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裡糧食大豐收,為什麼農民哭了?心底的苦有誰知道

2020-12-12 騰訊網

時代前進農業科技在發展,機械化種田入住農村。種田的成本也在成翻番增長,用老農的話說地裡的莊稼長勢喜人,也是漲勢逼人啊!糧食收成好是件大好事,一家老小長年累月的在田裡勞作,三百多天沒有休息日,盼的就是糧食增產大豐收,賣了糧食換些錢改變家裡的困境!可糧食豐收也抵不過糧價太低,除去種田的成本幾乎不剩什麼了,樸實的老農能不心酸落淚嗎?農民心底的痛,心底的苦,也只有他們心裡清楚!

如果給農民一個選擇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可惜沒得選擇。春耕季節也是播種希望的季節,一串現實的數字讓農民心裡彷徨。有心農民以玉米為例算了一筆帳:大量收購玉米的價一噸約一千八至一千九的樣子,合九毛錢左右,低的不足八毛。得是沒有災害雨水順遂的年景,一般一畝大概能收一千斤左右,一千斤玉米啥含義?一畝地收穫不足九百元;可種一畝玉米的工、本費用是多少呢?(xuan二聲)地費、種子費、澆地費、化肥費、收割機費、打農藥費.....

依照一畝地收穫九百塊,成本費差不多六百元了,按這樣不算所有人工一畝地才收穫三百元。人工費怎麼算,有多少呢?從播種到收貨內有多少天需要在田間勞作:(xuan二聲)地、(jiang三聲)地、打農藥、上化肥、澆水、收穫,保守計算也得三十天在田裡忙活。以人工最低一天算四十五塊,二十天就是九百塊啊!算到最後種一畝玉米還得賠六百塊!!!!

辛苦勞作幾個月,玉米希望大豐收換些錢,孩子讀書要錢、家裡父母看病買藥要錢,全家四口人生活要錢,咱得加油掙錢!玉米九毛錢一瓶,礦泉水一塊錢一瓶,一斤玉米都換不了一瓶水,就是不減出去人工,三百瓶水按一人一天三瓶,也不夠四口人喝一個月!遇上不景氣的年頭連本錢也收不上來,種地一年的收成不夠孩子讀書的費用。在外面打工兩三天就拿到種地一季的收成了,還不需在田裡勞作幾個月。孩子讀書的費用,家裡老人看病買藥的錢也有了著落。

許多人憧憬著農村清淨悠閒的生活,不過沒人知道種地農民的心酸之處。由於種田賺不了錢沒法保障全家人吃飯問題,他們需要養家餬口,只好撇下家裡孩子和老人,撂下地裡的農活走出農家院到城裡打工,因為普遍文化低,只得去賣低價的體力,建築工地做水毛,工廠裡是既辛苦又危險的活,自己歷盡辛苦只為能是湊合著解決一家人的溫飽....

