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順路 洛杉磯)
大佛坡村稻田風光(2011)
二十世紀初,中國身處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國弱民窮。東南沿海福建,廣東不少人離鄉背井,漂泊到南洋諸國謀生。成為旅居海外的南洋華僑。當時,東南亞各小國也深受英、法等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統治階級普遍實行對外開放移民政策。中國人來去自由,定居受到法律保護。其中跑的最遠的,來到東南亞最西部的緬甸。
選擇海路旅居緬甸的華僑,分布緬甸東南西北中,各城鎮鄉村,南部沿海及中部地區,較為集中。仰光及伊江三角洲地區,尤為突出。伊江三角洲平原,大小江河縱橫交錯,城鎮鄉村星羅棋布,物產豐富,人口密集。稻田一望無際,魚米之鄉。經濟比較發達。居民以緬族與克倫族為主。外僑則華人和印度人最多。華僑以福建,廣東人佔絕大多數。
南洋諸國地裡位置
華僑在所在國遵守法律,對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做出積極貢獻。遵重當地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與當地群眾同甘共苦,魚水相融,深得當地百姓尊敬愛戴。
蘇郭先生本姓蘇,福建閩南人。四個兄弟排行老四。只因姑姑出嫁郭家無子。向其父請求領養老四。答應了,條件是孩子必須蘇郭雙姓。將來長大成人,結婚生兒育女,大兒子姓郭,以傳宗接代。其餘子女全歸蘇姓。
蘇郭先生深得養母(姑姑)疼愛。長大結婚後得一愛子,取名郭水木。不幸,賢妻早亡。蘇郭先生傷心之餘,畄下養母和幼子。只身前來南洋,投靠二哥謀生。
其時,二哥居住於經濟繁榮的緬甸伊江三角洲渺名縣英脈鎮。開一間雜貨鋪,掛牌"順盛行"。蘇郭先生幼時在國內讀過書,能書會算。到英脈後,很快成為其二哥的有力助手。店內結算帳目,出外辦貨業務,快手快腳,乾淨利落。常到周圍鄉村送貨收銀,深得其二哥重用。
緬甸專區與邦區分布圖
蘇郭先生快四十歲時,英脈鎮新村鄉的華商好友,給他介紹當地十八歲緬族女子,名叫馬丹幾。因蘇郭先生有本事,馬丹幾尊稱他先生。馬丹幾膚色較黑,蘇郭先生稱她黑婦。他們成婚後,在英脈租房居住。圈內均為華僑。馬丹幾很快學會講福建話,學做福建菜,過年過節,學會包粽子,拜天地過春節。第一胎得子,出生一個月即夭折。不久先後出生一女一男,金寶與順源。可是愛女六歲大時,突然不明症狀病逝,給父母沉重打擊。特別是母親,過度傷心之餘,抽起煙,吃起檳榔。接著又生一個女兒,取名金治。父母得到很大的安慰。
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蘇郭先生覺得光靠打工不行。就到新村鄉大佛坡村開小雜貨店,另立門戶。同時修建倉庫,秋收後向農民購買稻穀,運到鄉裡,輾米轉售。修建豬圈養豬出售。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成為全村首富。期間馬丹幾連續生下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出生不久也夭折了。同時,國內的養母去世,把二十幾歲大的大兒子郭水木叫出來。家裡還扶養馬丹幾的年邁祖母。馬丹幾叫同父異母妹妹馬葵來幫忙,協助她料理家務。
緬甸伊江三角洲專區位置圖
馬葵年輕膚白,手靈口快,煮飯做菜,洗衣領孩。滿口福建話,深得姐夫喜愛。少不了給她好衣服穿,金首飾戴。讓她去仰光旅遊,上栽梯尤奇石塔朝拜。
蘇郭先生招用若開地區來的中年長工,人稱大若開。他忠厚老實,力氣過人。挑水劈柴,餵豬洗圈,接貨送貨。秋收季節,稻穀入倉,夜間幫守護,主要是防火。蘇郭先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按時發薪加薪,過年過節,分發紅包,年終結帳,分發紅利,關心之至。顧主與顧員,和諧相處。
