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都玩啥遊戲?滾鐵環打彈珠、跳皮筋丟沙包鬥雞,還有嗎

2021-01-19 笑談古和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的家庭都不是很富有,所以沒有今天的孩子們那麼多的琳琅滿目的玩具。但是那個時候,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父母都很辛苦,沒有時間管教。而且那個年代,學業不是很緊張,大家放學之後沒有多少作業。而且家家戶戶住在平房裡,小朋友們串門的機會多。

因此,一到放學,或有空閒,小朋友們都會聚在一起,想出各種各樣的遊戲,玩得不亦樂乎。雖然那時候沒有手機、平板電腦、遊戲機,但那時候的小朋友們真的很快樂。那些看似很簡單的遊戲,也有無窮的樂趣,給那個年代長大的孩子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不知道下面這些遊戲你玩過沒有?

一、滾鐵環。

這是一款歷史悠久的活動,據說至少五十年代就開始出現了。鐵環更多的是用圓鋼筋打製成的,直徑大約在一尺五寸到三尺不等。玩的時候,手拿著前端做成鉤的鐵棍推動。

鐵環轉起來如車輪,跑得快鐵環就不會倒,可以比速度賽跑,也可以玩花樣,是城裡的孩子們經常玩的遊戲。

二、打彈珠。

可能各地的說叫法不同。但是這個遊戲也是流傳的很廣。因為用的道具很簡單,就是玻璃球。價格便宜,體積小,放在書包或口袋裡都可以。所以就算是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也玩過這個遊戲。玻璃球有透明的,也有五顏六色的。玩法很多,通常帶一點賭博性質(比輸贏,贏了就能得到彈珠)

玩的時候,找一塊泥土地,挖1個或幾個直徑在2釐米左右的小洞,然後在離洞2至3米的地方劃一條線,遊戲場地就建設好了。兩人以上就可以玩,每人站在劃線後面用手指將彈珠彈向球洞,以先進入球洞內者為勝。一般情況下,彈珠很難準確進洞,那麼輪到自己玩的時候,就可以用彈珠將別人的彈珠彈離球洞,而自己則想辦法儘可能滴接近洞口,這裡面就有一點攻防技巧了。當然,這個遊戲還有很多花樣玩法。勝者既可以刮對方鼻子,也可以贏得負者的彈珠,就看事先的規則怎麼定了。

另外,為了瞄準對方的玻璃珠或小洞,有些不講究的小朋友就會趴在泥巴地上,把衣服上弄得髒兮兮的。回家往往會被大人一頓訓斥,不過既然玩得太嗨,挨罵這種事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三、跳皮筋。

這個遊戲女生玩得比較多,不過偶爾也有男生玩成高手的,因為我就見過。皮筋有點像「絆馬索」,一條長一些的橡皮筋,打上結即可。玩的時候,選一個空地,兩三個人原地站立,將長長的皮筋繃直,另一隊人在皮筋的圈內轉身、跳躍、勾腿,玩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花樣……隨著遊戲的深入,皮筋一節一節地升高,難度也一點一點地加大。

這個遊戲通常至少要3個人玩,兩人站兩頭繃開橡筋,一人在中間跳。人數不夠時,也有將橡皮筋掛到樹幹上玩的。

跳皮筋的樂趣在於,一邊跳一邊可以唱歌謠,一邊做動作,最經典的歌謠應該是:「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對於那個年代的女孩子來說,沒有跳皮筋的童年是難以想像的。那時候翻看女學生的書包,除了書本,通常裡面最常見的,就是橡皮筋。

四、丟沙包。

如果說跳皮筋能夠鍛鍊人的下肢,那麼沙包則能訓練整個人的靈活性。沙包的製作起來不算很複雜,用布頭剪六塊大小相等的碎布塊,用針線縫成一個六面體,裡面填充玉米粒或者麥粒就可以了。