雖然辛苦些可一個月的收入抵得種地一年的進帳了,有了錢就能為家裡老人看病買藥,交孩子讀書的費用,改善生活條件。為了老人的晚年,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讓日子過得好點,沒得選擇只有加油幹吧!有人會說既然是白忙活那為什麼大部分農民幹嘛還種地呢?打工是比種田收入多一些,不過一家人若是買糧食吃也是不小的開支,自己有田投入點時間種撒上種子,好歹收些糧食一家人吃飯還是夠的,自家種的吃著也放心。農業原本就是特殊的行當,原先要必須交公糧的,而今不用上交了,也有相關補貼了,可等轉到農民這裡已是少得可憐丁兒點兒補貼,一點點的補貼遠不如給予經濟化種田技術的扶持,讓農民在這塊土地上得到真正的實惠,種地可以給他們富足的好生活,那些在外面打拼的農民們也都會回來的,畢竟家鄉富裕美好是所有農民的願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部分農民把糧食賣了之後,糧食價格才上漲?
    每年糧價最低的時候,就是糧食剛收穫的季節。此時有三個原因「逼迫」農民賣糧:急著用錢。在農村,有很多家庭經濟上入不敷出,急等錢用。對這樣的家庭來說,不管糧價高低,都得抓緊賣糧,因為有很多地方等著用錢。有些家庭沒有存儲條件。現在農村的年輕人,把房子裝修得很漂亮,客廳,澡堂,車庫,廁所等應有盡有,唯獨沒有存放糧食的地方。
  • 炒豬、炒蘋果、炒大蒜,連糧食也要「炒」?農民:價太低不賣
    而今年,在糧食中也出現了一個不好的苗頭。根據糧食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玉米收購量同比減少了582萬噸,進度比往年明顯偏慢了許多。其中,東北地區的玉米上市不足3成,華北地區的玉米出售比例在4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產區的玉米收購量不足今年總產量的10%,總產量為2.61億噸,收購量只有2200萬噸,大量的糧源還在基層手中。
  • 穀賤傷農,讓糧食減產?不會
    有一個現象,不知道細心的朋友有沒有發現。就是當糧食大豐收的時候,反而讓農民收入更低。按照我們正常思維來說,農民應該是渴望豐收的。所以糧食有個特性,它不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明顯的增加需求量,收入高,只會提高食品的製作要求。糧食需求,既不會因為漲價就大幅度降低,也不會因為降價大幅度增加。所以糧食是缺乏彈性的商品。
  • 糧食從不漲價,糧食釀造的白酒一直漲價,農民怎麼不自己釀酒?
    糧食從不漲價,糧食釀造的白酒一直漲價,農民為什麼不自己釀酒?不是不會釀,也不是沒糧食,更不是釀了沒人喝。為什麼不自己釀酒?既能提高糧食附加值,又滿足了本身喝酒需求,更是避開了高價酒精酒的坑。這好的事,為什麼不幹呢?農村本來就是釀酒的「祖庭」有糧食才有釀酒。
  • 糧食產量下降?17連增太難?專家也無力回天
    本期關鍵詞:秋糧減產、糧食安全、17量連增 糧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其珍貴程度與水同樣重要,是生命必需品。而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從來就沒有擔心過吃不上飯的一天,因為我們總是聽到「今年糧食大豐收,又創新高」。
  • 「身無千斤擔,怎麼敢說辛苦」,但誰又知道,農民最需要什麼呢?
    有國才有家,那何嘗不是有家有國呢?-----某農民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將成為農業強國。農民是農業的核心,也是國強民安的基礎。今年是近20年來天災人禍比較嚴重的一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整個城市,國家都主動停擺了兩個月,可以說是對一個國家,也是對一個民族的考驗。
  • 又到麥收時,讀白居易《觀刈麥》農民辛苦有感,憶我童年收麥苦!
    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02、後面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裡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所以現在一有人貶低農民,我就氣不打一處來。你知道當年交公糧是為那時農民真真正正給國家奉獻的。如果你不服你看完下面你感覺我是不是應該憤怒罵你們?糧食一漲價格,如果麥子從五毛漲到一毛,算20%增長率吧!
  • 新型農民種田苦不苦?
    新型農民種田苦不苦?我也具體不清楚這新型農民和老型農民是怎麼個概念,直白的說吧,現在的農民屬實不算很苦,過去真苦。解放前咱沒經過,只能聽老人講,和從書本上看到的,農民真的是太苦了,吃的最不好,幹活最苦最累。
  • @農民伯伯明年田裡種什麼?2021年糧油產銷政策出爐
    明年田裡種什麼,生產怎麼安排?政策導向很重要。12月3日,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省林業局等五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切實抓好2021年糧油生產保供工作的通知》,提出2021年糧油生產目標任務,確定糧油生產扶持政策、收購和訂單獎勵政策,讓種糧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 手機號是農民熱線 瑞安田裡「長出」全國「最美農技員」
