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至名歸!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為生物技術領域提供無限可能

2020-12-23 瀟湘晨報

來源:藥明康德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諾貝爾基金會宣布,近年來火熱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斬獲本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在這一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和Jennifer Doudna教授摘得桂冠。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這一革命性的發現為整個生物技術領域提供了無限可能。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地中海邊的神奇發現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故事還要從一座名為聖波拉(Santa Pola)的地中海小城說起。30年前,一位名為Francisco Mojica的年輕人在當地的一所大學開始攻讀博士學位,而他的研究對象,就是聖波拉海灘上發現的一種古細菌。

▲CRISPR基因編輯的誕生,離不開Francisco Mojica教授的發現(圖片來源:BBVA Foundation)

在分析這種古細菌的DNA序列時,年輕的Mojica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裡,存在許多奇怪的「回文」片段。這些片段長30個鹼基,而且會不斷重複。在兩段重複之間,則是長約36個鹼基的間隔。對於這種具有規律性的重複,Mojica後來給它起了一個拗口的名字「常間回文重複序列簇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Palindromic Repeats)。不過它的縮寫好記多了,它就是本文的主角CRISPR。

事實上,這並不是人類首次發現CRISPR序列。早在1987年,一支日本團隊(石野良純教授為第一作者)就已發表論文,表明大腸桿菌裡也有類似的序列。不少科學家認為,這是人類首次知道CRISPR序列的存在。然而,這支日本團隊當時並沒有對CRISPR序列進行詳細的研究,因此它的功能還不為人所知曉。

▲1987年的這篇論文,可能是人類首次知道CRISPR序列的存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Mojica教授推斷說,如果兩種有著巨大差異的微生物裡都有這種奇怪的序列,這就說明它肯定有著某種特殊的功能。在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後,他又發現大約另外20多種微生物裡,同樣具有CRISPR序列。然而,這種奇怪序列的功能,卻遲遲未能得到解答。

微生物的「免疫系統」

為了尋找CRISPR序列的功能,Mojica教授每天都在資料庫裡痛苦地搜索,想要發現這些奇怪序列的意義。2003年,大海撈針般的探索,還真的給他找到了一片新天地!Mojica教授發現,一些大腸桿菌內的CRISPR序列,與一種叫做「P1噬菌體」的病毒的序列高度吻合。顧名思義,噬菌體是一種能夠「吃掉」細菌的病毒,這一種噬菌體也的確能夠攻擊大腸桿菌。但有意思的是,Mojica教授所研究的這批大腸桿菌,竟能完全不受P1噬菌體的感染!

Mojica教授立刻意識到,這與人類的免疫系統何其相似!在人體裡,免疫系統會記住過去遇到過的病原體的模樣。等到病原體入侵時,就會對其發起攻擊。而在大腸桿菌細胞內,CRISPR序列也同樣能讓細菌記住噬菌體的模樣,抵抗病毒的感染。

▲一種微生物體內的CRISPR系統的工作原理(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為了這一刻,Mojica教授已經等待了18個月的漫長時光。興奮的他在2003年向《自然》雜誌投去了他的研究結果。很快,《自然》的編輯以「早就知道了」為由,拒絕發表這項研究。不久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也以「缺乏新穎性和重要性」,同樣予以拒絕。再之後,Molecular Microbiology與Nucleic Acid Research兩本期刊也給Mojica教授發了拒信。萬念俱灰之下,他把論文投給了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一本影響因子不到2分的期刊。即便如此,這篇論文還是經過了長達一年的修改和審核,才最終得以發表。此時,已是2005年2月。

切開DNA的魔剪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科學家們對CRISPR序列的作用做了進一步的完善,並闡明了它的詳細機理。原來在病毒感染細菌後,CRISPR序列會喊來幫手,形成一個具有核酸切割能力的複雜結構,並最終切斷病毒的DNA。對於細菌來說,這是從源頭清除病毒感染的好方法。

