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足球強省,廣東一直擁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蘊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南派風格」一詞在盛行,廣東球員亦開始以腳法細膩、跑位靈活、短傳流暢著稱於中國足壇,廣東足球開始迎來了國腳大爆發的時代。在廣東足球最為興盛的歲月裡,國家隊首發陣容裡超過1/3的球員都來自廣東。
進入新世紀之後,廣東足球在人才培養輸送方面實力略有下滑,但是在俱樂部職業化發展上則取得了無上的榮光。在廣東足球歷史上,又有哪些足球運動員最具有代表性呢?綜合球員活躍的年代不同、以及球員的名氣與實力,筆者將在下文中盤點出廣東足球史上的十大球員,以供參考及細味。如有遺珠之選,亦歡迎諸位在評論區留言補充。
十、胡志軍
胡志軍,綽號【胡椒】。
在上世紀的90年代,胡志軍是廣東足球的代表球員。胡志軍的體格不出色,但是速度奇快、扭帶勁爆,還有一腳往死角抽射的遠射腳法。
1991年,吉隆坡巴塞隆納奧運會預選賽,在對科威特的比賽中,21歲的胡志軍打入了一腳禁區外左側的凌空抽射死角世界波。重新回顧胡椒的足球之路,成名之球正是這一腳怒射。
在中國足球職業化之路中,胡志軍同樣是一位不可不提的名字。1994年第一屆甲A聯賽,胡志軍榮膺最佳射手。在中國職業聯賽的歷史上,胡志軍是第一位實現「大四喜」的球員。
1994年到1997年,乃胡志軍的職業生涯巔峰期。在此期間,胡椒為為廣州柏太陽神出戰82次,合計打入36球。隨後,胡志軍轉會廣州松日,亦交出了不俗的表演。新世紀來臨之際,胡志軍離開廣東,轉會上海申花。可惜因為年歲已大速度優勢不再,胡志軍逐漸淡出足壇,在32歲之年宣布掛靴退役。
九、吳群立
吳群立,司職左中場,享有【廣州黃金左腳】之美名。
作為球員,吳群立活躍於80年代中旬到90年代。在此期間,吳群立多次入選國家隊,參與過世預賽、亞洲杯、漢城奧運等多屆重要賽事,更在1993年間佩戴起國家隊的隊長袖標。
俱樂部方面,作為廣州本土的遊戲球員,吳群立在母隊廣州白雲隊成名並邁向巔峰。在1994年,吳群立登陸當時還處在港甲聯賽的南華隊。在港甲效力的五年間,吳群立多次以黃金左腳進球拯救球隊,從而美名震香江。
八、謝育新
提到中國足球史上的留洋先鋒,大部分球迷們可能會優先反應出賈秀全、柳海光兩位球員。在1988年,在足協的牽頭下,賈秀全、柳海光在同赴貝爾格勒遊擊隊發展。
然而,在一年之前,即1987年,謝育新就成功加盟荷甲茲沃勒俱樂部。作為新中國的留洋踢球第一人,登陸的還是荷甲聯賽,足以見證謝育新的超凡實力。若非要回來參加在廣州舉辦第六屆全運會,謝育新的荷甲之旅斷然不會在半年的時間點就戛然而止。
在1987年年底回國之後,謝育新先後效力了廣東宏遠、廣州松日,隨後又輾轉取到了瀋陽海獅,最終在201年退役。國家隊方面,謝育新在1988-1996年入選大名單,並曾長時間擔任國家隊的中場核心。提到他在國家隊的高光時刻,當屬在1988年奧運會上單挑西德防線、1988年亞洲杯對敘利亞的梅開二度,以及在1992年亞洲杯半決賽開打30秒後閃擊日本。
作為442陣型中的右前衛,謝育新以速度、位置感、體力出色著稱。對比起其餘來自南粵的技術流球員,來自興寧的謝育新的踢法有所不同,主要以衝擊力搭配體能為主,因此特別讓筆者記憶深刻。
七、麥超
