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服下江南的時候,途經蕭縣受了點窩囊氣,不好發作,只得悻悻御賜了八個字: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這件事被鄉人傳為美談並引以為榮。其實乾隆的這點兒遭遇,用吾鄉口語說:算個鳥啥?人家漢高祖被秦兵追得無路可走,無奈不也裝熊在蕭縣的山窩子裡躲了起來嗎?至今這個皇藏洞還被老鄉們開發成旅遊景點,不信你就去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瞧瞧。
乾隆是個皇帝,火氣大了點兒,話說得有些過,看在他是皇帝的面上,算他對了一半。山是窮山,水卻是美水;民是有點兒刁,婦卻不一定潑。
蕭縣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總體上是平原,但縣城龍城鎮四周從徐州延綿來一些山頭,形成徐州的西南門戶,而且東北西三面還美其名曰:龍山、鳳山和虎山。城南是開闊平原,應了風水學的建城選址,山是石頭山,又孬又硬,草木不多,遠看青色連綿,近看亂石片片。別看山上沒樹,地下水卻很清澈,城南三裡有座學校,大名曰安徽省蕭縣中學,但是老家人都稱之梅村高中,蕭縣劃歸安徽前就是江蘇九大名校之一,現在每年高考本科人數都在千把以上,1994年我高考時本科就達222人(畢業後回蕭縣的不足10人),此後逐年上升。梅村的水好,山腳下全是「礦泉水」,真正的純天然礦泉水,做飯洗衣服洗澡全用礦泉水,窮學生沒錢買菜,一邊吃饅頭一邊擰開水龍頭,我和堂姐、弟弟都喝過很多梅中的礦泉水。20世紀90年代,有很多老闆想在那兒開發礦泉水,學校死活不同意,怕影響了學生,斷了文脈。想必劉開渠、朱德群也喝過一溜邊山的美水,乾隆沒喝過,所以他信口開河。
四省交界,人口稠密,民風有點兒刁那是自然。蕭縣古為為蕭國,春秋戰國時先後依附於宋、楚,秦始皇時置的縣治,在安徽,如今只有歙縣、黟縣同樣古老。蕭縣及安徽最北的漢代設縣的碭山,自古稱「蕭碭一家」,再加上江蘇最西北角的豐縣、沛縣,又是徐州府的上四縣,這四縣都是出過皇帝的。劉邦是豐縣生沛縣養,碭山出過後梁的朱溫,蕭縣則出了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巧的是,劉裕之後宋齊梁陳,朱溫之後的梁唐晉漢周,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開國皇帝大多是刁民,包括不遠的乞丐皇帝鳳陽人朱元璋,民間「奸賊」曹操,也就像林語堂在《中國人》(又名《吾土吾民》)中說的:中國皇帝幾乎都出在隴海鐵路方圓五百裡之內的地方。徐州出過大小開國皇帝13個,自然少不了刁民劉裕。
刁民容易造反,也就容易出帝王。如果把祖國比作母親的話,首都北京是母親的心臟(大腦),那麼我的老家就是她身上的肚臍眼。心臟的重要性自不必說,一點問題都不能出,一出就是大事,但肚臍眼別看平時誰都不注意它,但它是整個身體最初營養來源的通道,一旦出了問題卻也是不讓整個身體安生的。(順便說一下,小學時學到「首都北京是祖國的心臟」,總在想那祖國的肛門在哪兒?難道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香港臺灣?)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我們王寨鎮上看到幾十輛小轎車飛馳而過去石林平息大事,那倒可以證明鄉人不馴服的性格。原來,撤區並鄉縣裡把淮海區的石林鄉併入祖樓區的青龍集鎮,後者是淮海大戰消滅國民黨軍隊的最後之地,前者則是活捉杜聿明的地方,本來是平級,忽然要併入,勢必影響石林的經濟發展,石林人不幹了,縣裡派來的幹部打跑,全體支部書記閉門不出,鄉政府村委會全部沒人,縣裡做工作也沒有用,一連三四年皇糧沒人交,計劃生育沒人管。石林和河南永城搭界,你抓人他就往省外跑。1993年暑假我到石林同學家玩,一路聽到青龍集鄉政府的大喇叭向他們做鼓動宣傳:石林的社員朋友們,請到青龍集來,農藥不要錢,化肥低價售給你們……可是石林人不為所動。最後拖了幾年,縣裡實在沒轍,只好成立了個「石林特別管區」,幹部全部任用當地人。「特別管區」——那真是牛,香港費那麼大勁兒不也是個「特別行政區」嗎?
