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分化的區塊鏈從業者,相愛相殺的鄙視鏈
「我只搞礦場,投了錢就有穩定的收益,而且還不低,踏實。哪有便宜的電請告訴我,我對區塊鏈項目沒興趣」。某礦圈的「礦主」朋友這樣告訴我。
「鏈圈」則是由一群推崇「代碼即法律」的技術高手組成,則不加掩飾的表達了對幣圈的鄙視。「啥也不懂,認知低到爆,就知道掙錢。」他們用兩個字來形容幣圈人士:韭菜。
礦圈人士在鏈圈面前也討不到好。
過去無人問津的邊陲小鎮上,打著「大數據基地」名頭的礦主們,重新帶火了這些老少邊窮地區的投資熱潮。只要小水電資源豐富,電費價格合適,以億計的龐大資金就會瞬間到位,幾個周的光景,一處處比特幣礦場就拔地而起。
其實歸根到底,調動了這一切人員、資金和資源的,不過就是中本聰在2009年上傳的一堆代碼而已。這也正是鏈圈人士驕傲的根本,在他們眼裡,幣圈是韭菜,礦圈是農民。他們每個人都做著一個中本聰的夢,在他們夢想的空間裡,只有自己才是創世大神。
而這一切,在「通證圈」眼裡,統統都不過是浮雲而已。
「你這個經濟系統只適用積分屬性,不能用央行邏輯來設計。」通證圈的導師通常會語重心長的給鏈圈人士一些指導,宛如驚鴻一瞥,卻又常常擊中要害。
經濟學和金融學的背景對於通證圈是必備的資質,不同於幣圈、礦圈和鏈圈,通證圈認為不管技術有多先進,如果一個基於區塊鏈的社區經濟體不能有一個健康完善的經濟模型,那麼一切價值都將歸零。
相比之下,通證圈更注重商業實踐和經濟體的可持續發展,在他們眼裡,敲代碼不算什麼技術含量,淘寶上的技術團隊一抓一大把;炒幣更是毫無長遠目光的投機之舉,挖礦更是處在產業鏈的最底層,到處找電建礦場基本上全靠最LOW的搞關係喝大酒。
幣圈人士卻從不糾結這個,「他們都是給我們打工的」。成功的幣圈人士不屑於參加任何意識形態的話題,他們只關注幣價的漲跌:「別整那些沒用的,賺錢才是硬道理。」
很明顯,自從開始有了「區塊鏈」這個詞彙以來,水銀瀉地一般形成燎原之勢的同時,也迅速分化成了不同的圈層,而且圈層之間的認知也絕非一脈相承。
真正的元共識——賺錢
「區塊鏈最大的共識就是賺錢」。一些曾經戰績彪炳的古典VC常常帶著戲謔的口吻教導後知後覺的區塊鏈創業者:什麼去中心化、什麼分布式商業,最後還不都是炒幣?不管什麼新技術、新概念,人性永遠不變,當前區塊鏈最大的共識就是賺錢。
業內也一直流傳一句話:截至目前,區塊鏈成熟的商業模式也只有兩個:第一是開大會和搞培訓,第二是發幣和ICO。
當然,古典VC們說這些話的時候,常常也會配上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神情,因為下一句往往就是:區塊鏈還不成熟,也沒什麼稀奇的,你這個需求不用區塊鏈也一樣能做啊。
其實他們心中更想說的一句話是:這玩意真能改變世界?老子咋這麼不信呢?這泡沫最好趕緊給我破了,還回到從前我們最舒坦的年代才靠譜呢。
有同樣念想的還有金融行業的人士,他們比古典VC更焦慮,好端端的量化對衝、高拋低吸做著,哪冒出來的數字貨幣,一天掙的比尼瑪老子一年都多?於是乎優越感木有了,危機感爆棚了。
投資和金融行業人士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跑在鏈上的TOKEN,正在奪走屬於他們的特權,一如數千年前文字的發明,奪走了祭祀的特權。
金融行業之所以被稱之為萬業之母,無非是因為:所有產業最終極的目標也是賺錢,而金融業就是拿錢賺錢。過去的時代之所以金融行業牛逼,還不是因為太多行業離錢太遠?
現在可好了,任何一個離錢特別遠的行業,都有機會直接通過合理的TOKEN設計和運營手段,直接將自己的產業金融化,獲得夢寐以求的流動性,一步跳過所有古典金融業的經營範圍。
金融人士能不急嗎?