但對生物學家來說,這套細菌的「免疫系統」,讓他們看到了精準切割DNA的希望!或許,它能被開發成為一種高效的基因編輯方法。2012年,維也納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Jennifer Doudna教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她們的發現,確認她們所設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Cas9是一種能切割DNA的內切酶)能在DNA的特定部位「定點」切開口子。在論文中,她們也指出將來有潛力利用這個系統,對基因組進行編輯。

▲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與Jennifer Doudna教授報導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在立陶宛,一名叫做Virginijus Siksnys的科學家也在研究使用CRISPR系統編輯基因的潛力。雖然他的論文投出的時間更早,但不幸被《細胞》雜誌的編輯所拒,只能轉投《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這也使得他的論文最終要晚上2個月上線。

▲張鋒教授團隊也報導了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重要應用(圖片來源:參考資料[5])

2013年新年伊始,《科學》雜誌再度刊登了一篇關於CRISPR系統的重磅文章。這一次,主導這項研究的是Broad研究所的張鋒教授。論文裡,科學家們首次將CRISPR技術應用到了哺乳動物細胞內,並證明它能在短短幾周之內,就建立起小鼠的疾病模型。隨後,這支團隊也首次在人類細胞中成功使用CRISPR-Cas系統完成了基因編輯。

發展與爭議

自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誕生以來,科學家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優化與改造。一方面,現在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變得更精準,帶來更少的脫靶效應(指修改了不應修改的基因);另一方面,CRISPR系統也已經超越了DNA,能夠對RNA進行有效編輯。

此外,初代的CRISPR技術涉及DNA雙鏈的斷裂,會引起潛在的風險。如今,科學家們基於CRISPR體系,已經開發出了「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能夠對基因進行「微調」。如果說以前的基因編輯,是把書的一頁紙撕下,再粘上一頁新的紙的話,這種「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就好像是把書頁上的錯別字給單獨修改,有著更高的精度。

▲和CRISPR或Cas9有關的論文數近年來呈指數上升(圖片來源:參考資料[7])

當然,圍繞著CRISPR的爭議也不少。自這項技術問世以來,有關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就一直是個熱議的問題,迄今也沒有得到完美解決。此外,人們雖然確信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遲早會得諾獎,但哪幾位科學家能最終獲獎,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在這裡也強調,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科學的突破性進步,往往不再依賴一兩名科學家的「尤裡卡時刻」,而是要靠群體智慧的多年合作。我們祝賀今日斬獲諾獎的這兩名科學家,也同樣感謝其他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員們。沒有所有參與者的加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勢必難以得到如此迅猛的發展。在這裡,我們也向這些科學家們致以崇高敬意!

本文題圖:123RF

參考資料:

[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0, Retrieved October 7, 2020, from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

[2] Eric S。 Lander, (2016), The Heroes of CRISPR, Cell, DOI: 10.1016/j.cell.2015.12.041

[3] Yoshizumi Ishino et al。, (1987),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iap Gene, Responsible for Alkaline Phosphatase Isozyme Conver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 Product,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DOI: 10.1128/jb.169.12.5429-5433.1987

[4] Martin Jinek et al。, (2012), A Programmable Dual-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in Adaptive Bacterial Immunit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25829

[5] Le Cong et al。, (2013), 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31143

[6] The BBVA Foundation distinguishes Emmanuelle Charpentier, Jennifer Doudna and Francisco Mojica, instigators of the CRISPR 「revolution」 in genome editing, Retrieved October 7, 2019, from 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the-bbva-foundation-distinguishes-emmanuelle-charpentier-jennifer-doudna-and-francisco-mojica-instigators-of-the-crispr-revolution-in-genome-editing-300399728.html

[7] Mazhar Adli (2018), The CRISPR tool kit for genome editing and beyo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18-04252-2