追溯到1982年亞青賽,國青隊拿到了亞軍,從而取得了次年墨西哥世青賽的入場券。在中國足球的歷史上,這是我們第一次實現衝出亞洲。在這一屆賽事之中,左後衛麥超的表現極其出眾。在9場比賽之中,國青隊一共獲得過6次點球,全部都是由麥超主罰,無一失手,全部命中。
球員時代,自1981年出道到1995年掛靴期間,麥超一直在廣州隊效力。國家隊方面,在1986年-1992年期間,麥超是國家隊徵召的常備國腳。巔峰時期的麥超攻防俱佳,在進攻端的表現尤其出色。除了點球穩健之外,麥超在定位球、遠射上亦有高超的造詣。在45場國家隊賽事中,麥超打入了足足16球之多。如果不算上改踢中衛的于大寶,麥超就是國足歷史上進球最多的後衛球員,堪稱國足最強【帶刀後衛】。
在1995年甲A賽季結束之後,麥超因傷退役。往後的多年間,麥超以教練的身份輾轉多支廣州球隊,其大膽啟用年輕本土球員的特色也給南粵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6年之後,麥超放下了教鞭,開設起了青少年足球俱樂部。為謀生吃飯之餘,麥超此舉亦是希望為南派足球的重新崛起貢獻一份力量。
六、趙達裕
趙達裕,綽號【矮腳虎】。提到被傷病毀掉的中國球員,廣東足球名宿趙達裕往往會是極其容易被忽略的一位。
1982年,21歲的趙達裕在廣州隊暫露頭角,隨後成功入選國足,擔任正印中鋒。在後來的四年裡,趙達裕為國足出場29次,合計攻入19球,進球效率極其出色。在此期間,趙達裕打入過最為高光的表現,自然當屬1984年尼赫魯金杯賽對戰阿根廷中打入的那一顆致勝入球。
1986年,趙達裕在國家隊訓練賽中被隊友嚴重鏟傷,左腿脛骨與腓骨部位雙骨折,足球生涯一度告急。在遠赴日本手術切養傷了將近兩年之後,趙達裕才得以在日本足球聯賽中成功復出。退役之後,趙達裕回到中國,潛心在廣東紮根發展足球青訓事業。
因為患上肝癌,趙達裕在2015年3月18日的中午仙逝。同日,廣州隊在天河體育場有亞冠比賽。得知消息之後,海量的廣州球迷亦自發地帶上了關於趙達裕的橫幅與海報前往現場,用實際行動緬懷這位前輩。由於時間太趕,廣州恆大來不及向亞組委申請在比賽中設置緬懷儀式,然而作為廣州隊的東家,恆大亦趕製了一副寫著「用勝利緬懷南粵足壇名宿趙達裕」的海報」,並在賽後掛上。球隊與球迷的如此舉動,足以見證趙達裕在廣東足壇的超凡地位。
五、池明華
池明華,司職中後衛,來自廣東五華。
作為中後衛,池明華的身高僅有1.77米,在體格上亦不突出。然而,正是這樣這一位看似在對抗中不佔優勢的中衛,能夠成為中國職業聯賽起步初期的廣東代表球員之一。
要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國足陣容的輪換程度更勝現在,人員變動非常大,但是池明華在任何教練的麾下幾乎都坐穩了主力的位置,足見他的穩健之處。1984年亞洲杯,中國勇奪亞軍創歷史佳績,而池明華則是當屆賽事中隊內擔綱拖後中衛的不二人選。
1985年,在亞洲區預賽小組賽第一階段的最後一場對戰中國香港的賽事中,池明華因傷缺戰。最終,中國男足以1:2爆冷輸給中國香港隊,未能完成打平即出線的任務。若不是池明華的意外受傷,或許國足歷史上最大的恥辱慘案或許就能避免了。
四、區楚良
1988年,20歲的區楚良開始在廣東隊坐穩主力位置。1994年甲A聯賽開始後,區楚良效力於廣東宏遠,隨後於1999年後轉會上海申花。在1999年的摘牌大會上,區楚良以497萬的天價成為當年的標王。