蕭縣人不光刁,而且還猾。「蕭猾子」是鄰縣鄰省贈送的「美稱」。別看徐州這麼大,蕭縣人照樣在那兒吃得開,記得1992年高二暑假,我在徐州打工修路,老鄉們經常在人家江蘇的地牌上欺負新沂人、邳州人。沒辦法,蕭縣18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養著1一百三四十萬人,人口密度達700多,這樣的人口大縣全國也不太多見。這麼些個人為生存為生活,那還不得不整天摽著心眼兒?誰睡不著的時候還不得想幾個瞎巴點子?山地人純樸那是他們向外的通道不多,容易一根筋,加上生存條件惡劣,對手多是自然環境,所以多互相幫助,心態平和;平原人農耕條件好些,加上道路四通八達,所以主要面臨的是競爭,眼頭兒自然也活,心眼子自然也多。
蕭縣人有情有義。有情,那是曾屬楚地,楚人溫婉多情;有義,那是與齊魯毗連,齊魯燕趙豪爽奔放。蕭縣人不南不北,亦南亦北,比南人多義,比北人多情。我畢業那年去銅陵聯繫工作,晚上到銅陵財專借宿,其實那裡我一個人也不認識,我抓住一個人問,你們宿舍有蕭縣人麼?那人說有,便帶我過去,進了門見了老鄉,我問誰是蕭縣老鄉會會長?最後會長召集七八個老鄉為我接風,喝酒抽菸,好不痛快!當然,我也曾這樣接待過很多老鄉。有情有義加上那麼一點兒投機,蕭縣人一般都能吃得開,我的大學在本科生可以留校的年代裡,每年都有蕭縣人做院系學生會主席,然後留校做了大學老師。蕭縣人如果不講情義,僅靠八面玲瓏投機取巧是遠遠不夠的。
蕭縣人自然也浮誇。這幾乎是平原人的通病,「浮誇風」最厲害的就是河南安徽。「學大寨趕郭莊,誓把蕭縣變昔陽」,昔陽陳永貴從大隊書記做到副總理的位子,蕭縣郭宏傑同樣從大隊書記做到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委員。從大躍進到文革那些年,蕭縣人的口號也是在全國喊得最響的。
不過說到底,這個刁與猾不過是農民式的狡黠罷了。大多數老鄉還是安分守己的,只不過在家爭利時勾心鬥角錙銖必較,出外混事的時候卻容易報團,重視鄉情,共同圖謀發展。老家機會畢竟太少,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離開老家奔向全國的大中城市。那麼,作為農民,要想跳出這塊黃土地,只有讀書和從戎了,所以吾想出的人物多是從這兩條道走出來的軍政界官員和書畫文化人士。
僅僅是現代以來,蕭人從徐樹錚將軍始,一共出了13位將軍,其中上將2人,中將6人,有名的還有剛剛卸任的中央軍委委員、總後部長王克上將。徐樹錚這位「三歲識字、七歲能詩、十二歲中秀才、少有神童之譽」的蕭縣人,在偷了父親的錢跑到江浦投軍被母親追回後,又被迫奉命成婚(估計是小腳女人)爾而出走,最後成了皖系二號人物,素有「段祺瑞的靈魂」美譽,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帶兵收復了外蒙古,完整了中國版圖。黃埔一期王仲廉投考後,隨後又有方先覺、謝光亞、王寅、王嵐、吳宗範(三期),縱翰民、張雲川、盧亞光(六期)等蕭縣人進入,最後都成為國共兩黨的軍事人才。王克將軍參加新四軍時才13歲,據說彭雪楓的部隊駐紮時團長和這個小孩混熟了,開拔的時候王克說什麼都要跟著走,而且拽住馬尾巴不放手,沒奈何部隊只好帶他走了。這也多少反映出蕭縣人是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的。
蕭縣的女人模樣可能比不上長江邊唱黃梅戲的安慶美女,溫柔細膩也可能遠不如皖南的徽州女子,但說蕭縣女人「潑婦」,這乾隆就過分了。也許就那麼幾個撒潑罵街的女人被乾隆撞上了,令他憤恨不已,其實我們老家的女子多是很傳統的,畢竟蕭縣距孔老夫子的老家不遠的,再說,孔門高足春秋三賢閔子騫、顓孫子張和顏子柳都是蕭縣人,仁義節孝還是很注重的。雖然蕭縣的貞節牌坊沒有徽州多,但烈女節婦卻為數不少,80年代我們附近的演武村還有新婚之夜兩口子私房話被錄下來,新娘羞愧難當上吊了之的悲劇。我們那裡的婦女三四十歲基本上是不潑的,要潑也得等到兒孫滿堂,那時候春天罵罵偷小雞秋天罵罵掰玉米罵得前後幾個莊不安寧也算有了資本。