【來源:新浪滾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效率,同時降低脫靶效應
    2020年12月9日訊/生物谷BIOON/---CRISPR-Cas9基因編輯可能會引起不想要的遺傳變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廣島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很有前途的修複方法,即關閉CRISPR-Cas9基因編輯,直到它達到關鍵的細胞周期階段,在這個階段,更精確的修復可能會發生。
  • CRISPR背後,與諾獎失之交臂的華人科學家
    ·查彭蒂爾(Emmanuelle Charpentier),因其在基因編輯領域的傑出貢獻,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該公司致力於利用 CRISPR-Cas 9 基因編輯技術並結合其成熟的藥物輸送系統(LNP,脂質納米遞送技術),為癌症、遺傳病、病毒感染、炎症以及其他病患者找到潛在的治療方法。
  • 基因編輯的「雙城記」:總結展望基因編輯技術的創建與應用
    由於其具有簡便、靈敏和高效等的特點,新一代CRISPR/Cas基因組編輯技術被廣泛地使用於人細胞和一系列模式動植物等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中。更為重要的是,一系列基於CRISPR/Cas系統而拓展的研究新技術也在近些年被不斷地創建,並用於DNA/ RNA的標記、基因表達激活/抑制、和基因組定點鹼基的突變等。
  • Science子刊: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遭遇新挫折!新研究揭示它可...
    2020年2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進行常規的CRISPR-Cas9基因插入過程中,不必要的DNA重複頻率很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1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ervasive head-to-tail insertions of DNA templates mask desired 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events」。他們描述了他們如何發現不必要的DNA重複,並針對這一點提醒了其他的研究人員。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CRISPR技術共同發明人:張鋒為何痛失諾獎?
    一時間,基因編輯這項專業技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而同樣發明了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卻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科學界在為之感到遺憾和惋惜的同時,也熱議其為什麼沒有得到諾獎。
  • 紀錄片人類本性(Human Nature),講述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故事
    紀錄片《Human Nature》告訴我們,21世紀最大的技術革命不是數字,而是生物。一個叫做CRISPR的技術突破,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控制了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它為治癒疾病、重塑生物圈和規劃人類的孩子打開了大門。
  • 近期基因編輯研究領域重磅級文章解讀!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它們的存活率幾乎是外在地決定的,或者是由外部力(例如神經元向神經細胞提供的組織和細胞)決定的。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的生物醫學科學家Sika Zheng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一概念提出了挑戰,並報告了神經元的持續存活在發育過程中也是固有編程的。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者為何能獲諾獎?這項技術的講究和用途,請出浙江...
    組委會在新聞稿中將CRISPR/Cas9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確地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真。這項技術,能否用於治療新冠?
  • 你可能不相信,CRISPR基因編輯科普第一人,其實是王力宏
    原創 生物世界 Bio生物世界 收錄於話題#CRISPR基因編輯68個現在來看,王力宏的這條微博非常有預見性,CRISPR基因治療先天性失明、地中海貧血症、血友病等遺傳疾病的臨床試驗接連取得突破,更是在2020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現在,全世界確實都知道了CRISPR,而且CRISPR技術還在不斷拓展,在癌症治療,以及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病原檢測領域也取得了輝煌成績。
