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0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成都發展改革
記錄解讀成都發展改革偉大進程
2017年
成都召開新經濟發展大會,鮮明提出聚焦「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七大應用場景」,加快打造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成為國內最早戰略性布局新經濟的城市。
2020年
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布會宣布,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用場景營城,以產品賦能,為企業釋放更多城市新機會,為市民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新體驗。
機遇窗口
疫情的發生,非接觸模式逐漸為消費者所接受,越來越多的線下商鋪開始接入電商渠道……這些新業態、新模式,正成為成都發展新經濟的重要機遇窗口。
發展沃土
在成都本土創業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很多來自國外或國內一線城市的創業者來成都創業,說明成都的政策環境、資本環境、人才環境、產業鏈環境得到了創業者認可。
形成網絡
成都通過組建新經濟企業俱樂部,將本土200多家新經濟企業集中在一起,打破了傳統單線模式,形成一張新經濟產業網,使不同類型的新經濟企業能在這張網中融合發展。
3月31日,一場「場景營城 產品賦能 新經濟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2020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布會,讓聚光燈再次打向成都。
100個新產品、100個新場景,超536萬人見證了新經濟帶來的城市活力。
發布會後,
成都新經濟有哪些期待?
新經濟「新九條」發布,
給行業生態帶來哪些改變?
在更多行業專家、投資人眼裡,
這一場發布會,
拉開了成都新經濟2.0時代。
制度創新
匯聚更多發展新要素
「新經濟其實是新動能的一種具體外在的表現,而不僅僅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或者新產品,新經濟不僅有產業屬性,同時具有社會屬性。」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周洪表示,成都提出發展新經濟的六大經濟形態和七大應用場景,就是希望通過制度創新,匯聚更多適合新經濟發展的新要素,使之形成爆炸性的力量。
周洪告訴記者,成都提出,今年將持續推出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指向了三個不同的維度:首先是城市級的場景和平臺,主要是面向國家戰略和城市自身戰略意圖來打造;其次是產業級的場景和平臺,主要圍繞以某個技術延伸擴展出來的一些新產業;最後是企業級的場景和平臺,是新產品和新業態全融合的一個載體。
周洪表示,成都新經濟新場景新產品首場發布會的召開,標誌著成都新經濟2.0時代的到來。疫情的發生,極大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生活習慣,非接觸模式逐漸為消費者所接受,越來越多的線下商鋪開始接入電商渠道……新業態、新模式正成為成都發展新經濟的重要機遇窗口。
看好機遇
投資人即將設立科創基金
新經濟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持續的資本、要素投入。那麼,投資機構又是如何看待成都新經濟的發展前景的呢?
川商興業基金執行副總經理劉金波告訴記者,他們對成都新經濟的發展抱持樂觀態度。「成都的新經濟產業,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領域,都以遠高於GDP的速度在增長,很多細分行業的增速甚至達到30%-40%。只有新興產業才有可能實現爆發式的增長。」劉金波表示,新經濟的發展,對商業環境、政策環境、人才環境、金融環境等都有較高要求。近幾年,在成都本土的創業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很多來自國外或國內一線城市的創業者到成都創業,說明成都的政策環境、資本環境、人才環境、產業鏈環境是得到創業者認可的。劉金波特別指出,成都相對舒適的生活環境,對很多人才也具有吸引力。
截至目前,川商興業基金已在成都投資了四至五家新經濟企業,業務範圍包括智能製造、5G和大數據等,正在跟進新經濟企業有10多家。川商興業基金將於近期設立科創基金,主要面向新經濟領域進行投資。
融合發展
200多家企業形成產業網
在本土新經濟產值和規模不斷壯大同時,如何更好地將本土新經濟企業聯繫起來,增強本土新經濟企業的協同效應?如何更好地服務新經濟企業的發展需求?
成都新經濟企業俱樂部負責人劉伊然告訴記者,成都通過組建新經濟企業俱樂部,將本土的200多家新經濟企業集中在一起,打破了傳統行業協會的單線模式,形成一張新經濟產業網,使不同類型的新經濟企業能在這樣一張新經濟網絡中融合發展。在俱樂部的200多家成員企業中,包括了獨角獸、準獨角獸和一些梯度培育的種子企業,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可以通過俱樂部對後面的種子企業採取一對一的幫扶,幫助幼小的新經濟企業成長。
同時,由於本土新經濟企業都參與到俱樂部中,使得俱樂部可以帶著企業一些共性的需求和資源與一線城市進行資源連結,使本土新經濟企業能夠和更大的外部企業進行拓展,從而實現成都新經濟企業在全國範圍內抱團取暖。
▶ 來源 | 成都商報
▶ 微信編輯 | 蔣莉
往期回顧
一圖了解 | 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的成都組合拳
成都發展改革,感謝您的關注!
原標題:《一場發布會引來新期許 成都新經濟迎來2.0時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