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條「26歲小夥在拔除智齒後流血,10多天後逝世」的新聞引發熱議。據媒體報導,26歲的小夥在長沙一家口腔醫院拔完智齒後流血不止,10多天後不幸去世。死亡證明上寫到:死亡原因為腦出血並腦疝形成。根據病歷資料看,初步懷疑該男子在拔牙前患有白血病。
對此,網友驚呼:「不敢拔智齒了!」
那麼,智齒到底能不能拔?如何防範拔智齒的併發症?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口腔科醫生孫寶齋進行了相關科普。
拔智齒方案因人而異
孫寶齋介紹,智齒,即第三恆磨牙,通常四顆智齒在9歲形成於上下頜骨中,並在青春期末長出於口腔中。「因大多數智齒所處位置不易被清理,食物嵌塞容易引起急性的冠周炎,且在沒有咀嚼功能的前提下還經常對鄰牙造成損害,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痛苦,故通常建議拔除,以絕後患。」孫寶齋說,智齒多為阻生牙,是由於各種原因(骨或軟組織障礙等)影響,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後也不能萌出的牙齒。阻生牙的發病率很高,常引起冠周炎、臨牙齲壞、牙列擁擠、頜骨囊腫等多種併發症。
阻生牙的拔除需要了解牙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制定拔牙方案,正確實施拔牙手術。但凡手術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即便是拔除智齒這樣的小手術。孫寶齋稱,與上頜智齒相比,下頜阻生智齒的難度相對更大,耗時更長,費用也更高。
併發症要提前了解
拔智齒還要注意各種併發症。
術後出血:在所有拔牙併發症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拔牙術後出血。如果創口較大,醫生會對其進行縫合,再配合棉球壓迫止血,一般30-40分鐘後即可達到止血目的。
孫寶齋提醒,患者術後2小時方能進食水,24小時內勿刷牙漱口。若仍有出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值得一提的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的患者,凝血功能較差,止血困難,是拔牙的禁忌症。為了確保患者的健康安全,拔牙前進行血液及相關檢查是十分必要的。
神經損傷:下頜阻生智齒的下方有一條叫下頜神經管的管道,內有動脈、靜脈和神經。有些智齒的位置緊貼這一管道,術中會有損傷神經的風險,術後可能會導致患側面部的麻木。輕微的神經損傷,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可以恢復;而神經繞行的情況下,需要在CBCT(錐形束CT,口腔專用檢查)的輔助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感染:上頜磨牙的上方有一結構「上頜竇」,拔牙過程中如造成竇底穿孔可引起上頜竇感染等。
幹槽症:主要表現是拔牙數日後還有持續疼痛。拔牙後疼痛逐漸減輕,但數日後開始疼痛加劇。一般是由拔牙的難易,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後吸菸、過度含漱、血流不足等原因導致。
孫寶齋說,以上幾種較為常見的併發症都可以通過完善的術前檢查,避免其發生。比如拔牙術前檢查血常規,測量血壓,拍攝曲面斷層全景片等,指導醫生對患者做出正確的評估,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另外,患者在術後如出現不適反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病情延誤。拔智齒是常事但並非小事不能掉以輕心!」孫寶齋提醒。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歐永傑 許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