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8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拍一,我拍一,
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一曲簡單的童謠
勾起多少人美好的回憶
會昌的朋友們
還記得
那年每到下午放學
大街小巷、門前屋後
總是充斥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和相互追逐的身影
記憶裡的童年,我們身懷絕技
一張紙,折幾下
一架神氣活現的紙飛機就變出來了
一塊布,一把米
一下變成細巧好玩的沙包
不起眼的木頭變成了陀螺
毛竹加工一下變成了水槍
……
時光荏苒
如一架紙飛機
早已駝著我們
飛過了稚嫩、天真和單純
如今
這樣的傳統遊戲正逐漸被電子遊戲取代
孩子們缺少了很多跟大自然親近的機會
今天
讓會昌人一起回頭看看
兒時的客家傳統遊戲
重溫童年的無憂無慮
打石子
打石子
可以訓練小孩子眼、腦、手、口的反應能力
只有四者配合得好
才能得心應手毫無差錯
【客家話搞笑視頻:兒子和爸爸坐地上「打石子」,媽媽:今晚吃石子 】來源:騰訊視頻
很多人在兒童時代都玩過打石子,因為石子易找、場地好尋,可以獨自打也可以多人比賽。
這個打石子可不是敲打石子,純粹是挑上五個(有時七個)左右大小相近的小石子,動作看似簡單而又頗有難度的。如在右手虎口兩指圍成小圓圈,讓空中落下的石子準確無誤地掉入小圈中,沒有熟練的技術是不能完成的。
因為打石子的趣味性較好,因此常年受小孩子的喜歡,長盛不衰,至今在日常仍可以見到。
捉 木
捉木
也叫捉不動
遊戲規則:
這是根據限制的場地和當時的人數用手心、手背的方式選出來的1~3個捉手,剩下的就當逃跑的人。
遊戲開始時,逃跑的人要迅速散開,而追者要將逃跑的人捉到,這個「捉」就是追者只要碰到逃跑者身體的任何一個地方就算抓到。而逃跑者要是在被人捉到時叫「木」,並且立刻穩住身體一動不動。
如果所有的人都被捉住,那麼追者就完成了遊戲。但是叫「木」的人還可以被救,要是繼續逃亡的人碰了不動的人,那麼那個叫「木」的人就可以繼續逃亡。所以這是很考究追者的守與攻。
另外,在救人的過程中得注意防止「傳電」,如果在碰到叫「木」者的時候,「追者」也正好碰上「不動者」,那麼這兩個「逃者」就相互傳電給定住。
坐 轎
坐轎
三人一組
兩人抬轎一人坐轎
遊戲規則:
抬轎的兩人各自把左手掌握在右手腕上,然後互相把右手握在對方左手腕上,形成「井」字形狀。坐轎者雙腳各插進抬轎者雙手形成的環圈中,坐在手掌形成的「井」字上。玩時各組側向疾跑,快者為勝。坐轎、抬轎者輪換擔任。
滾鐵環
滾鐵環,器具是一個水桶大小的鐵環,一支1米左右小竹竿,竹竿一頭插進以粗鐵絲彎成的U字形彎鉤。玩時手持竹竿一端,以另一端的U形鐵彎鉤推著鐵環在地上滾動前進。多人玩時,看誰跑得快,且鐵環不倒下。
跳 繩
跳繩
三人或多人遊戲
這個遊戲的花樣可多了,當時條件差,每當收稻穀的時候,都會留下很多稻草(客家話叫稈)。三五個人自己編織,編制一條繩子大概要花一二個小時,編好後就可以跳上一個晚上。跳的時候分為單人跳,雙人跳,三人跳。當然還有一種是兩個人揮動手中的繩子,邊跳邊念什麼口令。
丟沙包
丟沙包是指用碎布及針線縫成、用細沙塞滿的沙包用來作武器"投殺"對方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丟沙包遊戲方式。在規定場地內前後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擊對方,被擊中者就罰下場,若被對方接住,則此人可以增加"一條命",或者讓一個本已"陣亡"的戰友重新上場。
踢毽子
踢毽子
又叫「打雞」
踢毽子遊戲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它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
翻花繩
翻花繩既可以一個人玩
也可以多人玩
其中以兩個人互相翻撐著玩最為常見
一個人玩的時候,用一根細繩,將繩子的首尾打個結,系成圈狀,套在手指上,通過手指的穿插、交錯、纏繞等手法,使繩子變換出各種形狀。
而兩個人玩的時候,一人以手指編成一種花樣,另一個人則用手指接過來,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編翻,變化出各種形狀,如降落傘、太陽、電鋸、魚、天窗、汽車等圖案,直到另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或是使花繩散開為止,勝負立判。
跳山羊
跳山羊
是一種模擬山羊跳躍的兒童遊戲
簡單易行
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培養果斷決事的能力
很受孩子們的歡迎
跳山羊時,一個小夥伴扮山羊,兩腿並立,低頭彎腰,伸直手臂把手放在膝蓋上支撐著,其他小夥伴則從「山羊」背上分腿跳躍而過。這種跳法,與學校裡的體育項目跳馬、跳箱很是相似,但又各有特點。相比而言,跳山羊時,其高低、寬窄不同,尤其是那柔軟的背部,都使遊戲更顯得生動而有趣。
另外
還有彈玻珠、打紙殼、捉迷藏等
這些客家遊戲有些講究大夥的協調性
有些則講究團隊精神或耐力等
小夥伴們小時候
還有什麼有趣的遊戲呢?
快在後臺評論分享
你的童年遊戲給小編吧!
來源:客家新聞網
監製:鄒愛秀
編審:楊新
原標題:《小時候,會昌這些遊戲真火!你一定玩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