真正就事論事講,哪一個產業最終不是為了賺錢?哪一個從業者不是為了賺錢?
那麼,用區塊鏈改造任何一個產業、用TOKEN經濟將產業的利潤歸還給每一個從業者,豈不是從根本上在實現所有人想要賺錢的願望?這樣的想法有毛病嗎?
所以,「區塊鏈最大的共識是賺錢」,這句話絕逼沒一點毛病,不但現在有道理,而且日後區塊鏈技術成熟了、大規模普及應用之後,你會發現這句話更沒毛病。
因為「賺錢」,本來就是所有產業、所有人共同的「元共識」。
你敢說不是?
人肉和代碼缺一不可
新科技來臨,大中華區動作最快的絕對不是科學家和創業者,而是傳銷頭目。在絕大多數網際網路創業者還五臉懵逼的時候,傳銷大師們的幣卻都已經賣瘋了。
網上的一個段子顯示,被封為腰斬幣的「GTC」,其創始人帶著手下們在無數個群裡對著無知大媽瘋狂鼓譟「就是要帶著你們喝酒吃肉」,話音剛落另一個幣卻湧入大量買盤一下子漲瘋了。
原來大媽們過五關斬六將來到了交易所,卻買錯了幣。那個「被瘋漲」的幣,名字叫做GEM幣,大媽們懂毛線,直接就殺了進去。
看來,混幣圈還得防止這種新問題:有共識沒有常識。這事也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肉層的共識很不可靠。
比特幣09年就上線了,但是全世界範圍的大面積狂熱,也就是針對比特幣的大面積共識其實也就是2017年下半年才建立起來的。
比特幣不是「總量恆定、不可篡改、天生具有機器共識」麼,為什麼還需要發展這麼多年呢?
我們發現,平時所說的「共識」,其實是分層的,第一層叫做人肉層,第二層叫做代碼層。人肉層共識建立起來很快,但是崩塌的也快;代碼層共識則更穩定,只要主網代碼上線就自動擁有,但是想要只依靠代碼自動的影響,自覺自發轉換成人肉層的共識,則需要付出更多時間的代價。
但是不管是人肉共識還是代碼共識,最後其實都要落地在人肉共識,換句話說,比特幣、以太坊的網絡設計再精妙,最後也得能夠讓人們相信、達成人肉層共識才靠譜。
所以,我們發現了人肉和代碼的關係:
人肉共識難建立,代碼共識更容易;人肉共識易崩塌,代碼共識不可摧;不論人肉和代碼,最後共識皆人肉;代碼優先發展慢,人肉優先風險大;邊做人肉邊代碼,穩定成功機率大。
統統都是共識體
礦工是區塊鏈的根,沒有礦工記帳,什麼牛逼的鏈也得歇菜;碼農是區塊鏈的幹,沒有碼農搬磚,什麼幣圈礦圈都扯淡;幣狗是區塊鏈的花,沒有幣狗挨割,哪來財富神話賦予創業者能量?通證是區塊鏈的葉綠素,沒有通證圈完整的規劃,所有商業夢想最後都是騙局。
從人肉層和代碼層共識的角度來看,礦圈和鏈圈都是塑造代碼層共識,而幣圈則是純人肉層共識,通證圈則合併二者之長——經濟規則上鏈,受益者皆大歡喜,代碼和人肉兼容並包,但是通證圈卻常常缺少一個最重要的動作——第一推動力。在用戶角度就是說:「沒錯你說的都很好,可是我為什麼要嘗試呢?」
所以,真正靠譜的區塊鏈項目,一定是對這幾個不同的圈層深度理解,並且能夠兼容並包,方有可能真正把項目早日落地。任何在認知和心理位置上,把自己放在礦圈、鏈圈、幣圈和通證圈中任何一個,這樣的創業者都是有局限性的。
因為不管你們在哪個圈,最後還不都是為了達成一個最大的元共識——賺錢?所以,不要再搞什麼傻乎乎的圈層分化,還是拿出區塊鏈最開放最有價值的精神「開放、共享」,共同建設區塊鏈直接裡的「共識體」,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每一個鏈都會形成自己的共識體,同時整個全球的區塊鏈系統也是一個大的共識體,這些共識體之間沒有、也不應該有那些隔閡,而是應該真正的OPEN,張開雙臂共同擁抱。
所以,不論你是鏈圈、幣圈、礦圈、通證圈,你其實都是在一個「共識體」。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