  • 19:30直播丨60分鐘學懂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而根據這套防禦系統開發出來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則可以以對靶向基因進行特定DNA序列的編輯和修飾。以CRISPR-Cas9系統為基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一系列基礎科研和基因治療的應用領域都展現出極大的應用前景,例如血液病、腫瘤和其他遺傳疾病。該技術成果已應用於人類細胞、斑馬魚、小鼠以及細菌等的基因組精確修飾。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者獲諾貝爾化學獎!這項技術為何只用了8年時間...
    組委會在新聞稿中將CRISPR/Cas9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非常精確地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真。這項技術,能否用於治療新冠?
  • 什麼是CRISPR?基因工程的新世界
    什麼是基因?一個生物可以擁有多少個基因?基因可以被修飾嗎?CRISPR是什麼意思?CRISPR系統如何用作基因修飾方法?基因修飾可用於什麼?是否可以對人類進行基因改造?簡述無論是單細胞還是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有關結構和功能的所有信息都存儲在遺傳材料即DNA中。
  • 指真生物、康為世紀、微遠基因、傳世生物獲融資!
    此次康為世紀共獲得2.45億元融資,毅達資本領投,松禾資本、分享資本等機構跟投。康為世紀是一家立足於生命科學領域,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從事生物試劑的研發與生產。 自主研發產品達600餘種,核心產品包括各種PCR酶類、樣本採集保存、核酸提取試劑盒、二代測序建庫試劑盒等,產品已經贏得了逾萬科技工作者的好評。
  • Nature二連發,創新型mRNA遞送技術將引領基因治療領域新一輪風潮
    經過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基因治療產業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引領著生物醫藥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但在這一領域中,遞送策略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2020年,因在CRISPR領域的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的Jennifer Doudna也曾感嘆「遞送可能仍然是體細胞基因編輯的最大瓶頸」。
  • 遴選未來生物醫學領袖,為每一位青年提供無限可能:首屆「亞洲生物醫學未來領袖大賽」落幕
    精彩互動從複賽階段開始,主辦方為每一位選手指派了專門的「指導教授」,由包愛民、蔡志堅、查錫良、陳建忠等在內的數十位浙江大學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家親自出任,在神經科學、腫瘤、感染與免疫、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分子醫學等不同方向
  • 累計融資超1.3億美元,Benson Hill綜合基因等技術改良作物基因
    Benson Hill大豆種子公司綜合基因、大數據、AI技術開發作物平臺Benson Hill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集雲計算、大數據分析和植物生物學為一體的農業科技公司,多年以來利用其建立的CropOSTM生物信息平臺,幫助各大公司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作物品質,一直以來受到業內的廣泛好評。推動新的種子業務是因為其公司負責人發現全球動植物蛋白需求將翻番。
  • 南模生物:聚焦生命科學研究和新藥研發領域
    自主研發模型超過5000種   公司通過以CRISPR/Cas、ES細胞打靶等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創新為先導,打造了以模式生物基因組精準修飾、基因功能表型分析、藥物篩選與評價為核心的技術平臺,構建了覆蓋人類基因的活體模型資源庫,為人類基因組功能詮釋、疾病發病機制闡明和新藥新靶點發現提供相應的研究模型和技術手段,助力科研單位
  • 生物基因技術更改傳統醫學院排名,器官移植不再是外科醫生的專利
    現代醫學技術的革新計算機資訊時代對傳統商業和產業都帶了很大的衝擊,隨著人類計算信息的不斷提升,生物基因序列被認為是人類生物語言的0和1,幾百年前,現代醫學的先驅們還在為手術出血和感染帶來的死亡而一籌莫展,如今生物基因時代,被譽為現代醫學王冠的外科手術也在不斷發展
  • 前沿生物基因技術+10億營收加持,諾禾致源IPO緣何失敗?
    據諾禾致源招股書顯示,其主營業務為主要依託高通量測序技術,結合其他基因檢測方法,為科研機構、高校、 醫療機構、藥企等企事業單位提供基因檢測和生物信息分析等研究服務。在基因測序產業鏈中,上遊為測序儀器、設備和儀器、設備和試劑供應商(在二代測序領域,儀器與試劑主要由 Illumina、Thermo Fisher 等國外廠商提供,其中Illumina約佔市場的70%份額);中遊則為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下遊為使用者。
  • Coherent生物儀器分享半導體雷射技術在DNA測序領域進展
    技術在DNA測序領域的最新進展,獲得業內高度關注。這是該技術在商業化族源分析領域的一個應用。在中國,許多產婦,特別是高齡產婦,不再採用從羊膜腔抽取羊水的方法,而是改為通過簡單的抽血,對母親DNA進行基因分析,來規避嬰兒出生缺陷風險。這是DNA基因測序在產前基因篩查領域的應用。此外,DNA基因測序也被廣泛應用於司法鑑定領域。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罪犯的 DNA 都會被分析、存儲在國家資料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