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井俊二曾經潛入網絡論壇與網友交流,虛構了一個論壇追星的故事。/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紀錄片
上個月,「宋茜粉絲潛伏anti吧十年」登上熱搜——
宋茜粉絲「天篷元帥豬小八」在今年八月通過競選,成為了anti宋茜吧的新任吧主,刪了15000+條黑帖,拿下了這個猖獗了十年之久的anti吧。點進熱搜的路人紛紛被其毅力折服,直呼「飯圈使徒行者」。
anti吧指專門為「黑」藝人而誕生的貼吧,黑粉們常常在其中進行辱罵藝人、編織藝人黑料、製作藝人黑圖等活動,對藝人產生負面影響。
「潛伏」是真,但沒有「十年」,也沒有「臥薪嘗膽」的誇張戲碼。
熱搜發酵之後,當事粉絲在自己的微博澄清,自己實際「臥底」時間七年,每天堅持在貼吧籤到。
但也僅此而已,她沒有在貼吧中發過言,競選吧主也僅有一張選票(當然是她自己投的)。如粉絲自己所言,能拿下吧主位置,更多是「機會」眷顧。
百度貼吧有規定,吧主須積極登錄並維護自己管轄的貼吧,否則吧主身份將有可能被撤銷。粉絲正是抓住了這條規則,趁前任吧主疏於管理,取而代之——這與今年7月奧特曼迷「佔領」艾斯吧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疏於管理、發帖量少、活躍度低等,已成許多娛樂明星貼吧的常態。anti宋茜吧倒臺的背後,不是anti粉真的潰敗,而是飯圈眾人逐漸遠離了「貼吧追星」這塊陣地。
明星貼吧淪為「工具吧」
點開百度貼吧娛樂明星板塊人氣最熱的某男星貼吧,前100條帖子中,約六成為格式規整的美圖分享帖和表白帖,除此之外多為每日例行的數據樓。數據樓設定目標,要求吧員每日手動到貼吧中籤到,並且在數據樓中回帖。
翻閱數據樓,一位吧員最多可刷上百條回帖,很快就能達到目標設定的5k回帖數。但除了數據樓之外,其他分享帖的回覆寥寥,吧員之間的實質性交流不多,真正活躍的粉絲數量也很有限。
類似的情況在大多數明星的貼吧中都很常見,有時並非是吧友不想在貼吧說兩句真心話,而是閒聊帖往往會被判定為水帖,並且收到吧務的如下提醒:「親親,這邊發帖記得帶idol大名,否則不計入有效數據噢。」
不做數據的帖子,仿佛就沒有存在意義。久而久之,比起和同擔(飯圈用語,指偶像相同的粉絲們)交流,粉絲們打開貼吧,更多抱的是完成任務的目的,籤到水帖一條龍,事了拂衣去。大多數時候,曾經熱鬧的貼吧成了粉絲們為自己的偶像刷數據用的「工具吧」。
如果說哪一位內地明星的貼吧還有一絲煙火氣,那一定是「楊超越吧」。點開楊超越吧,可觀人間萬象——社會新聞、生活趣事,反而是聊楊超越相關的內容屈指可數。
楊超越吧部分帖子截圖
這種怪象源於去年楊超越吧吧主「一刀兩斷」的天才想法:為了提升貼吧活躍度,吧內鼓勵大家多發時事新聞,只要不涉及其他藝人或敏感話題,都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政策的初衷,是鼓勵更多吧員發帖,吸引路人入駐「楊超越吧」。但結果卻是帖子中的楊超越「含量」越來越低。後來甚至演變到發楊超越相關的帖子,就會被調侃:
「發楊超越的能不能去別的吧發,這裡可是楊超越吧。」
是不是有點當年風靡全網的魔獸世界吧和李毅吧內味了?
貼吧追星到底有多好玩?
