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是不是也經常聽到這句話:讀書有什麼用?能當飯吃,還是能當錢花?
昨天在微信上跟一個發小聊天,悔恨當時怎麼不聽我的話,讀完初中就混社會去了,應該跟著我一起讀高中考大學,否則也就不會數十年都在小縣城裡待著坐井觀天了。特別強調一句,沒有一點點瞧不起的意思,我們同學關係一直很好,二十多年一直往來,只是討論這個話題,不用對號入座。
我到現在才算理解,為什麼當初很多小學或初中同學,讀著讀著書就休學了,混社會去了。因為,學習的苦是自己找的,生活的苦不用找,自己就來了。當然,有些是因為碰到一個就業的機會而輟學另當別論。
回憶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自己,我當時也很痛苦,學習不拔尖,老師不待見,長得也不帥,家境也不好,家長大多數精力都放在一家人的吃飯、穿衣,經常抱怨沒錢,看人臉色、生意不好幹,領導不待見等。沒有太多精力去了解孩子的心態,學習成績,在學校的情況. .
那個時候,我的身邊朋友沒有幾個愛學習的,如果自己突然學習成績好起來,肯定會顯得很不合群,為了保持步調一致也不能好好學習。這是句玩笑,其實自己內心還是知道好歹的,但是初中階段接觸很多學習不相關的人和事,分心了。青少年階段,一旦分心就很容易學習成績下降,成績下降老師和家長就批評,好同學就不待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是差生歡迎你啊,於是自然而然地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了。
小時候,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讀書有什麼用?能當飯吃,還是能當錢花?是啊?誰能回答這個問題。老師說能,誰信啊。家長說呢,肯定也是騙人的。我們身邊就沒有憑藉讀書混得好的。現在想想,多狹隘的思想啊,讀書出來的,哪能還回我們這個窮縣城啊,早飛到大城市發展了,哪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做榜樣。
事實上,我有些朋友說,求學階段一直到博士,自己也沒有想清楚讀書到底有什麼用處,能換錢花還是能當官。知道工作之後,才發現,能啊,真能當飯吃,當錢花。
還是要正面回答一下讀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當然,這裡的讀書是泛指學習的意思,不單指閱讀。因為家鄉的人小時喜歡把讀書和學習混為一談,故沿用這種說法。
說回正題。我認為讀書的價值是,讀書開闊了內心世界,能接受更多東西;讀書打開了眼界,能看到看懂很多原本看不懂;讀書改變了性情和脾氣,能用更加智慧的方式待人接物;讀書延伸了自己的邊界,能產生更多的機遇;最主要的是讀書能給我們提供更多選擇而不是被迫選擇。(應該還有很多價值,我暫時只想到這麼多,歡迎各位朋友補充…… ……)
最後一個觀點,取來自於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她給孩子的書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你覺得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被迫工作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都會帶給你快樂。所以,你想要獲得未來的快樂,都需要你現在多花時間花心思在讀書這件事情上。
所以,讀書是一個長期投資項目,於己換取的是一個富足的生活,於家換取的是一個美好的聲譽,於國換取的是一個穩定的未來。
實際上,我看到讀書學習的價值,也是大學畢業之後。找工作的時候,談薪資的時候,我突然覺得,當初多學點多考幾分,就能上個好大學了,好大學求職的時候就不好被人挑挑揀揀的,就可以選東家了。
讀書學習,就好像當初把自己的時間、努力、熬夜、汗水和淚水都存到銀行裡一樣,到取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增值了,而且是數百倍甚至萬倍的增值。
讀書也能讓人當官。有些高中同學,現在就在縣城當官、有些還當法官、檢察長,還有一個同學在扶貧辦、發改委。很有諷刺意義的是,青村年少時,我們認為是異想天開的讀書用途,現在都變成了現實。
