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薛堯 見習記者陳璐 實習生李彥歐)近日,有網絡女主播李女士撥打本報968820熱線,稱自己所在的直播平臺帳戶中的現金,從今年2月份就開始出現無法提現的情況,多方交涉也暫時無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記者聯繫上該平臺所屬公司,公司的解釋說,發現平臺內有少數主播出現惡意「刷榜單」的行為,所以,平臺才暫時停止提現功能。
什麼是「刷榜單」,為何主播會在平臺內自行「刷榜單」?網紅直播行業內還存在哪些「潛規則」?記者走訪調查,揭秘其中「內幕」。
「我平臺帳戶裡有三十幾萬元,從今年2月份起就無法提現,現在急著用錢,都不知道該怎麼辦。」10日下午,李女士告訴記者,去年11月份,她通過微信朋友圈得知一個名叫「合拍」的直播平臺正在招聘主播,經過面試順利成為平臺上主播。
她說,剛開始,還能按時收到打賞提成和工資,進行提現。不過從2月份起,她發現無法在平臺正常提取現金。「由於並未與平臺籤訂合同,我怕對方賴帳,就在今年8月份時來找過平臺理論,工作人員當時給我結算3到5月的錢,共計9萬多。」她說,不過從那以後,平臺就再沒跟她結算過款項。
「這三十多萬元,除了我,還有我們整個『工會』成員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大多數主播由各自所屬「工會」進行管理,而她自己也是一個「工會」的「工會長」。 「平臺下大約有70來個『工會』,而我們『工會』大約有70名主播。」工會在公司與主播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隨後,記者又聯繫上了其他多名主播,他們的經歷與李女士基本相同。記者同時也發現,這些主播均未和平臺籤訂勞務合同。
平臺:主播存在惡意刷榜行為資金仍在核查
主播在平臺上帳戶內現金為何無法提現? 11日上午,記者來到「合拍」直播平臺所屬公司——廈門有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由於平臺此前推出一個名為『搶榜單』的活動,公司發現個別主播存在惡意刷榜的行為,所以從今年8月1日起,『合拍』平臺的帳目進行封帳。」相關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正常提現是48至72小時到帳,可目前由於公司內部正在查帳,涉及上百名主播、500餘萬元錢款,所以暫停了提現功能,查帳過程預計持續到10月底,具體何時能進行提現還未確定。
部門:應找屬地勞動部門直接進行投訴
據了解,「合拍」平臺兩名主播已經針對此事,在8月中旬向廈門市思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進行投訴舉報。
12日上午,記者來到廈門市思明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相關負責人林先生表示,根據其掌握的信息,投訴的兩位主播與「合拍」平臺沒有直接勞務關係。據林先生了解,兩名主播所屬「工會」,實際為甘肅一家經紀公司,且該公司與有門公司有合作協議。據了解,監察大隊工作人員已經協助兩名主播,與甘肅經紀公司方面取得聯繫,同時,林先生也建議兩名主播向甘肅當地的勞動部門直接進行投訴。
律師:三層架構成「合作關係」維權難度係數大
針對此次事件,福建遠大聯盟律師事務所張志龍律師稱,作為我國電子商業發展進程的重要環節,網絡平臺、「工會」、主播之間形成的三層環節,且因主播多作為兼職行業的特點,可被認為是「合作關係」。「我國法律保護所有公民的合法權益,絕無對實體或電子商業從業者的保護差別。」張律師表示,「但合作關係的維權難度係數更大。」
張律師提醒,市民在日常行事中,要樹立法律意識、合同意識、證據意識,尤其從事網絡主播行業,應與所屬「工會」(經紀公司)籤訂勞務合同,保障自身權益。
認清直播套路
套路A
工作人員假扮粉絲 慫恿遊客「打賞」
據透露,主播收到的『禮物』,很多平臺會抽取50%以上的提成,『工會』也要抽成,主播的提成在40%左右。
某些平臺還常常組織工作人員假扮「粉絲」,在主播的直播間內留言,炒熱氣氛、「慫恿」遊客給主播「打賞」。通過這種方式來刺激更多的遊客進行消費。
套路B
開出「刷榜單」功能 主播自己刷單領獎勵
直播平臺會時常推出「搶榜單」等活動,刺激粉絲消費。但也有主播註冊「小號」利用夜間瘋狂刷單。平臺認為這一行為帶來了損失,而主播則認為搶榜單的技巧是公司人員教授並默許的,不應質疑「禮物」由誰送出。
套路C
「抽禮物」「中彩票」 刺激遊客消費
除了刷榜單之外,許多平臺還會推出「抽禮物」「中彩票」等活動,以此刺激粉絲為主播「打賞禮物」。以「中彩票」活動為例,平臺會推出一款「禮物」,為主播刷了這款「禮物」的遊客有機會參與抽獎活動,遊客打賞後,平臺與主播都能得到更多收入。
套路D
默許主播衣著暴露吸引粉絲關注
據悉,有的平臺也會默許主播穿著較暴露的衣服來吸引粉絲關注。有的主播會從眾多留言粉絲中,篩選出「潛在金主」,得到禮物後同意粉絲添加微信。部分主播還會組建「粉絲微信群」,有的粉絲「打賞禮物」金額較大,主播甚至會主動約粉絲見面。
提醒
提高辨識能力
避免財產損失
「網絡主播」在越來越被世人所關注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套路」,讓人防不勝防。「市民在觀看網絡主播直播時,要警惕平臺、主播所設的『圈套』,拒絕暴力、恐怖、色情、低俗等違法違規內容。」業內人士陳先生提醒市民朋友,如遇上述情況,應及時向平臺或公安部門舉報。
同時,陳先生還告訴記者,在各大媒體上,經常會出現未成年人給主播「巨額打賞」的新聞,他也特別提醒家長朋友,應時刻關注家中孩子觀看直播的內容,引導孩子提高辨識能力,同時保護好自己的銀行卡密碼,開通消費簡訊提醒,避免出現錢財損失。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