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三歲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帳本。他以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貝託魯奇鏡頭下的中國始終是存在於他想像中的紅色國度。電影以外國人視角拍攝,但討巧的用溥儀的命運承載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的變遷,進而闡釋了人與命運對抗的古希臘悲劇主題。如果說人的一生是不斷失去的過程,溥儀無疑是失去最多的,因為他曾經擁有整個中國……
光影,音樂,及每一個具有寓意的表現手法都不用再多作筆墨褒賞,極驚訝導演對溥儀這個人的解讀以至於成就這部電影所呈現的態度,把整個故事說完,爾後留觀者獨自在唏噓。那個關於"門"的意象完全表現了溥儀近乎悲劇的一生,作為一個小孩,他卻自幼被禁錮;作為一個皇帝,卻淪為時代的犧牲品。
作為一部描寫中國帝王生涯的影片,象徵皇家高貴身份的黃色絕對不可缺少。但施特拉羅的高妙之處在於不僅僅將這種明黃使用在皇家的服飾之上,還在不同的場所施以黃色來表現皇權。在溥儀出宮後雖然不在穿著明黃色的龍袍,但在他意識中這種皇權的地位是渴望恢復的,因此在溥儀出現的場所,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這種黃色的光。但這種黃色的光源卻越來越小,當他完全投靠日本人後光源就變成了一盞檯燈。所以在這部影片中黃色一直是溥儀所代表的封建王權的象徵。
在談及電影《末代皇帝》的時候,人們總是會提到說「這是首部在北京紫禁城真實取景的電影」。電影的結尾是令人動容的,這個結尾充滿魔幻主義色彩,且包含導演的濃濃真情。透過對於溥儀這個人物的同情,貝託魯奇完成了新舊時空的銜接,向觀眾傳達了他在這個寓言裡的溫情思考,提醒著中華文明的後人,莫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