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站樁的抱球式被愛好者廣泛採用,其實還有撐按、分撐、扶按等多種樁式。
抱球式站樁也被引申為抱、栽、拔、撕、擠等假借懷中之樹來體認各種勁。
從技擊角度出發,這裡就抱球式站樁的外形,試圖分析其利與弊的相關含義,不一定對。
其利的一面:意想抱球的站樁,其目的在於限制手臂的大幅度屈伸,便於拳掌的打出方便我們手臂帶動身體催力,也便於身體軀幹之力向手臂傳導。
手帶著身體打拳,那種叫梢節領、中節動、根節隨,前面帶著後面走,其練法被門內稱為「手耍身子」。
軀幹帶動肢體打拳,那種叫根節催、中節定、梢節緊,後面推著前面發力,門裡稱之為「身子耍手」。
因為先有抱球的意思,松、靜求之,手臂的局部屈伸在拳技動作中就會不明顯,怎麼動都是有點整勁的意思在裡面了。
但我們不能一條道走到黑,片面地認為,抱球式就是站樁的唯一精髓,處處不能離樁,離樁就是錯。
規矩從來都是要被打破的,練拳、站樁不可拘於著相。
下面略談一下站樁抱球式的執念弊端。
抱球式是站樁的一個階段,不是站樁之全部。
從養生上說,懷中意想抱球,練的是手臂外側伸肌的舒展,手臂屈肌鍛鍊不到,需要反過來手心向外,練分撐式來彌補之。
不同的樁式,鍛鍊的是不同的肌肉、筋腱,站樁的姿勢不能單一。
此其一也。
其二、抱球樁對敵,人家踹、蹬、我腹部,向上彈踢我大臂下側,自己手臂的活動空間被大大限制了。
其三、還沒打,預先持抱球式應敵,等於給對方提供了穩定的靶子。
不要篤信什麼推拉、橫撥、劈砸等各個不動,人相對於地面就兩腳兩個支撐點。
站樁要應和外力也就是假想敵的勁兒,遇緊即松即轉,找對方前力將逝後力未生之剎那間空隙。
其四、站樁的外形有抱球的意思,心裡不能有,心裡一有就是執念,有執念站樁身上的勁兒就不活了。
簡言之,從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身體互不協調到站樁的定式抱球,以及其它各種樁式,這是一種拳技追求之肯定;從確定練功定式到實戰無間架的過渡,為練拳境界之否定;從練功多樁式到臨敵無間架,再到看似揮灑隨意實則謹遵「守中用中」之要則的高級突破,我們視為拳道境界的否定之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