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上海,「洋居民」們語言不通,如何配合防控隔離?這兩個社區有...

2021-01-09 騰訊網

「急!誰會日語?現急需日語翻譯人員。」1月29日,長寧區華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控工作群裡,一條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來,華陽轄區內一位有密切接觸史的(「密接」)居家隔離對象是日本籍友人,社區流調人員不會日語、對方也不會中文和英語,雙方因語言溝通不暢,上門醫學觀察工作遇到了「瓶頸」。於是,中心副主任喬莉華在防控工作群內緊急招募日語志願者。

「我先生是日語翻譯,馬上帶他過來!」門診護士長鄭雯雯主動請纓,並放棄休息火速帶著愛人第一時間從家裡趕到了中心。

高先生經過簡單的消毒隔離培訓後,立即與流調醫護人員一起再出發,前往日本籍「密接」對象家中。流利的日語翻譯建立起了良好的醫學溝通,工作人員在高先生的幫助下,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防疫知識和居家隔離的注意事項一一告知,順利完成了上門流調任務。

中心主任洪春榮介紹,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長寧區更是外籍人士的聚集地,語言溝通是交流的前提,也是做好國際友人的疫情防控和健康宣教工作的基礎。為此,中心團支部迅速臨時組建了「外語」小分隊,發揮青年人外語溝通能力,以應對疫情防控工作的國際交流。

無獨有偶,在虹橋轄區的古北新區內,2名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也遇到了日本籍居民。首次上門時,公衛醫生胡婭用英語表述,「我們會和你們保持聯繫,你們放心,這幾天別出門,做好相關體溫檢測,家裡的生活垃圾請用我給你們的黃色垃圾袋紮緊,每天由我們專業人員進行回收。」

