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拜讀了幾位文友的佳作,以及翻閱了洛惠渠有關資料,我的心才久久不能平靜……
知道了在我們洛南縣保安鎮對面的懸崖峭壁之上,蜿蜒盤曲著一條長63公裡、寬深各1.7米的人工「天河」,這條「天河」就是被洛南老百姓譽之為「生命線」的洛惠渠。它是洛南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築造成的。
掀開歷史華章六十年前,洛南梁塬的人們吃水比吃油還艱難,洛南梁塬丘陵起伏連綿四十餘裡,溝壑縱橫,素有「四十裡梁塬七十二窪」之稱,自古卻是個乾旱塬,幾千年來,梁塬群眾飽受無水之苦。由於缺水,日常吃水全靠澇池蓄集雨水。每年莊稼收成只能靠天吃飯,「十年九旱」,百姓苦不堪言。每逢乾旱的年月,村民們往往成群結隊擔著水桶到洛河挑水,人們行走在曲折的山溝小路上,一晌子往往只能挑一兩回水。那時沒有鐵桶、塑料桶,用的都是木桶,有時一不小心被石頭撞著,水就不停地漏掉,等擔到家裡時,一擔水所剩無幾。生活的苦愁,沒有水的苦焦,已經成了當地老百姓的心病!
回憶我小時去過一位親戚家,那個家就住在土塬上,吃的就是澇池裡下雨聚集的渾濁水,擔回來的水得用石灰撒進沉澱後才能飲用,有時還有青蛙卵,一股泥土怪味,實在難下喉。後來還聽媽媽說,那家伯伯出去討生,(討飯)有一天下著濛濛細雨,大媽把不滿周歲的孩子綁在自己背上去提水,一不小心腳下滑倒,連桶帶人一起掉進那大澇池裡,可憐那鮮活的小生命和苦命的大媽等有人擔水發現喊來大夥救上來時,已無生機……
「苦瓜梁塬黃柏川,人畜飲水都困難,天旱塬上乾瞪眼,雨澇衝刷不得安。」天不降雨,靠天吃飯的日子太難熬。當時有句民謠「四十裡梁塬黃柏川,有女不嫁苦梁塬」高度地概括了那個年代此地人們生活的艱難與困苦!
1957年,當時任洛南縣縣委書記馮培智、縣長張東,看到梁塬的群眾,飽受著「吃水更比吃油難」的疾苦,一心想著解決群眾生活用水困難問題。張東縣長帶領著技術人員,踏遍了洛源保安、梁塬的山梁溝窪,經過勘察測量後驚奇地發現,洛河上遊的地勢居然比梁塬還要高,張縣長激動地向馮書記進行了匯報。經過縣委會議研究討論,最終做出決定引洛河之水上梁塬。
在得到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和肯定後,他們帶領來自全縣各地精壯勞力3300人,說幹就幹。而那個年代是困難時期,人們缺吃少穿,常常餓著肚子,吃了上頓沒下頓,整天出大力、掄大錘的工人們餓了喝稀糊湯,啃豆渣饃。渴了自飲洛河水,最難熬的是晚上,大部分人睡在草棚裡、光席上,草鋪上人擠人,兩三個人才蓋一條被子。冬天飽受寒冷侵襲,酷暑忍受蚊蟲叮咬。
艱苦的生活條件,絲毫沒有動搖他們修建洛惠渠的堅強意志,大家誓死都要鑿出一條活路。要在懸崖峭壁上砌渠、鑿石,需要大量的炸藥、石灰和水泥,可這些都是奇缺的物資,哪裡有呢?炸藥少,工人們就用硝銨和木炭炒制,沒有導火索,就用綿紙包上黑火藥來充當。
有一天,當工程進展到老虎嘴時,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老虎嘴山就像一個龐然大物,橫擋在施工隊員的面前,沒有工作面,只能在山頂打下粗木樁,用一根長繩系在施工隊員的腰間,憑著感覺,一錘一錘地打炮眼。大多數隊員的腰間,都磨出了血痂,胳膊也不能正常彎曲了。在放炮那天,年輕的工人張明哲,自告奮勇擔任起了本次任務,他被吊在半空中,一心專注著拿著火繩,正在由前往後倒退著點炮眼,點了十幾個炮之後,突然發現離他數丈遠的另一個點炮處點著了炮,眼看就要炸了,危急時刻,他用力甩開繩子,腳順勢一蹬,藏在了一顆大石頭下。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之後,煙塵翻滾,巨大的老虎嘴,瞬間垮塌,工人們都喊:「張明哲、張明哲.」,都以為他死了。過了一會兒,煙塵還未散盡,只見張明哲咬著牙爬了上來,黑乎乎的臉上,露出一排牙齒,他顫抖著說:「我命大著嘞,我還活著」。看到張明哲說話,工友們激動地哭了。
天天緊張驚險地打炮眼、裝炸藥,對工人們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傷殘和死亡更是洛惠渠戰鬥團躲不開的陰影。在這個偉大而艱巨的「洛惠渠」工程中,有16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有6人落下了終身殘疾。洛南的父老鄉親永遠懷念故去的英雄們!永遠會記住勞苦功高的大功臣們!永遠感激急為群眾所急,想為群眾所想的好縣長、好書記。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戰鬥團隊先後打通懸崖26處,峻岭29座,歷盡了艱難險阻,最終開闢出了一條盤山石渠一一「洛惠渠」!
1959年12月16日,是洛惠渠建成通水的大喜之日,一泓清甜的洛河水,從洛惠渠奔湧而出,流進了梁塬的家家戶戶;流進了乾渴已久的土地。從此,梁塬人再也不用奔波勞累、肩擔桶挑洛河水了;再也不用為生活用水而焦愁;再也不用為天旱無收成而逃荒了。擁有了水澆地,旱澇保豐收。解決了縣城10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60年的滄桑巨變,洛河水依舊在這裡靜靜地流淌,一如既往地發揮著灌溉和洛南城區水源供給作用。今天的洛惠渠,已不再單純的是解決了全縣人民生活飲用與土地灌溉問題了,它已經成為洛南人的一種精神象徵,它象徵著洛南人民艱苦奮鬥、團結協作、永不放棄的精神。勤勞勇敢的洛南人民,用鋼釺、用鐵錘、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現在重新翻閱洛惠渠建築史,使我們深刻領會到老一輩洛南領導和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在當年生產、生活水平和技術水平相當低劣的條件下,勤勞的洛南人民和有擔當的幹部能夠克服種種困難「引洛水上塬」這一宏偉壯舉,真正體現了我們先輩們勤勞勇敢,重新安排山河的偉大氣魄!為徹底改變洛南40裡旱塬群眾祖祖輩輩乾旱缺水的生存狀況,以縣長張東為代表的共產黨員,以大無畏的氣概和卓越的膽識,帶領洛南人民,歷經艱辛;他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他們把黨的任務、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徹底改變窮山惡水。在懸崖峭壁上建成了「人工天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座艱苦奮鬥的豐碑。洛惠渠是洛南人民戰天鬥地、團結拼搏的一座裡程碑,是激勵後輩人創業的巨大精神財富。是洛南人的精神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