村裡戶數不多,沒有固定街市。農民偶而田間河裡捉到魚蝦。家中少量雞鴨長大。菜地裡種點蔬菜。清晨會到村中心擺攤一會兒。蘇郭先生家裡人多,馬丹幾常會去光顧。
英脈鎮"順盛行"雜貨鋪舊址(2013)
又是一個秋收入谷季節。蘇郭先生一早起來,埋頭計帳。馬丹幾照例去逛街。聽到有人耳語,大若開挑一擔穀子出售,急忙回家向先生通報。蘇郭先生並沒抬頭,叫她去呼喚大若開過來。
回來的路上,馬丹幾告訴大若開,聽說你私自將倉庫裡的穀子挑去賣了。你知道先生最恨偷竊,這次叫你過去,我看兇多吉少。大若開緊跟隨後,沉默不語。出乎他們意料,見他們進來,先生問大若開是否家中老婆病了。之後將倉庫鑰匙交給他,叫他再挑一擔穀子賣去,以應急用。吩咐他趕緊去新村鄉找中醫給老婆看病。告訴郎中是蘇郭先生請他過來,看了病開了藥後,麻煩他順便過來取藥費。一時間,大若開心情激動,卻說不出話來。
之後蘇郭先生告訴黑婦,大若開打工四年有餘,從未出軌做錯事。此次老婆病了,困難重重,心急如焚,可能是先斬後奏吧 。你跟馬葵,攜帶白米油鹽,過去他家看一看。
大佛坡村小雜貨店舊址(2011)
馬丹幾回來說,大若開的老婆確實臥病不起,三個孩子還沒吃飯。馬葵已經給他們燒飯煮菜了。
下午郎中來見蘇郭先生。病情並不嚴重,已開藥吩咐熬服,不幾天就會復康。蘇郭先生這才放心。他叫大若開每天遲來早回,多在家照料家務事,照顧好老婆。
果然,約一個禮拜,大若開的妻子馬維恢復健康,下床勞動了。大若開帶著家人前來拜謝蘇郭先生。馬維還抱著一隻母雞相送。蘇郭先生畄他們在家用午餐,吩咐家人備些好菜。餐桌上有魚有肉。顧主和顧員,不分彼此,一起用餐。和睦相處,有說有笑。
蘇郭先生告訴大若開一家,此時此刻,稻穀入倉,自已忙於業務,疏忽了關照你們,今後家裡有何困難,要及時相告,一起克服。兩擔穀子和藥費不用還了,當是我支助。謝謝你們有心母雞相送。此雞正是下蛋黃毛良種,殺了可惜,你們還是帶回家養去吧。我每月按時發工資,每年分紅利給大若開。其實我還有一部分紅利記帳畄存,四年下來數目可觀。你們急需時,我會給你們動用。此事連黑婦都不知情。大若開夫婦驚喜之餘,萬分感激,敬佩顧主對顧員如此周到的關懷。
作者重遊大佛坡村出生地(2011)
蘇郭先生努力做好生意,養活一家人,全家大小披金戴銀,日子好過。妻子的近親遠戚有事,常來找他幫忙。每年抽空去仰光一兩次,不忘帶回燕窩,榴槤等珍貴食品給家人享用。每季去英脈看望二哥,幫助二哥為英脈華校募捐。村裡的佛事,喜事喪事,少不了他的參與支助。按時寄錢到國內扶養恩母愛子,買地建房。他為別人做的事,多過為自己做的事。大家親切地稱他"胞波基"同胞長輩。
他平時生活過得十分勤儉節約,從不鋪張浪費。控制開支,精打細算,自己的飲食,著重營養,但是不大魚大肉,特別是晚餐,經常只食紅薯稀飯。在當時是最便宜的食物。他抽菸,唯一的愛好是晚飯時喝一點自己泡製的藥酒。
緬甸有個成語,"弟大丙高聶大叨那乃",意為巨樹支茂葉繁,容納萬鳥棲息。蘇郭先生不遠萬裡,從中國到緬甸,在大佛坡村,成家立業,造福家人,發揚中華文化教育,促進中緬胞波友誼,力所能及的支助地方慈善事業。像他這樣的緬甸華僑,千千萬萬,可歌可泣。
緬甸伊江三角洲專區資料圖
他的二哥去世之後,他更積極參與英脈鎮華校工作,1940年底,他前往英脈鎮為華校籌款,期間得了傷寒病症,本身又有氣喘,臥病不起,待到家人聞訊趕來,他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不到六十歲,丟下身懷七個月男胎的愛妻,就過早地離開了人間。
****廣而告之*****
緬華網微信號:mhw_mm
緬華網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