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最近熱播的兩部電影更是貼近當戰爭的歷史背景。其中一部是《八佰》,另一部是《金剛川》,這兩部電影都描述了當年戰爭期間的人和事,也用歷史和一代人的回憶詮釋了生命和死亡、民族與國家的更深一層的含義。
上甘嶺戰役到底慘烈到何種地步?
當年在學校上歷史課的時候,講到上甘嶺時,記得老師說過:林彪當時對上甘嶺戰役的評價是一場典型的戰爭絞肉機。由此可見,我們在歷史課本上了解到上甘嶺戰役的慘烈,遠遠比不上事實上的上甘嶺戰役。
據說上甘嶺戰役為了奪得勝利,部隊曾經下令不限制使用彈藥的數量。在上甘嶺戰爭中,敵我雙方都把戰場的山頭炸平、地皮炸翻,除了有黃繼光這種典型的英烈,還有很多很多無名不惜蠟像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將士們。
毛澤東主席對上甘嶺戰役的總結是:「上甘嶺戰役得以勝利,除了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斷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是得以勝利的最主要原因」。
寧死不屈的上甘嶺戰役,不僅打出了國威,更是打出了軍威,也是從那以後,在戰爭上,美國再也不敢是輕易來宣戰。
為什麼志願軍會傷亡1萬多人?
上甘嶺戰役規模之大,用數量難以計算清楚。據說當時美軍在地面攻擊就投入了美軍王牌第2、7、9等師,還有兩個加強營,空降187團,哥倫比亞等營,人數多達6萬多。除此之外,還有18個重型榴彈炮營、一個前線轟炸飛機大隊等輔助部隊,坦克、飛機、輕炮在數量上多達1200。
而與之抗衡的中國志願軍,僅僅只有第12、15軍,加上後來補充的步兵,累計4.3萬人,在人數和武器都佔下風的面前,人民志願軍發動了朝鮮民工6萬多人參與戰爭。
在那塊將近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志願軍傷亡人數一萬一千多,而美軍傷亡人數高達兩萬五千多,面對人數佔有優勢和先進武器的,中國志願軍利用了智慧和高射炮打掉了敵人110多架飛機,為上甘嶺戰役勝利了扭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