有時候想想挺可笑的,我是被逼著稀裡糊塗走上高中,然後復讀2年才上了一個普通大學的,找了一個普通的工作,接了一次普通的婚,買了一套普通的房子,過上了普通的北漂生活。僅此而已。聽起來,一定都不讓人興奮,也不讓人羨慕只是活著。偶爾,當我因為工作或考研等原因要學習一門很知識的時候,仍然會暗自想,學這個玩意有什麼用處啊。
但是最近1年,我才有所感悟,讀書學習帶來的知識和文化是人這臺機器的軟實力,專業訓練出來的技能可能就算是硬實力了,將肉體與靈魂碰撞之後,就能誕生出一個卓越的人才。人才是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價值的,也能給社會和國家帶來社會貢獻。
有些人是天生的人才,只要隨便練習一下都比普通人專業,比如韓國當紅足球明星孫興慜,老爸就是職業球員;古代蘇家三父子;可以想像,如籃球明星詹姆斯兒子。但是,大部分沒有先天基因的人,還是需要付出大量的練習和專注力。
現在回想起來,只是以前我們的父輩大多數是泥腿子或小學初中畢業,自己的精力全放在一家人的戶口問題,根本就沒機會教孩子怎麼讀書,無法告訴我們讀書多有用,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因為讀書而獲得增值和收益。沒人告訴你我,讀書就是儲蓄,未來的某個時間這些知識和技能會N倍的增值。
有次跟一位已經移民澳洲的高中同學聊天,我問:澳洲的兒童教育和中國有什麼差異嗎?答曰:都是用來固化階級的。補充道:在哪裡都需要靠父母,但是在澳洲,如果你的小孩不夠聰明,不願意學習,長大後一樣過得不錯,社會福利好。我驚呼,資本主義國家怎麼這麼墮落?難道他們國家不提倡萬眾創新創業嗎,不鼓勵奮鬥嗎?回覆:沒那事!我羨慕了,讓我也墮落一回吧。
這個小段談話,讓我能明顯感覺,當一個社會經濟發展還不夠富足的時候,很難有太高的精神文明發展。不過,還好中國自1980年至今40年的經濟發展,已經在2020年徹底實現了脫貧的帽子,人民物質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實話說此時相比於30多年前的小時,物質水平簡直富足太多倍了。
誠如前面說的,物質發展已經得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時候,在人的內心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將會是突飛猛進的時候。同樣是度過了30多個年頭,因為生活在不同城市,經過不同生活洗禮的人,在思想意識和涵養上的差異,這都會變成寶貴的物質和精神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優化自己的種族(反之則可能被淘汰),進而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
有朋友就問了,怎麼讀書學習,實在是沒空啊?!哪有時間啊,白天上班工作,有時候還要加班,周末還要帶孩子,偶爾還要帶老人去看病。我很忙唉,你不忙嗎,整體就是讀書學習。其實,每個人何嘗不是24小時。我們看看有些人是怎麼做的?當然我也只是知道皮毛,做得更不好,簡單分享一點權當是交流,歡迎拍磚。
對生活做減法。能不去的應酬就不去了,能花錢讓別人代勞跑腿的就花錢,能少買件衣服就少買一件,能不逛街的就不逛街。對工作做提效,能不去現場的就遠程支持,能問清楚的工作確認了再做,能3分鐘做完的事情絕不拖到5分鐘。做到這些了時間就被擠出來不少了,剩下的就是合理利用時間。時間就在平時的一點一滴,在輔導班外面等孩子的時候在做什麼,在你等車的時候想什麼,在你地鐵坐著的時候在聽什麼,在你等著一份大餐的時候你在看什麼,在你睡前翻開的是什麼…… ……
實話說,說了這麼多擠時間的場景,我自己也做不完全能做到這些。但是一旦做到了,你就會發現在工作之餘還是有很多時間可以擠出來的。在職場和生活中,發現短板及時充電不要再說:等有空了再學,這句話在我這裡就相當於,這件事不重要我壓根不想學。
囉嗦了2000多字,也不知道有沒有共鳴。感謝您能看到這裡。2021年初也給自己的新年立上幾個Flag,怕什麼,誰沒被Flag打過臉,萬一實現了呢。
與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