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為了讓孩子們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高新一中九(3)班召開了《二十四節氣之冬至》的主題班會。(一)知冬至 「冬至」又稱為「冬節」,是24個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大雪後,冬至後是小寒,因為冬至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被稱為「活節」;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陽曆年(元旦)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二)說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蘇州人過冬至節吃湯圓,又稱「冬至團」。寧夏冬至吃「頭腦」,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三)慶冬至 1、引領孩子們走進冬至節,交流自己的父輩和祖父輩是怎樣過冬至的,回憶自己家裡過冬至節的情景。結合時令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慶祝暢想冬至節。 2、由班級家委會組織,準備包水餃材料,利用下午第四節班會課時間在學校餐廳舉行包水餃、吃水餃活動,體會濃濃的節日氣氛。 3、12月21日是今年的冬至節,通過此次班級系列活動,同學們知曉了冬至的來歷、意義、風俗,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刻感悟到古代人民的智慧。
【來源:大眾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