「楊超越吧沒有『楊超越』」,這一今天聽上去略顯奇葩的規則,在十年前的明星貼吧裡司空見慣。那時候的飯圈,還不像如今這般規矩森嚴,人人暢所欲言,可以聊明星相關,也可以水幾條無傷大雅的生活帖,氛圍輕鬆許多。
貼吧追星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05年。
想當年《超級女聲》一炮而紅,日漸擴張的「超女」粉絲群體急於找一個網絡聚集地,當時最大的中文社區百度貼吧成為不二之選。「超女」粉絲們在貼吧內分享追星心得、組織投票、策劃線上線下的應援活動,開創了一套特有的貼吧追星生態。
李宇春吧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貼吧。
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封閉性,即「圈地自萌」。貼吧不像微博有「廣場」設置,內容向微博的所有用戶顯示,粉絲活動全部且僅在特定的貼吧內進行,鮮少影響到其他「路人」。
Storage2009年加入了《快樂女聲》選手黃英的貼吧,在黃英吧活躍了兩年,算是黃英吧的資深吧友。比起如今層級分明的微博發言機制,她更青睞於貼吧中吧友們平等交流的氛圍。
現在還有不少吧友活躍在黃英吧中。
「黃英吧當時發帖比較自由……我和幾個小夥伴經常在吧裡版聊水帖。有一些追前線的粉絲會發一些演出圖和視頻,也有歌友組織一些線下活動。」甚至還有吧友因版聊生情,最終走到一起的。
去年楊超越吧曾因在吧內舉辦編程大賽引發關注,其實,在10年前的貼吧,舉辦類似的團建活動簡直是家常便飯。Storage印象最深的是黃英吧舉辦過的一次徵文活動,分為小學組和中學組,主題是誇彩虹屁,寫自己的追星故事。
最後,吧友們寫的文章由一位叔叔粉整理成作文書送給黃英,黃英一一寫了to籤,回贈給每位參與的粉絲。Storage收到自己的專屬to籤時,開心得一蹦三尺高。
她感嘆:「感覺以前寫的東西傻傻的,但那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在貼吧認識的同擔,十幾年了,雖然從來沒有見過面,但到現在也還是會聯繫。」
虛擬世界,也有真情。圖/pexels
除了分享交流、投票應援之外,貼吧還為當時的粉絲同人創作提供了土壤。00年代,網友們拉郎的情侶還不叫「CP」,而是被稱為「王道」。王道吧人氣絲毫不輸藝人的個人貼吧,其中充滿了糖點分析帖、同人文帖、同人圖帖等。
當時的同人創作門檻極低,可以說只要有人寫就有人看。網友listen就曾經為自己喜愛的cp做過同人文產出:「當時文筆只能用爛得慘無人寰來形容,但還是有一堆小夥伴鼓勵我,還每天催更,可以說是我的文學啟蒙。」
庚澈,當年最火的王道cp之一。
混跡同人圈7年的林熙同樣懷念當年混跡論壇的時光。「以前在貼吧看文特別自由,而且產量大,隨便刷新就能刷到更新。現在看個文跟打遊擊戰似的。」
林熙形容貼吧是一站式追星論壇。貼吧興盛時期,新粉入坑第一件事就是加入藝人貼吧。置頂有明星圈粉閃光點總結,每天吧內都有帖子總結藝人的行程和物料,還可以在貼吧內購買明星周邊……如今這些功能分散到了不同的APP中,雖然專業性更強,但手機內存也更加擁擠了。
貼吧戰爭,同樣可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拋開回憶濾鏡,貼吧自然也不是徹底的追星淨土。那些年,第一代網上追星的年輕人,是如何與「對家」粉絲互扯頭花的?
