵路的太原站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時刻,留下一段紅色的印記。太原解放後,為支援全國解放,同蒲鐵路工人再次接受緊急軍運任務,將南徵的解放大軍通過同蒲鐵路運往目的地,太原站有時一天就開出35趟軍列。在這盪氣迴腸的詩篇中,鐵路是其中濃墨重彩的章節。
新中國成立後,鐵路運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就以太原火車站的變遷來說,隨著增加的旅客列車開行四通八達,自1907年的一大間候車室、兩小三間售票房和託運房第一代車站開始,其中經歷幾次大規模的候車室和站臺增容擴能,再到第五代太原南高站,它跨越了一個世紀,從一個側面見證了太原城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過程。
太原解放初期,太原站先後開行了太原至石家莊、靈石的2對旅客列車。同年7月,開行了太原至德州的1對直通快車,到11月又開行了太原至靈石的1對普通客車以及1對客貨混合列車。當時,山西人從太原坐火車去北京,需要先乘坐太原至石家莊的旅客列車到石家莊,再換乘其他列車進京。那個年代,坐火車進京的旅客很少,列車從太原啟程,抵京最少用時17個小時。
而今,這座位於石太客專、大西高鐵、南北同蒲線、石太線、太中線等多條繁忙幹線交會處,華北地區重要的客運車站之一的百年老站太原站,日接發和通過列車突破了110對。
進入新世紀,太原這個在民間流傳著就「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美譽的山西省會城市,緊隨發展步伐站上高鐵動車組時代的新起點。2009年4月1日,全國首條石(家莊)太(原)客運專線開通運營,和諧號動車組從太原站發出,2014年7月1日起改為新建太原南站發出,其與北京西站的500多公裡距離,運行用時3小時左右,標者著山西率先進入高鐵時代。
此後,又有2014年7月1日大(同)西(安)客專、2019年12月30日大(同)張(家口)客專、2020年12月12日鄭(州)太(原)高鐵相繼開通運營,太原南站每天有高鐵動車組60餘列發往大江南北數十個城市,讓山西人親身感受到了「中國速度」,承載著山西人美好的願望與夢想駛向美好未來。風笛聲聲,鳴響在錦繡太原城的上空,一個加速發展的時代悄然來臨。
在龍城太原的一些角落裡,諸如還有老車文化博物館、太原機務段機車展示區、中北大學鐵路主題公園、網紅柴村汾河鐵路橋等,這些印刻在人們記憶深處的鐵路工業遺產,儘管褪去了工業價值的底色,卻依舊古樸動人,散發著光陰的味道。它們濃縮了歷史、見證過繁榮、記錄著變遷,講述著中國鐵路一路披荊斬棘、昂首闊步走向世界的動人故事。
現在,它們與城市景觀塑造、公共服務設施融合統一,讓自身傳承的文化歷久彌新、永續發展,也讓更多人追憶難忘的歲月,感受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進程。
對於現代人來說,鐵路不僅是一種出行工具,更寄託著滿滿的懷舊情感和家國情懷。
凝視這些烙有深刻歷史印記的鐵路老物件,腦海中故事翻湧而至,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北大學鐵路主題公園,學校與上蘭村站緊鄰,公園的南端有一排保持原樣的鐵路站房,鐵路線上停放著硬座、硬臥綠皮車廂、雙層硬座車。公園內綠樹成蔭、芳草遍地,置有蒸汽機車的動輪、鐵路信號燈、方向站牌等工藝造型,還有鐵路工作人員手持信號旗、信號燈的雕塑,它讓我們有機會在清晨陽光下、落日餘暉裡,在徜徉中仿佛穿越回那個「老古董」的年代,可以找尋到屬於自己的獨家記憶,傾聽屬於中國鐵路的鏗鏘足音。
我在想,在我們的手裡,留存下有文化傳承價值、有幾十年或上百年歷史的鐵路老物件,諸如一座老火車站、一節老式客車廂、一截舊鋼軌、一盞手提信號燈,再透過它延展、講述這些鐵路老物件背後的「故事」,在目睹、觸摸和聆聽中,在與它進行心底的對話交流中,就留住了鐵路的靈魂,留存了鐵路文化的記憶,使這些老物件成為中國鐵路與民族負重、進取、圖強精神的展現和觀照。
耿化喜,我心目中的太原好人。我感念生活在有著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太原城,感恩為這座城市留下鐵路老物件的有識之士。
(作者系太原鐵路北車輛段辦公室退休幹部)
1.97443公務車端頭及文字介紹。
3.97443公務車另一側端。
4.97443公務車內部。
7. 日軍佔領下的北同蒲鐵路。
9.抗戰時期八路軍拆毀正太鐵路壽陽段鋼軌。
11.抗戰時期八路軍破襲正太鐵路。
13.八路軍和遊擊隊破襲日軍交通運輸線。
15.解放前的太原帽兒巷。
16.人民解放軍攻入綏靖公署。
17.1949年4月24日, 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孫楚、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等被解放軍生俘。
18.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5月1日,軍民共慶五一國際勞動節。19.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人民列車開進太原。21.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主席率中共代表團應邀乘專列離京前往蘇聯訪問,12月16日抵達莫斯科,受到蘇聯方面的熱烈歡迎。
22.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建成,作為「獻禮工程」迎接新中國10周年慶典。9月14日晚,毛澤東主席視察北京站,在售票大廳通過玻璃窗口接過售票員遞出的一張火車票。23.毛澤東主席登乘專列前與隨車的工作人員等親切交談。
25.毛澤東主席伏案工作的情景。(鉛筆畫)
27.1982年9月29日,全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鐵路在石太線竣工運營,開啟了中國鐵路的第一個新時代。
29.2018年太原改革開放40年時尚迴響實物展。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口泉火車站:新中國工業「固體血液」煤炭從這裡輸出
國之重器大秦重載鐵路線開通往事
揭秘50年前太焦鐵路改道沁縣武鄉榆社的往事
百年正太鐵路 | 見證太原的改變,見證石家莊的興起
這位「正太」110歲!山西「約會」河北!
隔斷山西與外地?閻錫山修建窄軌鐵路的目的是什麼?
修窄軌是因為閉關自守?錯!且看山西近代窄軌鐵路成因之謎
從修築同蒲鐵路看閻錫山的經濟政治謀略
細說閻錫山在同蒲鐵路建設中的經濟帳
親歷1935年北同蒲鐵路通車,我以為火車是會跑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