虹橋街道為狹長形地域分布,小區分散、密集度低,同時,由於轄區內古北新區為大型涉外社區,居民來自不同國家,人員流動性高,語言也有多元化的特徵,對此,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這一轄區的上門流調進行了「特殊」人員安排:醫護組合能夠進行英語交流,對於特殊語種的居民,在街道居委的協作下,也能夠進行有效的上門流調配合。據悉,轄區內所有居民第一次完成以上對接後,通過微信與工作人員進行早晚2次體溫測量上報,直至14天隔離期結束,有效保障了這一類居民的居家隔離的工作保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翠灣社區專職工作者化身「翻譯官」「聲」援疫情防控工作
    在沙頭街道翠灣社區服務中心的大廳裡,一名社區專職工作者正在用流利的英語和來電諮詢的外國人交流,這樣的情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時常發生。國外疫情形勢日漸嚴峻,從2月15日開始轄區許多外籍人員陸續返深,0.2平方公裡的社區,外國住戶共有112人,由於語言不通,如何讓外籍居民理解防疫工作和防疫政策成為了網格員的一大難題。
  • 3萬餘居民一半都是「老外」,上海這個涉外社區怎樣做好疫情防控?
    在上海有這樣一個居民區:3.3萬常住居民中,境外人士有1.65萬人,並且來自全球約50個國家和地區。疫情期間,這樣一個每兩個居民中就有一位境外人士的社區,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溝通機制的流暢、處置辦法的高效、基層幹部的能力和社區治理的積累,都面臨著考驗。作為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長寧區的多個涉外居民區在此次疫情中便成為了這樣一批特殊的「考生」。
  • 這封中英文雙語感謝信,讓TA們的心裡暖洋洋
    碧雲社區黨委副書記、社區委員會主任楊燕說,碧雲社區作為一個國際化社區,有很多知名國際學校和涉外居住社區,各個國家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各異。在全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區幹部們起初還較為擔心外籍居民對於防疫措施是否能夠充分的理解、認可和遵守。通過社區幹部們充分、有效的宣傳溝通,讓碧雲社區的中外居民都能夠充分了解疫情形勢,理解居家隔離等各項防控舉措的必要性。
  • 英國洋女婿回上海拒絕隔離!社區用「柔和」方式處理引爭議!
    上海《新民晚報》近日發布了一篇名為「孩子才兩個月,輾轉多國回滬的英國籍女婿不願集中隔離怎麼辦?」的報導。一位從歐洲回到上海的英國籍女婿到達小區後,拒絕隔離。於是社區想出一個好辦法,讓難題迎刃而解。這家社區用柔和的方式處理問題受到了官方媒體的表揚。而社區想出的這個所謂的「柔和的好辦法」,卻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質疑。
  • 英、日、韓……多國語言「雲翻譯」在嘉定這個社區上線!
    菊園新區通過深入走訪調研,及時發現社區基層一線防控工作缺什麼、難在哪,深化社區吹哨、部門聯動、快速跟進、精準施策響應機制,確保措施優化、資源支持和力量補充「三到位」,切實解決基層一線防控難題,保證防控工作質量。近日,隨著疫情防控重點轉向防境外輸入,社區基層一線防控工作對各語種的翻譯需求突出。
  • 如何用11種語言說「隔離」? 上海公安首支防疫外語小分隊成立
    人民網上海3月18日電(王文娟)「居家隔離」「冠狀病毒」「及時就診」……面對來自各國的外籍人員,要如何把這些「高頻」詞彙轉換成換成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11種語言,還要見招拆招,積極解答對方的各種疑難提問?為了減少防疫工作中的各種「散裝英語」,一群「外語很6」的警察小哥哥們出動了。
  • 「國際化社區」招募疫情防控外語翻譯志願者,引來不同國籍留學生
    通訊員 供圖「國際化社區」裡的多國籍外語志願者隊伍獵德街譽城苑社區是天河區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的試點窗口,轄內凱旋新世界等小區有1000多名外籍人員。為進一步深化社區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工作,更好地關愛入境人員,近期,譽城苑社區在天河區和獵德街的倡議與指導下,啟動了招募外語翻譯志願者工作,通過社區「i志願」平臺,呼籲符合條件的廣大愛心人士加入社區防疫工作中來。譽城苑社區發布的招募信息,得到了很多不同國籍志願者的積極響應。很多志願者具備英語、韓語、日語等語言溝通能力。
  • 為了讓外籍人士安心居家隔離上海有社區配備了10國語種翻譯……
    滬上一些外籍人士集中的社區,紛紛開啟全新的疫情防控模式。閔行區華漕鎮南近虹橋機場,鎮域內居住著來自70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士,當地專門為他們製作了專用兩聯卡,帶領他們一起和全鎮百姓並肩戰「疫」。兩聯卡分為「居家觀察」提示卡和「健康管理」提示卡,均為英文版,方便不同國家和地區返滬的外籍人士查看和使用。
  • 洋女婿回上海拒集中隔離 家人被勸走空房供獨居
    洋女婿回上海拒集中隔離,家人被勸走空房供獨居來源:南方都市報3月20日有報導稱,上海一位英國籍女婿輾轉多國回滬後拒絕集中隔離,居委會協調嶽母妻兒暫時離家,房子留給該男子獨居隔離。此後,多位網友質疑這一做法稱,不應給予入境人員特殊對待,外防輸入必須一視同仁,否則存在安全隱患。據報導,3月14日,一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最終通過中國臺北轉機回到上海的英國籍女婿,在回到彭浦三泉路517弄社區後,丈母娘和他剛坐完月子的妻子都希望他去集中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以免影響2個月大的孩子,但遭到男子拒絕。
  • 一家5口湖北人住進上海酒店還不配合防控怎麼辦?
