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的古街古巷是一座城市的記憶,他每一個角落都保留了歲月的斑駁,承載了一座城市的往昔與傳承。從海口博愛南路一條巷子進入,沿著小徑直走走不多遠,便可以尋得到一個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這便是老海口口中的田邊村。
這天,在得知海口鬧市區有個「古村落」後,我騎小電驢趕到了博愛南路與公園路交匯處的巷子口。隨著步步前行,望著小徑兩旁參差不齊,高低起伏的房子,我心頭好生納悶,實在無法跟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田園鄉梓聯繫到一起。
詢問巷內老人後,我才漸漸意識到眼前名為「聯桂坊」的街道社區,正是我尋找的「田邊村」。從老人口中,我也慢慢揭開了從田邊村到聯桂坊的神秘面紗。
老人說,田邊村是聯桂坊社區的舊稱,一如其名,在古時候這兒是一個地處海口所城南牆外水田邊上的小村莊。某年科舉張榜,村內兩名士子同中進士,轟動了整個瓊州府。皇帝見狀龍顏大悅,認為田邊村人傑地靈、鍾靈毓秀,遂下詔賜名「聯桂坊」。
然而,根據史料記載,此地只出了明朝永樂年間王克義一個進士,另一個進士的身份歷史上沒有記載,當地人也知之甚少。
在我看來,無論是 「田邊村」,還是「聯桂坊」,都是人們對先祖記憶的追思,還有那不願放棄的人文傳承。由此不難看出,這條古老的街巷擁有著獨特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
每年正月初十那天,聯桂坊北帝廟行符出巡,古街巷裡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比過年還熱鬧。家家戶戶設案迎神,擺宴邀請親朋好友吃飯,一派其樂融融的祥和之境。這個習俗自立村之日起,600多年來,一直世代相傳。它所寄予的美好願景,讓人們百年相依,虔誠祀奉。
從海口市公安局聯桂坊宿舍區往南走不多遠,便是始建於明朝時期的北帝廟。作為村子公廟,北帝廟主祀「真武玄天上帝」,村裡人也稱其為「上帝公」。
廟內神龕裡的上帝公腳踩龜蛇,左手持念珠,右手握拂塵。這是因為當地民間認為上帝公佛道兼修,流傳著「神頭佛尾」的說法。我曾走訪過不少瓊北地區的北帝廟,但此處北帝神像栩栩如生,身形仿若真人,想必應當是海口海府地區最大的北帝軟軀神像之一。
海南絕大部分公廟,往往是承載一個村落歷史人文與世俗生活的重要載體。北帝廟也是如此,廟內保存著明清時期雕刻的石像,從衣著打扮來看,像極了一幅古代海口鄉紳的模樣,惟妙惟肖。
門房右側擺置著村裡由古至今的石碑,碑刻內容從重修廟宇事跡到民間禁約條款,應有盡有,包羅萬象。其中,一塊「奉縣嚴禁」碑體現了田邊村鄉紳積極入世、匡世濟民的家國情懷。
清末,聯桂坊地處在海口通往府城的要道,往來人流頻繁,魚龍混雜。光緒年間,此處成為了一個流氓無賴橫行的法外之地。村中鄉紳見到村子一片混亂,大為憤慨,於是聯名上奏官府,請求立碑禁示。
這塊刻立於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奉縣嚴禁」古碑如今仍擺放在北帝廟內,是村民們千方百計保存下來的,鄉紳們的義舉至今仍是街坊們津津樂道的坊間逸事。
在聯桂坊內,明清時期古蹟眾多,現存古民宅、古井、古碑、古廟等數十處,零零散散地遍布在街頭巷尾,就像那些低矮的古石屋,大多都有百年的歷史。每一個古蹟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濃縮了海口城市的變遷。
這其中在明代進士王克義故居的牆根下,嵌著一方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年)立的「奉憲給照」古石碑,就是一例。古碑記載著該坊明朝進士王克義創立海口所,擴建天妃廟(今海口中山路天后宮)的事跡。
今天海口新民路、博愛路一帶,在明清時期是海口所城的地方。聯桂坊北面的文明中路原是海口所城的城牆,田邊村便是人們城牆外的沼澤地邊開墾水田,並定居在田邊上,而形成的村落。
雖然世間風雲變幻,周遭景致發生了巨大變化,田邊村演變成了聯桂坊,古碑仍然在保存得完整無缺,碑刻文字依稀可見。我見過不少古碑,明朝永樂年間的古碑還真是十分少見,記載海口歷史沿革的古碑更是罕見。
行走在聯桂坊,觸摸著歷史的斑駁痕跡,尋跡塵封往事,讓我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就如同駕馭歷史的車輪,穿梭於古老街巷600年的每一個瞬間。驀然回首,熟悉的面容,卻再難追尋。
在聯桂坊待了幾個時辰,總覺得還有些意猶未盡,他並不是全海口最古老的古街巷,也不是最悠長的古街巷,更談不上最有趣的古街巷,但它大街小巷的文物古蹟、人文印記串聯著海口人的過去與現在,讓我久久回味,意蘊悠長。
#寫作練習生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