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木馬屠城》:一顧傾人城
編輯:張安文字:葉子審核:張安
◎ 向你借來的筆 ◎圖片源於網絡
▼
為了一個人,傾覆一座城
「兩希文學」中有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便是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伊利亞特》;二是《奧德賽》。
伊利亞特以描寫特洛伊戰爭為主要內容;奧德賽則以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將士奧德賽返回家鄉為主要內容。
《特洛伊:木塔屠城》便是根據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
該電影講述了希臘國王阿伽門農以特洛伊王子帕裡斯帶走弟弟斯巴達國王的王后海倫為由對特洛伊發動戰爭的故事。
海倫是一位絕世美女,在這部影片裡,戰爭的起因便是海倫隨同情人帕裡斯逃跑。不得不說,在某些事情上,中西方總有著相同的觀點。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一說,即人們總喜歡將一坐城或一個朝代的毀滅歸功於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
商紂王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不同的是,西方人不去怪罪這位女子,而中國人則讓這名女子千古唾棄。
「阿喀琉斯的憤怒是我的主題」。這是伊利亞特的核心。
在影片特洛伊中,勇猛傳奇的人物阿喀琉斯顯然是推動戰爭發展的一個核心人物。
戰爭的發動與否,其實掌握在阿喀琉斯的手上。影片中的阿喀琉斯一角由布蘭德.皮特扮演。
阿喀琉斯是一位血性又專情的戰神。
他是一位個人主義者,他擁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但是他不為任何一位國王效力,他只為榮譽而戰。
他之所以會參加特洛伊戰爭,不過是為了名流千古。
當他遇見了特洛伊城的太陽神祭祀(特洛伊國王的侄女的時候),他卻改變了他繼續攻城的欲望。
這也展現了這位戰神柔情的一面。但是,好景不長,就像特洛伊國王所說,一切都掌握在了神的手上。
阿喀琉斯的表弟冒充阿喀琉斯與特洛伊王子郝克託對戰,後被誤殺。
憤怒的阿喀琉斯改變了歸家的想法,獨自一人踏上了對決郝克託的路程。
郝克託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集體主義英雄。他驍勇善戰,他熱愛祖國和家人。
他忠心保衛著特洛伊城的和平安寧。
他是一位正義有為的漢子。他尊敬對手,獨自一人與阿喀琉斯決鬥。結果是,命喪天堂。
他的死並沒有消散阿喀琉斯的憤怒。
他的屍體,被憤怒的阿喀琉斯用馬拖在地上拉回了大本營。
一位英雄,即便死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特洛伊國王深夜到訪阿喀琉斯宿營,向阿喀琉斯討回兒子的屍體。阿喀琉斯最終同意給他12天時間將郝克託舉行最高規格的葬禮。
古希臘人與古埃及人極大不同的一點大概就在此處。
在古埃及人眼中,人死後才算進入了天堂,來世遠比當世重要。
所以,從他們在世的時候起,他們就早早的為自己修造了金字塔——自己的墳墓。
但是古希臘人不同,他們更注重今生,所以他們會在人死後舉行葬禮以安慰魂靈。他們尊重死者,有一點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要在死者雙眼上放上硬幣。
而且,他們對死者不是進行埋葬,而是由親人進行火葬。郝克託便是在父親的火把下安葬的。
郝克託死後,阿伽門農對特洛伊城發動了進攻,誓將特洛伊夷為平地以紀念被郝克託殺死的弟弟的亡靈。
在這次屠城行動中,以色卡國王奧德賽貢獻了關鍵性的力量。
他設計了木馬計,使得希臘士兵進入到特洛伊城內,摔死孩子,強暴婦女,焚燒城池。結果是特洛伊城被毀滅了。
此時,阿喀琉斯來到特洛伊城,他唯一的目的是保護心愛的太陽神祭師布萊克塞納。
布萊克塞納殺掉了阿伽門農,阿喀琉斯找到了布萊克塞納,但是,勤練箭術的帕裡斯也射中阿喀琉斯的致命之處——腳踝。
最終半人半神,百戰百勝的阿喀琉斯就這樣輕易地死掉了。
這是命運,無法左右的命運。海倫還在,他們在郝克託生前給妻子透漏的密道中離開了特洛伊。
但是特洛伊不在了。
特洛伊的守護神是太陽阿波羅。
特洛伊人也十分信奉神。他們認為人類在做的每一件事神都在看。
這就像中國人所說的「人在做,天在看」。
其實,儘管地域不同,全世界各地的人總有一些文化是相同的。
有時候,當解釋不清來源不明的命運地捉弄時,人們就創造了神來解釋一切。
特洛伊戰爭因為帕裡斯一個人的愛情而開始,也因為他射死阿喀琉斯而結束。
為了一個人,傾覆一座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