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劇影響力下滑,是不爭的事實。TVB也在走出舒適圈,開始試水短劇。《香港愛情故事》是新人監製林肯首部監製作品,也是羅天宇、龔嘉欣這組新人演員首次挑大梁。該劇只有12集,放在TVB慣常的晚間十點半綜藝檔播放。從口碑來看,《香港愛情故事》成功了,是今年為數不多可以在豆瓣拿到8.5分以上評分的港劇。
《香港愛情故事》海報
不同於以往TVB劇中的都市感和精英感,《香港愛情故事》將目光向下移,其關注的是香港平民的「房事」,不妨將它看作TVB版《蝸居》。雖然在內地一些大城市同樣存在房價高、買房難的困境,但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劇中對此毫不避諱,「香港是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香港人越住越小、越住越貴,生活難、戀愛更難」;「過去五年,香港房價上升了38%,住戶的可支配收入才上升了3%,全球經濟不景氣,香港的房價依然是屹立不倒」。
香港人越住越小、越住越貴
《香港愛情故事》聚焦於「蝸居」這一議題,也來到香港最著名的公共屋邨之一的華富邨取景,在狹窄的公屋和劏房裡實景拍攝,居住的困難一覽無餘,具有強烈的現實感。
普通人居住環境非常逼仄
故事的主人公,是住在公屋裡的一家五口人,父母、大兒子、兩個女兒,擠在二十多平米的一室一廳裡。劇集多線並行,以他們各自的愛情故事,反映香港平民的眾生相,講述高房價背景下的愛情處境。
漢聲(白彪 飾)和少霞(龔慈恩 飾)是一對老夫妻,愛情早被生活和時間磨損光了,剩下的只是相看兩厭。漢聲是個退休水電工,雖沒有什麼大的不良嗜好,卻不是合格的丈夫和父親。退休在家後耀武揚威、以自我為中心、也從不考慮少霞的感受。少霞做了三十年家庭主婦,也受夠了丈夫的邋遢冷漠。在自己的生日上,她提出了要離婚。
少霞提出離婚
但香港的離婚需要一年的分居期,如果少霞要申請公屋,排隊也要排三年(如果18歲申請得排三十年)。怎麼辦?只能先在二十幾平的公屋裡「分居」,熬過去。
長子子朗(羅天宇 飾演)與女友邱凱琪(龔嘉欣 飾),本是大學同學,後來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發展成為情侶。戀愛七年,他們如膠似漆、甜膩如初。但這對模範情侶戀愛也談得很辛苦。都跟家人同住,戀愛七周年紀念日想開個房都要排隊;邱凱琪與家人鬧翻離家出走只能住「太空艙」;平日裡倆人省吃儉用,打的都得做預算,一頓午飯兩個人分著吃,找個地方依偎著吃快餐就是約會……
子朗與邱凱琪省吃儉用
即便這麼省了,咬咬牙還是買不起好的房子。好不容易上車了,又被臨時提高首付,只能到處湊錢。因為房子的事情,倆人戀愛多年第一次大吵。觀眾一開始以為他們擁有烏託邦般的愛情,但其實在房價畸高的地方,房子是每對情侶的「第三者」。
大女兒陳子欣(王敏奕 飾)是游離在這個家之外的一個人。她是自由攝影師,也是斜槓青年,性格反叛、崇尚自由,工作不穩定,戀人也不穩定。陳子欣是香港這座國際大都市「先鋒」那一面的體現,但她也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灑脫,她其實也渴望認同。如果得不到,那麼她就對「得到」假裝從不在意,失去時也會好受一點。
小妹子婷(遊嘉欣 飾),是個大學生,在家裡只能睡在大廳的上鋪,她常常躲在帘子背後當自己的「壁櫥公主」。子婷的個性,更接近於帶有負面標籤的「港女」形象。她很自戀,每天都在朋友圈裡營造快樂自在富家女的形象,過著精修圖的生活;她亦有心機,把感情當做一個公式,做著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只想釣個有錢有房的富二代……在不同的男人之間來回徘徊、疲於奔命,子婷真的能幸福嗎?有房就有愛嗎?
子婷活在精修圖裡
鱗次櫛比、高樓大廈背後,有太多家庭被困在小小的一隅裡。《香港愛情故事》的幾類人、幾種相應的愛情觀,扎紮實實戳到了香港普通人的痛點——房子沒解決,香港就沒有愛情。
房子是港人愛情裡不可承受之重,談論愛情就離不開談論房子。就像少霞說的,她不知道怎麼跟漢聲就走到這個境地,也許是房子太過逼仄狹窄,讓她透不過氣。亦或者是子朗說的,「有些人為了房子,著急離婚,有些人為了房子,又急著結婚,搞得結婚好像房子的贈品。」
究竟是房子重要還是愛情重要?
雖然我們一直都熱衷於歌頌那種衝破一切外在束縛、不考慮任何物質前提的愛情;但在現實生活中,再甜蜜的愛情也不是鋼筋水泥,無法遮風擋雨;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沒有辦法忍受邱凱琪說的那樣,過個夫妻生活都得滿城市找旅館,「四十歲的時候還在開房」。《香港愛情故事》拍出了普通有情人的這種糾結,令人五味雜陳。
邱凱琪再愛子朗,她也做不到「有情飲水飽」
到底哪個重要,沒有辦法給出定論。我們當然不倡導「要房子不要愛情」;但很多人也深知,給公眾熬雞湯「愛情更重要,為了房子犧牲愛情是本末倒置」,也打不過現實。從《蝸居》到《香港愛情故事》,它們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為什麼大多數普通人會陷入這樣的兩難抉擇裡?為什麼普通人勤懇努力,要買個房子也那麼難?
如果居者有其屋,如果房子不是「第三者」,人們自然可以更純粹地談一場戀愛。與其忙著批判他人的愛情觀,毋寧想想怎麼緩解大多數普通人的房子困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