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山河破碎,家園淪喪。一個保家衛國的信念讓他們挺身而出,用自己血肉之軀,捍衛著祖國的河山和同胞。歷史無言,英雄不朽。他們來自人民,守護人民,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抗戰老兵。1924年1月,呂德銓老人出生於浙江紹興市。1941年春,17歲的他報名參軍,上前線抗擊日本侵略者。呂德銓說,當年,他從浙江一路去廣西、湖南,經過3個月的簡單軍事培訓後,就上戰場跟日軍打仗了。在呂老的雙腿中,至今還殘留著當年日軍飛機轟炸後留下的彈片,每到下雨的時候,他的右腿就會酸痛。老人說,如今,全社會對抗戰老兵都非常關心和尊重,這讓他感到臉上有光,就連兒孫也感到光榮。
呂德銓老人如今和老伴生活在鄉下,如今兒孫滿堂的他日子也過得自在。老人說,真實的戰爭場景比電視劇中要殘酷得多。1943年,他所在的連隊和日軍在廣西桂林正面遭遇。當時團部下了命令,一定要守住一個山隘口。「我們一個排的戰士居高臨下,佔據了天險,敵人來攻時,我們還有兩隊人馬從兩側扔大石頭,打得鬼子哭爹叫娘,連同伴的屍體都來不及抬走就逃竄去了。「因為這一次退敵有功,呂德銓所在的排立了三等功。
但更多的時候,是隨時可能再戰場上喪生。有一次,他和戰友們正在一處深山中行軍,突然聽到日軍的飛機從遠處飛來,領隊一聲令下,大家趕緊就地倒伏在有遮蔽物的地方當掩體,然後把頭上戴上綠色的樹枝作為掩護色。但就在此時,日軍飛機上的子彈像雨點一樣射擊過來。呂德銓下意識地臥倒在沙坑中。隨後,一炮顆彈在他身邊約10米開外爆炸了,雖然他沒有直接受傷,但爆炸產生的彈片還是把他的右腿扎傷了了。因為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彈片沒有及時取出,當時他也不覺得痛。直到後來,他才意識到,腿裡可能有彈片。「也算是命大,只是腿受傷,如果炮彈再落近一點,我就沒命了。「他說。
呂老告訴記者,在部隊兩年多,跟著部隊一起南徵北戰,危險每天都有。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日本的飛機轟炸,他正和幾個戰友走在大街上,伴隨著飛機的轟鳴聲,幾枚炸彈落在他附近,周圍不少人被炸傷、炸死,空氣中也瀰漫著血腥味,所幸他沒事。「算是逃過了一劫。」後來,日本人投降後,他因為懂些文化,去小將(當地的鎮子)教書,在村裡當保長。
現在,呂德銓老人有三兒一女,兒子們各自辦了廠,女兒是教師,日子過得都很紅火。他說:「現在日子好過了。我的子孫們都知道我是個抗戰老兵,這是一份榮譽。」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實習生王雅欣通訊員羅君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