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四天,電視劇《大江大河2》已在社交平臺上翻騰起不小的浪花。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超6億;抖音的新劇話題播放量也突破了1億。比流量更為可觀的是口碑,它的最新網絡評分高達9.3,不僅是近三年開分最高的國產劇,還領跑了幾乎所有續集評分。
高熱度之下,隨處可見觀眾真情實感追劇的痕跡。微博上的劇迷自發同步創作,每天更新「老馬和小宋的關係變遷史」;抖音話題的下拉菜單裡,相當數量的剪輯短視頻出自「自來水」;劇集剛剛更新到第八集,豆瓣的小組專題討論已匯聚了近5000條帖子,不少都是回復眾多的「高樓」。
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這部上海出品的正劇何以從首播的東方衛視螢屏一路火到各社交網絡?網友追劇、析劇的熱乎勁頭裡,究竟哪些是他們最認可並珍惜的?
有些高贊的評論可見一斑。「這是我們全家一起追的劇」「特別喜歡銜接兩部之間宋運輝的那番獨白『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當《大江大河2》裡的歲月畫卷焐熱父兄一輩的眼角、衝撞年輕人的心,大家熱切追劇,其實是在帶著溫度的真實記憶裡,共赴一場理想主義之約。
熱氣騰騰的時代與生活,消弭了所謂的受眾年齡壁壘
連結第一部的時間線,新劇從1988年開篇。兩組鏡頭語言,帶觀眾回到不那麼久遠的30多年前的中國。
跟隨宋運輝的視角,一個推鏡,介紹了東海化工項目組的辦公室。視線所及,它是即將開啟的新職場,亦是一個火熱昂揚的時代,也潛藏著一個國企改革的突圍開端。
那個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貌?我們國家在內外部又分別經歷著怎樣的局面?新劇依然用視聽語言來表述。跟著雷東寶新換的摩託車去小雷家村看看,大家感慨的物價瘋漲、搶購風潮背後,時間履帶清晰地刻著上世紀80年代末國內的「價格闖關」。短促得近乎細瑣的描繪,絕不是電視劇的閒筆,它們承擔著「畫外音」的功能,彼時,中國已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再聽聽宋運輝與老同學談論的設備引進難題,言語間則帶出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面對的複雜國際環境。
時代的框架之下,每個具象的人又是什麼樣的?《大江大河2》借永恆的生活來觸發共情。小雷家辦的銅廠爆炸了,韋春紅拿出做手術的錢幫雷東寶渡難關,結婚是「假」,情義卻真。可無論戲裡戲外,誰都惦念同樣善良美好的宋運萍。戲裡,臨近過年,雷東寶帶著糧油補品興衝衝趕去宋家,卻在門口踟躕許久不敢進去。看見二老從自己身後走過,他到底沒能鼓起勇氣開口,留下年貨悄然離開。那一刻,戲外的觀眾無不唏噓,人生裡的左右為難,人同此心。
記憶作引,情感穿線,難怪《大江大河2》能消弭所謂的受眾年齡壁壘。熱氣騰騰的時代與生活,於父兄一輩,那是親身走過的春夏秋冬。而對於年輕人,寫實的細節將人帶到時代的軌道邊,列車穿行而過,有風吹到臉上或捲起衣角。
跳出了利益糾葛的博弈,照見內心與理想的對話
主演王凱這樣概括前作與第二部的區別:「如果說第一部的宋運輝從農村起步,上了大學、掌握技術,這是一條奮進的上坡路;那麼第二部裡,他的理想初心不變,但在時代變幻的浪潮中,他也跌宕沉浮,甚至有著斷崖式的下跌。」簡單說,《大江大河2》將更多筆墨放在了奮鬥中的「難」。
宋運輝的難,在前幾集裡,是新項目啟動遇到的重重阻力。國家要壓縮國有企業的建設規模,部裡卡掉了六個報批項目中的四個,剩下兩者中東海廠毫無勝算。好不容易帶領新同事研究出最新方案,東海的項目依然沒逃脫被否的命運。同事們一臉愁雲慘霧,卻也各有各的退路,唯他沒有。終於越過阻礙找到「連馬主任都見不到的」路司長,一番躊躇滿志、自信滿分的陳述,在對方提出產量問題時,洩了氣。隨後,「越級」匯報項目,疑似「被穿小鞋」,眼看著開疆拓土在即卻被馬保平「摘了桃子」……
看起來,一連串難,似乎逼著曾經的赤誠少年,褪去身上的書生意氣、天生倔強。可接下來的劇情揭開謎底,不是什麼個人的利益糾葛,只是一種眼光與另一種的不同,是時代曾經留下的思辨:革新與守舊、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還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新企業」,誰都沒有標準答案。而整個社會人心熱切、思潮百態,那一代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就像製片人侯鴻亮所言,第二部想呈現的矛盾在於是否要改革開放,「南巡講話前,我們的經濟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是浪潮中的人在推動時代前進」。
昨晚的劇情,路司長與宋運輝在小飯館的摺疊桌上敞開了心扉。路小第讀懂宋運輝的決心,那是舍掉副廠長的職務也要換東海項目上馬的破釜沉舟;小輝則看見了路司長的思慮,是個技術創新與大局觀的權衡過程。兩個都懂技術、都有理想的人,其實都沒裝著個人得失,只是在往同一目標泅渡時各有各的立場。
斜陽灑進小飯館,兩個驕傲的人就著小支可樂「乾杯」。那是闖過大江大河時代的迴響,也是理想主義在今天的清朗之聲。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