丟沙包的遊戲至少要有三個人玩,通常是兩個人站在兩邊扔,一個人在中間來回跑並躲閃,如果沙包打在身上並且落地,這個人就算輸了,如果蒙接住沙包就能多一條命。所以兩邊的人都會用最快的速度,撿到沙包,然後再想辦法砸向中間那個人

五、拍標。

這個各地的叫法就更多了。有的地方叫拍四角寶,有的地方就叫拍煙盒。道具通常是用紙菸盒或白紙摺疊成的正方形,也有摺疊成三角的。玩的時候,將標正面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然後通過划拳決定由誰先拍。

先拍者拿起自己的標使勁拍在他人的標旁邊,通過自己的標落地扇出來的風力或震動力,努力將其翻面,若翻面則可羸得一個標,否則輪到其他人來拍。這個遊戲,因為要用一定的力氣,通常都是男生在玩,很少看到女生玩的。

六、鬥雞。

這個遊戲也很經典,因為它不需要任何道具,所以相信流傳的範圍也很廣。遊戲參與者單腿獨立,用手將另一條腿搬起,然後相互撞擊,主要用搬起的腿的膝蓋撞對方,以一方雙腳著地者為敗。現在這個遊戲項目已經成為一項正式比賽項目。

其他的還有很多,比如抓石子、翻花繩、跳方格、跳繩(以上女生玩的比較多)、老鷹捉小雞(比較小的孩子喜歡玩)、玩火藥槍、遊水(調皮的男孩子喜歡玩)、扳手腕兒等等。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關注和點讚哦,會有更多精彩內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跳房子、滾鐵環等傳統遊戲「重出江湖」
    記者昨從武昌區積玉橋學校獲悉,本周起,滾鐵環、跳房子、打陀螺、跳皮筋、丟沙包五項傳統遊戲將作為該校體育課教學內容,成為全校九個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生不知滾鐵環是何物昨日上午11時20分,積玉橋學校四(1)班和六(2)班正值體育課時間。和平時體育課不同,兩班老師拿出的教具是四個「鐵環」,上課地點位於一片畫滿「跳房子」遊戲格子的水泥地旁。
  • 九十年代玩的小遊戲——跳皮筋、丟沙包、拋石子……
    最近疫情期間,學校也沒法開學,小孩只能呆在家裡上網課,每天都要接觸手機,IPAD,電腦等電子設備,課程一結束就喜歡打遊戲,我家小外甥一打遊戲就捨不得放下,不得不感嘆,現在的小孩一天到晚接觸的都是電子設備,想想我們九十年代的時候小孩都在玩些什麼呢?
  • 小時候玩過的遊戲
    那時候生活條件差,大人們不像現在給小孩子買很多遊戲玩具,但並不妨礙小孩子們玩遊戲,那時候小孩子們都是自己製作遊戲玩具,用稻草搓一根繩子、用廢鐵絲做個鐵環、用舊布片縫個沙包、用雞毛和銅錢做個毽子、甚至撿幾個圓點的石子等就可以玩很多的遊戲,還玩得津津有味、不亦樂乎,這些遊戲伴隨著孩子烏度過了快樂的童年。
  • 80年代的記憶-我們童年的遊戲
    跳皮筋我們來聊一聊那個年代的我們,都有哪些記憶深刻的遊戲?彈弓3-滾鐵環,小時候常玩的玩具,也是一種活動,即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體育鍛鍊,兩不誤,城裡農村都有,南方北方都會玩,為了玩鐵環,你是否拆過自己家的(木製)洗腳盆?
  • 滾鐵環:80後專屬美好記憶,那些一起滾過鐵環的好友還聯繫嗎?
    比起來現在的孩子聚起來打遊戲,滾鐵環顯得俗氣很多,其實,滾鐵環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在戶外滾鐵環,可以讓孩子們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同時學會在戶外自救和保護自己,這種獨自自強的精神是現在的孩子所不及的。舊時的遊戲其實除了滾鐵環,在這些80後的記憶中,還有很多童年的遊戲值得懷念,它們雖然已經消失,可那些有趣快樂的場景還是歷歷在目。丟沙包想必很多老一輩的人對這個遊戲印象很深,因為往往不小心就會打碎別人家的玻璃。