答案很簡單:爆吧。
生在2000年以前的中國網民,應該都對爆吧有點印象——在貼吧內不停地發無實質內容的辱罵帖、水帖、垃圾帖等,使他人的發帖被迅速湮沒,這種擾亂貼吧秩序的活動聽上去簡單,實際破壞力不可小覷。
史上最大規模的爆吧事件發生在2007年,李毅吧與李宇春吧發生衝突,隨後李毅吧一些粉絲對李宇春吧進行報復,這可能是網絡上直男群體和飯圈之間的初代戰爭。
爆吧行動於當年6月21日晚開始,3小時內,李宇春吧被刷屏1900多頁,被爆近10萬帖。
這一載入貼吧歷史的事件甚至擁有一個專有詞條。
這一手段在貼吧互撕中屢試不爽,去年8月,蔡徐坤吧也經歷了反蔡徐坤吧的爆破。除了主吧,爆吧行動還殃及了蔡徐坤的其他衍生貼吧,各種表情包、黑圖、檄文充斥在貼吧主頁。
除此之外,各泛娛樂貼吧中吧員披著匿名ID散布不實信息引發粉群戰爭的情況數不勝數。著名吃瓜貼吧「路過的一隻吧」就是各種爆料帖、數據對比帖、藝人拉踩帖的聚集地,常有所謂的「工作人員」「內部人士」在其中爆一些真真假假的料。
從「路過」吧流傳出去的「金在中在網吧暴打林允兒」「伯賢金開農行門口耍大刀」等著名假料幾乎可以編本《韓國藝人打架的100種原因》。(以上假料均為無稽之談)
不少貼吧時期的飯圈惡習延續到了豆瓣、微博等APP的娛樂板塊中。「爆吧」在微博演變為狂刷藝人的黑詞條攻佔藝人的「廣場」,豆瓣的八卦小組「豆瓣鵝組」則成為「路過的一隻吧」的接班人,各種爆料滿天飛。
只是時過境遷,戰場換了又換,今天,相比於貼吧的「圈地自萌」,在微博爆發的粉群戰爭會獲得更多圍觀,產生的影響也更大。
轉移陣地的飯圈
貼吧娛樂板塊的生命轉折點發生在2016年——這一年,微博上線了「超級話題」社區板塊(以下簡稱「超話」),為各位同好提供了在微博聚集的小圈子。
超話與貼吧採取相似的籤到和發帖機制,相當於貼吧在微博內部的替代品。這成為追星族們將陣地徹底遷移到微博的最後一個契機。
萬物皆可「超話」。
事實上,微博從起跑開始就瞄準了追星族這塊用戶群體。微博上線的第一天,就有粗略統計顯示,近兩成的當紅明星第一時間開通了帳號。
相比起貼吧,藝人「在場」的微博自然更容易吸引粉絲的加入。微博的用戶關係模型也更貼近粉圈結構,如果說貼吧的去中心化社區是粉絲的自嗨,那麼微博的鏈條式關係則更多滿足了粉絲與藝人的互動,與此同時還保持了藝人的被聚焦性。
跟隨偶像的腳步,龐大粉群湧入新的平臺。各大貼吧吧務順應潮流,在微博開設帳號,組建起新的營地。
一開始,「貼吧」們在微博的作用更多是引流,搬運貼吧的精品帖內容到微博吸引新粉絲,最終的聚集地還是貼吧。但隨著超話的上線和微博功能的完善,更多的粉群活動轉移到微博進行。
早期的吧友會在微博上搬運貼吧中有趣的產出。
久而久之,真正的貼吧陣地反而被遺忘落灰,無人問津。年紀小一點的新粉入坑關注了官吧,跟著做了應援,買了周邊,才想起來問一句:「『xx吧』的『吧』是什麼意思?」
要在微博運營好一個「貼吧」並不容易。微博設置的各種榜單成為了粉群新的必爭之地。要力爭上流就必須團結粉群力量,這時,「貼吧」們在粉群中的作用從聚集地變成了引導者:
藝人沒回歸催數據、藝人回歸了做代購、藝人生日了張羅應援、藝人出事了做反黑,時不時地還要組織活動調動粉群活躍度。
用某知名貼吧前吧務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經紀人的命,操著經紀人的心。」
為了吸引粉絲們購買專輯,藝人貼吧往往會推出各種隨專附贈或低價加購的特典。特典由吧務負責設計販售。
「大吧」們都做到這份上了,普通粉絲好意思不努力嗎!不開二百個小號刷轉發、不買上三千塊專輯,都不配做xx的粉絲!
「我真的很不喜歡這種催數據催氪金的風氣,但是現在的愛豆也確實需要這些……」Storage感嘆道,「所以微博追星我更喜歡solo。沒有以前在貼吧和同擔一起聊天的那種快樂了。」
在網際網路世界走馬燈式的變化中,舊有的模式一蹶不振。曾經熱鬧的貼吧冷寂下來,最終成為時代的眼淚,而那些臺前的明星和各色ID背後的粉絲們,也早已經換了一茬又一茬。
只有當今時今日,被資本和輿論攪動的飯圈之爭日趨白熱化的時候,一些年歲漸長的網民,才會偶然想起一些蒙塵的網際網路角落,想起一些遙遠的時光,那是中國追星族集體的田園牧歌時代。
1、FUNJI種瓜基地,《我們和一個宋茜10年老粉聊了聊anti吧事件 》
2、東方網,《吧主「臥底復仇記」再次上演?貼吧成為商家追逐流量的狂歡之地 》
3、於松葉,《貼吧沒落的背後,是百度的優質內容池之殤》
作者 | 楊松松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