「蕭縣葡萄碭山梨」,過去安徽人都熟悉這句話,如今碭山梨的名氣傳至全國,蕭縣葡萄的日漸衰微。其實蕭縣的梨也是碭山梨,都是黃河故道的水土長出來的,有什麼差別,皮厚汁甜,個兒大,水分多,碭山的葡萄也是蕭縣葡萄,品種多,以玫瑰香最為好吃,當年的蕭縣葡萄酒廠的紅雙喜牌系列酒遠銷東南亞,歐洲,如今已不復存在了,蕭縣葡萄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小。看來蕭縣人做生意不行,計劃經濟時代還能湊合,一市場了,小聰明都用在從別處撈錢了,或者從深層角度說,蕭人除了耕讀和從軍,從來不把經商看得多重。說到葡萄,我小時候最喜歡偷的一種叫白羽的小粒葡萄,這種葡萄是最甜的,據說含糖量有15度,主要造酒,我總是鑽進別家的園子成串成串地啃,啃完天黑摸著回家。
曾有一說法,蕭縣人人會寫詩、人人會畫畫,那絕對是誇張,可是如果說蕭縣有比別處多得多的人會畫畫兒,絕大部分人家中掛國畫,那是符合實際的。據統計,蕭縣人以書畫謀生的,大概有三四萬人之多。家裡再窮,中堂裡也要懸一幅山水。畫被炊煙燻得發黃了,還照樣懸於高牆或低牆。我曾在村民家裡看見牛屋貼有蕭龍士的墨荷,可惜全被糨糊粘住了。蕭人送禮,少有物質,多是字畫。在一個不大的縣城裡,就有三四十家書畫裝裱店。蕭縣人愛畫,目的不同於大城市的收藏家,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有一種說不清的喜愛國畫的傳統。
16歲的劉窯村少年劉開渠高小畢業,家庭貧困的他準備回家。23歲的美術老師王子云從報紙上得知,北平辦了一家美術學校開始招收高小畢業生,他自己因為已經有江蘇省立第七師範的學歷不符合報名條件,但想到了美術成績突出的劉開渠。他找人為劉開渠向蕭縣教育局申請到了本縣學生留外貸金,又把劉託付給自己的一個在北京法政大學讀書的同學。劉開渠跟著王老師的同學,離開蕭縣,考入北京美術學校。第二年北京美術學校開始招收師範科,24歲的王子云考試進校。從此,在古都北平、在西子湖畔的杭州藝專、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的雕塑教室,都留下了這對傳奇師生學習和從教的身影。在他們身後,追隨著他們的足跡,王青芳、蕭龍士、王肇民、歐陽南蓀、劉夢筆、朱德群等一大批美術人才走出蕭縣。清代以來的「龍城畫派」僅僅影響到以徐州為中心的中原,直到劉開渠、朱德群他們影響世界才真正確立「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文化部命名)的地位。1980年的全國第四次文代會,蕭縣藝術家王子云、劉開渠、蕭龍士、王肇民他鄉聚首,被深深感動的李苦禪題了「國畫之鄉」四個大字。
但是,除了作為藝術教育大師王子云、水彩畫大師王肇民外,我總覺得雕塑大師劉開渠、法蘭西學院院士朱德群、國畫大家蕭龍士等人身上總有一種蕭縣人的習氣——本分中帶點兒投機,淳樸中有點兒狡黠,甚至有那麼一點兒浮誇。作為雕塑家劉開渠曾官至杭州副市長,朱德群為追女學生狠心與相守十二年的妻子離婚,唯有一位可以作為反證——那就是草書大家兼武術高手劉惠民,當年和蕭龍士一同入京,蕭龍士一頭拜向齊白石,劉惠民卻站直腰身,躬都不鞠一個便啟程回家,從此隱居鄉裡,當官者索畫從來不予。一次,一要人親自前往求畫,畫畢,劉惠民問站立一旁的司機姓什名誰,落款即贈予司機,弄得該要人全無顏面。
文中國畫作者:蕭陽
附《活躍在20世紀各個時期的蕭縣人》
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蕭縣人:徐樹錚、張季英
保定軍校畢業的蕭縣人:張季英
參與通電敦促清帝退位的蕭縣人:徐樹錚
1919年帶兵收復外蒙的蕭縣人:徐樹錚
參加過二次革命和護國討袁的蕭縣人:李明揚
參加過同盟會的蕭縣人:李明揚
參加過國民黨一大的蕭縣人:劉雲昭
黃埔軍校畢業的蕭縣人:王仲廉(一期);方先覺、謝光亞、王寅、王嵐、吳宗範(三期);縱翰民、張雲川、盧亞光(六期)
