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明城市,是綜合評價城市文明水平的最高榮譽。2009年起,延安市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7年來,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延安市的城市容貌不斷改善,交通秩序全面優化,居民素質大幅提升,民生工程惠及群眾,大幅提升了城市影響力,給廣大市民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讓文明之光在聖地普照
——延安市聯創工作系列報導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篇
延安市首屆道德模範頒獎典禮現場 圖片來源:延安日報記者 劉陽 攝
初秋的延安,陽光正好。走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24字核心價值觀和各種創文的宣傳牌,行人精神煥發,車輛禮讓有序,一片和諧美好的景象。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各部門、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市民群眾積極參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一時間,全市自上而下掀起一股「文明風」。從機關單位到企業部門,從公職人員到普通市民,大家響應號召、凝心聚力,將文明城市創建當作頭等大事,銘記心中,落實於行動。如今,7年時間過去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延安市創文工作取得了「十多十少」的良好成效:支持創建、積極參與的多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少了;公益廣告宣傳多了,亂塗亂畫亂寫少了;公園綠地多了,裸露黃土少了;將雜物放入垃圾箱的多了,隨手亂丟亂扔的少了;主動讓座的多了,置之不理的少了;誠實守信的多了,欺詐失信的少了;遵守交規的多了,無視交規的少了;公序良俗多了,無規無矩少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多了,詆毀他人、見利忘義的少了;善行義舉、奉獻社會的多了,冷眼旁觀、害人害己的少了。文明之光,將這片生機勃勃的紅色聖地照得更加璀璨奪目。
講道德 樹模範
引領聖地文明風
70多年前,陝甘寧邊區經過層層推選,評選出幾十位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表彰會上,豎立起的10位特等勞動英雄畫像引人注目,鼓舞人心;70多年後,延安繼承這一優良傳統,將建設新延安的一個個「延安模範」,經過層層推薦評選出來,再推薦到省上和全國,有多人被評為「陝西好人」「中國好人」。目前,延安已經擁有「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1名,「中國好人」2名,「陝西省道德模範」14名。
「只要身體感覺還行,我就要為人民服務到底。」寶塔區七里舖社區煙洞溝居民高錦明用50年時間為居民修路、護路,自費檢修水管。他懷著一顆對黨和人民的感恩之心,兌現著自己的諾言。
攤不在大,可謀生則行;人不在強,因有愛則善。子長縣的殘疾人閆保元用一個瓜子攤的微薄收入,不但維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而且無怨無悔地撫養著3名棄兒。
還有用大愛譜寫慈善樂章的王西林,慈善長徵到延安的範躍寧,用生命寫就「星青年」的曹鵬,誠實守信得到大家一致讚賞的康全鑫……如今,這些用自身行動詮釋著文明之風的道德模範們成為人們尊崇和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事跡被編寫成小品、快板、陝北說書進農村、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市民對道德事跡耳熟能詳。
道德是一種力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當好人是一種光榮,當好人是一種時尚,當好人是一種幸福」的價值取向正在延安人的心中形成。
志願服務暖人心
點滴小善匯大愛
「您好,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請走天橋!」「請您自覺排隊候車、上車」……如今在延安,每個交叉路口、公交站點,都有佩戴紅袖章、舉著引導旗的志願者在勸導行人文明出行、文明乘車。
在紀念館、革命舊址,稚嫩的童聲為遊客們講述著老一輩革命家的事跡,使遊客在革命聖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禮的同時,更感受到小小志願者帶來的歡樂。
2013年,延安市把志願服務與創新社會治理、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不斷完善規章制度,豐富載體,強化措施,拓展範圍,使志願服務活動規範化、專業化、常態化、社會化、社區化。80多支志願服務隊、數萬名志願者活躍在紅色旅遊、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治安巡邏、公益文化、社會救助、交通勸導等多個領域。讓空巢老人身邊有兒女般的關懷,讓農民工身邊有朋友般的關照,讓殘疾人身邊有親人般的關愛,讓每一個遇到困難的人都能得到及時的幫助。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倒逼城市文明提升
在中心街麗融巷步行街,乾淨整潔的巷道成為城市一景。然而,在這之前,這裡卻是小攤販的聚集地,經常是人攤相擠,正常通行都很困難。
隨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深入推進,延安城市容貌不斷改善,交通秩序全面優化,居民素質大幅提升,民生工程普及大眾。整個城市的市容市貌、公共秩序有了明顯提升,也倒逼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在市容環境整治、綠化美化亮化、節能低碳減排、豐富文體設施、健全城市功能五大攻堅行動同步推進的同時,社會福利也得到全面覆蓋。5年內新增就業人員7.6萬,再就業人員2.9萬;學前三年免費教育,「蛋奶工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一體化,大病醫療統籌,困難職工生活補貼,高齡老人、殘疾人、孤兒和獨生子女父母生活補貼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立;改造提升55個鄉鎮衛生院,建成1890個規範化村級衛生室,使居民群眾享受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到鄉鎮」就近方便的就醫待遇。
精細化、網格化、規範化」管理模式將城區劃分為60個網格,做到「區域有網、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定責任」,拓展整治範圍,提高保潔標準,按照「網格執守、徒步巡查」的方法加大巡查力度,實現區域全覆蓋。全面落實機關單位、商戶門店「門前四包兩禁止」責任制,治理城市「髒亂差」,專項整治建築渣土、人行道亂擺亂放、戶外廣告亂設亂建、門店牌匾規格不一,使城市容貌整齊美觀、色彩和諧。
在城市管理上,重新規划行車路線、公交站點,設置單向通行,新增泊車位、臨時停車場,新設立標識標牌、電子抓拍系統、中心隔離欄,新建公交車港灣。持續開展「三超一疲勞」、酒後駕駛、車輛亂停亂放等整治工作,實施「文明交通行動計劃」,採取展出圖片、散發宣傳手冊、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引導市民文明出行。
提升市民素質
做文明人創文明城
在七里舖大街做了20年環衛工作的李小梅告訴記者,近幾年,她明顯感覺到亂扔垃圾、亂塗亂畫的市民少了,人們對環衛工這份職業也開始尊敬起來。「大家的素質提上來了,咱幹起工作也更舒心了。」
道德文化如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悄悄潛入文明延安的滿園春色之中。如今,在延安的各大媒體、建築圍擋、LED屏幕、樓宇電視、公交、出租、公園、廣場……所到之處均可見到「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這些公益廣告潛移默化、入腦入心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習慣。
在機關,「誠信行業」創建在43個部門單位和行業系統展開,讓行業作風建設、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在基層,圍繞唱一首歌、看一部短片、誦一段經典、講一個故事、作一番點評、送一個吉祥的道德講堂在社區、鄉村、單位落地生根,成為群眾學習先進、感悟道德、淨化心靈的好去處;在學校,「文明禮儀、環境衛生、核心價值觀、延安精神」成為了開學第一課,並開展「小手拉大手、牽著文明走」活動、經典誦讀、「兩節一會」的文化實踐和小發明、小製作大比拼的創新實踐;相關部門開展網吧整治、網絡監管、螢屏聲頻淨化、出版物市場檢查、校園周邊壞境「五項整治」,使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猶如秋日裡陝北高原的天空蔚藍爽朗,市民素質提升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延安日報記者 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