作為門將,身價能在那一個年代達到如此誇張的數字,區楚良的實力無需筆者多提。回顧上世紀的90年代,為人溫潤、態度勤勉的區楚良也是國內人氣最為火爆的頂級門將,在場外吸粉無數。要是評選甲A年代的標誌性人物,門將位置上的寶座當屬區楚良。
作為一位身高僅1.79米的迷你門將,區楚良將反應能力與預判能力磨練到極致。自1991年初次入選中國國家足球隊之後,區楚良為國足效力到隨隊參加2002年世界盃,擁有長達十一年的國門生涯,期間區楚良曾擔任國足隊長。直到新世紀之後,區楚良的首發位置才開始被身高比自己高出將近20公分的後輩江津所威脅。
三、彭偉國
彭偉國,1994年甲A金球獎得主,1998年本土標王。
腳法細膩、視野開闊、善於掌控節奏、具備個人得分能力,稍微不足的是速度、爆發力、體能。可以說,彭偉國是一位典型的南派足球大佬。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屬於南粵球員的所有優點以及那些瑕不掩瑜的典型不足。
90年代,彭偉國與胡志軍組成的廣東雙子星,堪稱國內職業足球聯賽中最為夢幻的攻擊雙人組合。在1992年-1997年,彭偉國在國家隊中一直擔任中場核心球員。在1992年亞洲杯&1994年亞運會上,彭偉國均交出了上乘表現,從而贏下了【中場少帥】的媒體讚譽。
二、古廣明
古廣明,綽號【泥鰍】。從【泥鰍】的經典綽號裡,就可以看出這一位廣東球員的特質:擺脫能力極強、無法被防住,不僅是迅捷,更是靈巧。
過人能力炸裂之外,古廣明的挑射和傳中功夫,同樣也是國內一等一的水準,
在19歲之年,古廣明就成為了中國國家足球隊隊員,曾代表國足球隊出戰1982年西班牙與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兩屆預選賽。1980年至1983年間,古廣明連續四年入選全國足球最佳陣容。1985年,古廣明入選由亞足聯評選的「亞洲全明星陣容」。可以說,在80年代的前半段,還沒到巔峰期的古廣明就已經是公認的中國第一邊鋒,甚至擁有著挑戰亞洲最佳邊鋒的實力。
可惜,1985年,古廣明遭遇右腿脛骨骨折的重傷,不得不退出國家隊養傷。當人們以為一代過人王將就此遺憾隕落、告別足球之際,古廣明又重新以媒體們想不到的姿態實現崛起。
1987年,傷愈復出的古廣明改踢中場。同年,古廣明通過了德乙達姆施塔特俱樂部的試訓,成功加盟。在1987年到1993年,古廣明一直在達姆施塔特踢主力中場。最好的一季,古廣明在德乙賽場打進6球。要知道,這樣的威風堂堂的古廣明,可是經歷過斷腿的古廣明。
一、容志行
自1972年入選國足以來,容志行在隊內司職過邊鋒、前衛、中鋒等三大位置,可以說是國足在整個年代裡的進攻核心。1976年,容志行率隊取得了亞洲杯季軍,這近乎是中國足球歷史第一個光輝時刻。
在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容志行幾乎就是中國足壇的最強個體。作為團隊項目裡的球員,容志行曾經連續三度入選中國年度十佳運動員,足以見證他的非凡實力。此外,在中國體育的歷史上,傳承著一種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競技精神,是為【志行風格】,正是源自於容志行在比賽過程中表現出的崇高體育道德。
提到廣東足球的代表人物,容志行認第二,誰敢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