參加過北伐的蕭縣人:李明揚、王仲廉、方先覺
參加過廣州起義的蕭縣人:縱翰民
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蕭縣人:李憲仲(1923年)
延安抗大畢業的蕭縣人:沙洪(王敦和)
中國最早的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1920年開始招生)的蕭縣學生:劉開渠、王子云、王青芳
參與創辦杭州美專(1928年)的蕭縣人:王子云、劉開渠
杭州美專畢業的蕭縣人:王肇民、歐陽南蓀、朱德群、劉夢筆、盧致遠
參加過長徵的蕭縣人:張杰
參加過西安事變中共代表團的蕭縣人:徐彬如
參加過延安整風的蕭縣人:李忠道(砥平)
因抗戰有功獲得過青天白日勳章的蕭縣人:王仲廉、方先覺
參加過長城抗戰的蕭縣人:王仲廉
參加過臺兒莊會戰的蕭縣人:王仲廉
指揮過衡陽會戰的蕭縣人:方先覺
進入過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蕭縣人:王仲廉(六屆中央監察候補委員)
為中山陵雕塑孫中山先生像的蕭縣人:王子云
設計並主持雕塑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蕭縣人:劉開渠
各個時期的蕭縣籍將軍:徐樹錚(上將)、張季英(少將)、李明揚(中將)、張中立(中將)、王仲廉(中將)、方先覺(中將)、段筱晉(中將)、李忠信(少將)、王克(上將)、董宜勝(中將)、雷傑(少將)、鄧天生(少將)、黃培義(文職少將)
擔任過中共中央委員的蕭縣人:郭宏傑、王克、張平
擔任過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的蕭縣人:李砥平、董宜勝
擔任過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的蕭縣人:單印章、李砥平
擔任過中央軍委委員的蕭縣人:王克
擔任過民主黨派中央副 的蕭縣人:徐彬如、鄧偉志
擔任過全國政協常委的蕭縣人:劉開渠、徐彬如、鄧偉志
擔任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蕭縣人:張平
擔任過大學校長的蕭縣人:劉開渠(浙江美院)、縱翰民(南京藝術學院)
擔任過大學副校長的蕭縣人:孫叔平(南京大學)、馮蘊言(鄭州大學)、許西連(河南農學院)、縱翰民(南京師範大學)、劉開渠(中央美術學院)
擔任過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的蕭縣人:李砥平、郭宏傑
擔任過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的蕭縣人:張平、劉星、彭笑千、張祚蔭、戴曉東
擔任過省政協 的蕭縣人:李砥平
擔任過國務院秘書長、副秘書長的蕭縣人:徐樹錚、張平
擔任過軍隊總部負責人的蕭縣人:徐樹錚(陸軍次長)、王克(總後勤部長)、董宜勝(總後勤部副政委)
擔任過集團軍總司令的蕭縣人:王仲廉
擔任過大軍區負責人的蕭縣人:王克(瀋陽軍區司令員)、單印章(廣州軍區副政委)
擔任過國家計委副主任的蕭縣人:劉星、張平
擔任過駐外大使、公使、參贊的蕭縣人:
擔任過駐外大使、公使、參贊的蕭縣人:徐道鄰、王世琨、柴盛萱
當選過院士的蕭縣人:朱德群(法蘭西學院,1997),王文興(中國工程院,1999)
擔任過國家級美術館、博物館館長的蕭縣人:劉開渠(中國美術館),徐彬如(中國革命博物館)
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局長的蕭縣人:張德勤
擔任過大學黨委書記(政委)的蕭縣人:孫叔平(南京大學)、雷傑(第一軍醫大學)
擔任過國務院參事的蕭縣人:張雲川
讓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