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詩人們喜歡在詩詞中運用典故,一來可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二來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讓語言更加精練、含蓄,有一種張弛感。所以理解詩詞不僅要有點文學素養,還要知道歷史知識、人文常識、天文地理、軍事韜略等等。由此看來雖然寫詩是件苦差事,欣賞詩詞卻可以增長知識、涵養性情。
劉禹錫在一首詩裡就用到了斑竹的典故,「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白居易用過比翼鳥的典故,「在天願為比翼烏,在地願為連理枝」;李白也曾用「東山」這個典故表達隱居生活,「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下面這首詩也是運用典故,但作者卻能活學活用,而且感情真摯,哲理深厚,既能理解成是一種愛情感悟,也能看成是一句勸世良言。
視刀環歌 唐代:劉禹錫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
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
讀者一定首先對詩文的題目有點費解,到底是個什麼典故,又能說明什麼道理,作者為何要引用它。刀環是大刀的一種裝飾品,一般在大刀的刀頭上,風吹環響,寒氣逼人,英雄不怒自威。
但是還不僅如此,《漢書 李陵傳》記載,漢昭帝即位,掌有大權的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都是李陵當年的好友。他們就派遣李陵的老友任立政等出使匈奴,想暗中勸李陵返回漢朝為國效力。任立政等來到匈奴,單于設宴招待,李陵和衛律都出席宴會作陪。
使者沒有機會與李陵單獨談話,只得以目示意,他屢次撫摸著所佩腰刀的刀環,暗示李陵可以還歸於漢(「環」與「還」諧音)。但李陵擔心返還漢朝後,還得重新遭受羞辱,就拒絕了。
好了,典故知道了,再看劉禹錫的這首詩,應該淺顯易懂,無需多解釋。前兩句看似愛情宣言,但更似勸世良言。所以劉郎的這首詩本來是愛情詩,描寫一種依依不捨的場面,表達戀人間千言萬語難述相思的意境。但是細細琢磨,「人意深」大有講究,涉世未深的人也許不能理解,稍有坎坷的人自然心知肚明。
劉禹錫可是經過幾次大風大浪,既然說出這番話,必然是有一肚子倒不出的苦水,只能化作幾句詩行告誡後來者。一個「深」字概括了多少辛酸和艱難,又表達了怎樣的一種心境,估計只有詩人自己最清楚。
既然「言語淺」,在一個殘酷的環境中,任何表白和忠貞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一切都顯得如此地蒼白和膚淺,只有人意深啊!
作者雖然在詩的開頭就發出感慨,但並沒有陷入絕望,也沒有讓讀者心灰意冷,「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相信自己的親密愛人,也只有這樣,才能不忘初心。「萬重心」是一種多麼複雜的情感,再加上「脈脈」二字,承載了多少情感和執著。既然已經說了言語淺,也就只能此時無聲勝有聲了。
回到題目,我們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作者的用意了。分離也許是沒辦法,但是不要忘了你有一個堅強的後盾,有一個溫暖的港灣。在外面遇到狂風暴雨,混得不開心,過得不如意,就回來吧。當然,其中一定也暗喻了作者自己的一番經歷,隱含了詩人對自身遭遇的感慨,以及對世人的一種善意的規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