    雖然父輩都是農民,龐子千從小耳濡目染了一些農業知識,但剛成為農技員那會兒,他的工作總抓不著頭緒。就連田裡「老一輩」的農民也覺得信不過他:這小夥子能指導我們種田?他給自己立了一條不成文的工作準則,叫作「三三」工作法:每年推廣1個新品種、1項新技術、1個新模式,建立1項試驗課題、1個示範片、發表1篇論文或者工作總結,培訓農民1期以上、聯繫科技示範戶1戶以上、結對示範合作社(農場)1家以上。「學習無止境,技術無止境,幹我這一行的,很多事情都需要長期摸索,不能鬆懈就對了!」龐子千說。有事找老龐。
  • 比豬肉漲價更「讓人擔心」的一幕來了,農民集體不賣糧
    在糧食中也出現了一個不好的苗頭。根據糧食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玉米收購量同比減少了582萬噸,進度比往年明顯偏慢了許多。其中,東北地區的玉米上市不足3成,華北地區的玉米出售比例在4成左右。
  • 李昌平:農村苦麼?農民累麼?在豐收節這天,聽老農俺說說心裡話
    俺是一個留守在河北農村生活的老農,是真老農民,城市裡沒有房產,在農村居住,戶籍在農村,種著四畝耕地,分為兩塊,一塊五分在村邊,因為鄰居們建房,這五分地不能種糧食,就栽上樹了;另外一塊三畝半,重壤土,屬於高產田。說這些是誠實地向朋友們匯報俺是真農民。
  • 農民大叔跳孔雀舞:田裡山上皆「舞臺」
    > 農民大叔跳孔雀舞
  • 四川:穩住「田裡的糧」 管好「倉裡的糧」
    原標題:穩住「田裡的糧」 管好「倉裡的糧」   「助力端牢『中國飯碗』,四川義不容辭。」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主會場活動致辭中,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小餘表態:作為農業大省,四川將全力抓好糧食生產。
  • 農民不願種地是忘本?這4點才是農民最真實想法,農民太苦了
    都知道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有了土地也就是說農民才有了基本生活保障,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一個道理,以前在舊社會的時候,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渴望有自己的土地,自從解放之後,農民才獲得了自己的土地,而如今農村出現的「土地拋荒」現象,又讓我們對農民和土地之間有了新的看法,現在土地也有了也不用繳納公糧了
  • 農民土地打的糧食,究竟有什麼價值呢?看透說透讓有些人明白透
    農民土地打的糧食,究竟有什麼價值呢?直到今天幾乎無一人能說破。糧食的價值,絕不是農民把糧食賣了得到的利潤。若按照這個算法,一畝地全年最大的價值也就是幾百元。而農民的勞動過程是沒有報酬的,直到這個勞動成果才有價值。這個價值又不能以糧食價格去反映。所以如果農民哪一天覺得這個勞動成果不能滿足自己的時候,就不要土地了。農民不要土地了,後果會怎麼樣?不堪設想。那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假如農民都不要土地了,但是全部人還得吃糧食怎麼辦?那只能是指派用工了,也就是僱傭工人去耕種這些土地。
  • 為什麼說《老農民》是最「敢」的國產劇?
    為什麼作者/周毅寫電視劇《老農家》 我們有9億農民,每年有15,000部電視劇,但是農民的故事太少了 近年來,只有少數農民的主題只是零碎的,要麼扭曲農民,要麼娛樂農民,要麼現實地表達簡單的歌頌和粉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屏幕上大量缺乏反映60年農民生活的長篇敘事作品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它真實地反映了60年的農民,他們是如何過來的,這是共和國歷史的一部分 如何面對60年敏感的歷史節點 「這是個嚴肅的問題。
  • 王廟鎮170多名運動員上演酷炫農民運動會style~
    扛糧食賽跑拔河比賽  此次農民運動會設置酒瓶插秧、大豐收撿球、綁腿賽跑、扛糧食賽跑、拔河比賽等貼近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比賽項目。來自全鎮各村的12支代表隊170餘名「莊稼漢」變身「運動員」,參加了比賽。
  • 【脫貧親歷】萵筍大豐收 農民笑開顏——松潘縣下納咪村產業發展促...
    【脫貧親歷】萵筍大豐收 農民笑開顏——松潘縣下納咪村產業發展促增收小記 2020-10-1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田裡常見的野草,過去常拔掉,殊不知珍貴的「獨行菜」,很好吃
    春天野草肆意生長,可作野菜的野草遭瘋搶,不可做野菜的野草有藥用價值也遭人稀罕,而那些既不能當野菜又沒有藥用價值的野菜,一旦生長在田裡最終只能慘遭農民除掉。但也有一些野草隨著人們的認識,從原本沒有半點價值的野草轉變成為野菜,或者是珍貴植物。現在網絡給農民普及了很多植物知識,以前一些讓農民覺得不起眼的雜草,現在被認識之後都成了炙手可熱的野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