    據前臺人員反映,當時客人們首先詢問了酒店有沒有套房等信息,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才出示身份證。前臺人員這才得知他們是湖北襄樊人,在為其辦理入住手續後,立即向街道社區管理辦匯報。 當晚,街道幹部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聯合上門核實情況,給這家人量體溫、檢查健康情況,所幸發現無發燒、咳嗽、氣促等不適症狀,情況基本穩定。
  • 6國語言提示、社工翻譯解圍……這個超大型社區溫暖了外籍居民
    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
  • 在滬外籍人士的抗疫戰:從不解到感謝,這群人架起了溝通橋梁
    漢娜所在的這個微信群,有200餘名來自世界各地、常住浦東新區聯洋社區的外籍人士。如果將這個微信群放大,可以看到千千萬萬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他們該怎麼應對疫情?如果在上海被隔離,他們擔心嗎?「會有情緒波動是人之常情。但不管是哪國人,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新型冠狀病毒。」浦東新區外辦副主任陳斌說道。
  • 防控解決之道在民間,來看「上海居家隔離36計」
    境外入境人員100%核酸檢測後,除了集中隔離者外,檢測結果陰性者將通過閉環轉運至社區進行居家隔離。近日,上海進一步升級了居家隔離管控措施。上海居家隔離到底有多嚴?一扇門之隔,有多少硬核措施,有多少民間智慧?本報記者走進滬上各大社區,看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民間36計」。
  • 多國洋學生進上海社區,他們看了些啥?
    在日趨國際化和多元化的上海,社區如何提升現代化管理、更好地服務居民?推行垃圾分類是否順暢?老建築如何鑑定與保護?外籍人士能否參與社區治理?這場結合實地走訪與座談交流的活動讓在滬留學生們很驚喜。留學生們饒有興致地走訪了古北境外人員服務管理站、社區老年群眾助餐服務點、垃圾分類積分兌換點以及崑曲澎派藝術研習中心等,還品嘗了由機器人烹製的午餐,充分感受社區為境內外居民提供的「家」的便利和「家」的精彩。
  • 硬核防護+暖心服務 上海國際社區外籍人士生活安心、有序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到了許多普通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影響到了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目前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約有20多萬,常住外籍人士基數大、涉外企業數量多、境內外往來頻繁,種種因素給上海防控疫情增加了難度。
  • 親愛的社區防疫「翻譯官」
    防範境外病例的輸入風險,社區是重點。在外籍人士聚居的小區中,面對語言不通、交流不暢的情況,如何落實疫情防控要求?一起來看。  「你好!這是你要的體溫計。」一大早,安亭鎮新安社區志願者寧久蘭敲開了美籍返滬人員Chris家的大門。2天前,Chris從衣索比亞回滬,按照要求,在國際學校任教的他需接受14天的居家隔離健康觀察。獨居,加上不懂中文,這期間的生活保障成了問題。
  • 上海家庭醫生團隊: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守好社區防疫第一關|疫情...
    徐匯區斜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朱蘭介紹,受疫情影響,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患者就診有諸多不便,社區醫療機構在加強預檢分診和消毒防護的基礎上,堅持全科門診開放,同時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堅持家庭病床服務和轄區養老機構的定期巡診指導,後來還新開設了發熱哨點診室。另一方面,為了減少聚集就診的風險,社區還為居民提供各項便利服務。
  • 「我們多跑跑,居民更安全」——直擊新疆基層社區疫情防控
    基層社區是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線。二道橋片區寬北巷社區位於烏魯木齊市解放南路,旁邊就是有名的旅遊景點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也是烏魯木齊市老城區。不久前,社區了解了從外地陸續返回人員的情況後,要求其中12人居家隔離生活一段時間。同時為了勸導疏離民眾儘量少出門,社區幹部把肉、蛋、菜、米、油鹽醬醋等搬進小區,為民眾提供方便。
  • 上海一洋女婿拒絕集中隔離,泰國歸來女子大鬧機場,還不長記性?
    李蘭娟院士稱當前要高度重視兩個問題,一個要防止個別案例,高度重視防止疫情「死灰復燃」。第二個是面臨嚴峻的境外輸入病例考驗,需要嚴防死守,不能掉以輕心。對於境外返華加強防範,從海外回來的境外人員,都有相關的檢測措施,大多數人都能配合機場工作人員的工作。但也有個別人員,態度惡劣,甚至還辱罵工作人員。
  • 遼河社區黨委書記醜秀波:3個月不間斷守住社區防控這道關
    近日,哈市南崗區先鋒路街道遼河社區黨委書記醜秀波帶領社區幹部連夜印製5000餘份居民出入證,嚴防外來人員進入。從春節到現在,醜秀波3個月不間斷工作,只為守住社區疫情防控這一重要關口。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始以來,醜秀波就一直在社區忙碌,入戶統計疫情情況、組織捐款、為隔離居民送生活必需品……從大年三十至今她始終堅持在崗,一天都沒有休息過。遼河社區轄區內有兩個老年公寓,這兩個老年公寓共收納了24名老人。老年人普遍存在身體抵抗力差、行動不便的情況,讓醜秀波尤其放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