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沒有任何底稿的白棉布,一番對摺後,用指甲劃出摺痕,找出紋樣的中心點和對稱線,再用蠟刀點好紋樣的大小,開始起刀——從裡及外、從上往下,蠟刀所到之處,蠟線流暢細膩。一會兒工夫,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便呈現出來。
在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的大山深處,一群苗族繡娘在貴州楊曉珍鴻達苗族蠟染文化開發有限公司裡,用「指尖上的芭蕾」演繹「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
她們的老闆,是一名從大山深處,從作坊走上大學講臺的「全國三八紅旗手」,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楊曉珍。在事業巔峰期,她拒絕了百萬高薪,毅然回鄉創業,堅守和傳承苗族傳統蠟染刺繡技藝,帶領一群苗族繡娘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幸福生活。
反覆磨鍊 傳承精湛技藝
苗族蠟染刺繡,寄託了苗族人對歷史的緬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不僅成為苗族人的生活日常,更融入了他們的血液。
「從小父親就告訴我,女兒家不學好一門手藝,長大後就嫁不到好人家。當時苗寨裡的女孩,十有八九都要學習蠟染刺繡。」楊曉珍回憶。
從記事起,楊曉珍就在母親和外婆的指導下,開始學習蠟染刺繡,並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
痴迷於蠟染刺繡的楊曉珍,白天一邊做家務,一邊學習蠟染、刺繡、織布。晚上,等媽媽睡著了,她又起床跑到火房,用背簍的背扇鋪在火洞旁,趴在背扇上就著火光悄悄練習。
「因為家裡窮買不起布,畫蠟時只能在一張棉布上畫,畫了洗,洗了畫,一張棉布要重複使用好長一段時間。」特定的成長環境,加之夜以繼日的努力,讓這位苗家姑娘很快就掌握了畫蠟、染色、刺繡等工序,雙手變得愈加靈活。
12歲時,楊曉珍就能獨立完成一套衣服的蠟染刺繡工藝。如今,楊曉珍能染出180多種顏色。
走出大山 闖出一片天地
緣分是個奇妙的東西。長大後,楊曉珍嫁給了同樣醉心於傳承苗族文化的同鄉楊德勳。
婚後,楊曉珍和丈夫到黔東南州凱裡市闖蕩,並採購了一些少數民族的圍裙、服飾和小飾品,連同自己做的蠟染刺繡物品一起帶去黔東南西江苗寨宣傳、售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做夢也沒想到,民族手工藝產品在景區非常受遊客歡迎。」夫婦倆商量,決定在凱裡租房子住下來。丈夫負責在織金收購少數民族工藝品,楊曉珍在凱裡承接蠟染刺繡手工製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曉珍製作的物品一件比一件精緻。她製作出來的蠟染服飾、桌布窗簾、手工藝品等產品,遠銷北京、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內外市場,實現了與市場的對接。
2012年,楊曉珍應中國美術館的邀請,作為傳統手工藝師參加中日建交四十周年文化交流。楊曉珍的蠟染作品在日本獲得了很高的讚譽,訂單接踵而至。
2015年,來西江苗寨旅遊的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羅紅看到楊曉珍的作品後,被她精湛的技藝深深吸引,隨後熱情邀請楊曉珍到學校講課,展示蠟染刺繡的製作過程。「我一個從來沒上過學的農村人,想都沒想過還能給大學生上課。」之後,楊曉珍還被清華、北大、人大等院校邀請去開辦苗族蠟染、刺繡工藝講座……
回鄉創業 繡出幸福生活
自從蠟染刺繡的設計製作得到廣泛認可後,北京、上海的相關服裝設計公司專門找到楊曉珍,其中,北京一家公司出了200萬元想要聘請她,被楊曉珍及其家人婉言謝絕了。
「我一旦去,設計出來的東西就不再出自貴州。現在,家鄉蠟染刺繡做得好的人越來越少,我一定要回來和苗族姐妹一起把蠟染刺繡工藝發揚光大。」楊曉珍說。
2016年7月10日,楊曉珍在老家辦起了「中國手工坊籤約室」,開啟了返鄉創業之路。2017年9月,她又成立了貴州楊曉珍鴻達苗族蠟染文化開發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後,新絲路、唯品會、媽媽製造等企業找上門,其中,新絲路捐贈了20萬元以完善工作基礎設施,並與楊曉珍籤訂合作協議。產品遠銷北京、上海、日本、紐西蘭和泰國等國內外市場,幫助帶動當地40多名苗族同胞脫貧致富。
「能夠把訂單接回來,讓苗族繡娘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還能創造收入,擺脫貧困,是我最想做的事。」楊曉珍說。
在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楊曉珍的公司掛上了「扶貧車間」的牌子,積極組織蠟染刺繡手工藝培訓,幫助更多苗族同胞掌握一技之長,並幫助他們接收訂單,拓寬收入渠道,共同擺脫貧困,追求幸福生活。
現在,楊曉珍把經營方向轉向了本地市場,並與從重慶學服裝設計的兒媳婦聯手,設計生產大眾化的民族服飾。楊曉珍說:「我對民族服飾的未來充滿希望,一定會把這份事業堅持和傳承下去,帶動更多苗族繡娘過上好日子。」
近年來,楊曉珍先後被評為中國手工坊認證蠟染刺繡手工藝大師,獲得「貴州省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畢節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鄉土人才扶貧帶富先鋒」等榮譽稱號,2019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個人」榮譽稱號。(楊小旗)
【來源:畢節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