  • 盤點「那個年代」的江湖玩具!繡球已經淪落成「沙包」?
    掐指一算,目前《一夢江湖》形形色色的玩具出了不少,其中很多玩具單品都能輕易勾起小編滿滿的童年回憶~(仿佛暴露年齡?)今兒閒來無事,給給大家818遊戲裡出現了哪些"那個年代"的玩具~ps:此處感慨一下我逝去的童年……首先是最近新出的這個繡球!
  • 驀然回首,童年的回憶卻在「燈火闌珊處」—獻給60年代父母的心聲
    有的只是對生活的淡然,對流逝人生的感嘆;以及那遙遠的回憶溫暖著、浪漫著的不眠的童心……可曾想到,那時的父母也曾「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跳皮筋,跳房子,滾鐵環,打三角(用煙盒紙疊的),扔沙包,玩打仗遊戲,打彈弓,看小人書,捉鳥等等60 70和80年代人小時候玩過的遊戲,曾陪伴他們度過最好的童年。
  • 趁著六一兒童節,找回兒時的遊戲,回到那個單純的年代
    之後,「跳房子」遊戲蔓延至整個歐洲,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兒童遊戲。在中國,「跳房子」遊戲始於清代,它不僅能提高兒童跳躍、奔跑和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還能培養他們團結、協作和鍛鍊身體的意識。滾鐵環滾鐵環,舊時傳統兒童遊戲,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於全中國。
  • 丟手絹滾鐵環走紅校園 傳統遊戲讓小學生身體素質提升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王娜 實習生 鍾湖林)彈蓋子、踢毽子、丟沙包、滾鐵環、丟手絹……這些曾經讓一代又一代孩子快樂成長的遊戲,似乎與時代漸行漸遠。但近日記者走訪長沙市區幾所學校發現,承載著許多人美好記憶的傳統遊戲又重回小學校園,受到師生追捧。
  • 跳房子、滾鐵環,成都首屆社區運動會喚起童年回憶
    除了三人籃球、羽毛球、桌上冰壺、太極拳、桌球等體育比賽項目以外,還有毽球挑戰傳球賽、「跳房子」、滾鐵環、抖空竹、柔力球等趣味體驗項目。跳房子:喚起童年記憶,益智也強身在和美社區廣場的一角,有九塊紅黃藍三色的組合起來的拼圖,再加上一個沙包,就是「跳房子」這項中國傳統體育遊戲。
  • 已是回不去的童年記憶,滾鐵環是男孩們最愛,桌球玩法別具一格
    80年代小學記憶,圖中為我們展示的是但是學生們跳皮筋時候的照片,在那個年代的小學生活當中,平常的娛樂項目並沒有現在這樣多,而跳皮筋就成為了很多女同學們玩的項目,我們能夠看到她們在年少時候的活力展示,能夠趁著課餘時間進行這樣的項目也是相當充實的。
  • 80年代的你,有什麼玩具,有哪些遊戲(活動),你是否記得
    84屆小學畢業照我們來聊一聊那個年代的我們,都玩過哪些玩具?有哪些娛樂活動或是遊戲?彈弓,在當時的農村常玩的玩具,主要取材簡單,用樹杈和橡皮筋就可以,(還有就是用粗鐵線做的),我們玩木頭做的比較多,家裡橡皮筋多少都有點,綁頭髮用的,也好找,做也方便。彈弓通常打鳥,那個年代鳥也多,不過現在不打了,保護自然。
  • 內蒙古:更多傳統民間遊戲走進幼兒園
    幼兒園小朋友在滾鐵環比賽中你追我趕。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日電(記者魏婧宇)滾鐵環、打沙包、跳皮筋、竹竿舞……傳統的民間遊戲隨著新學期的開始,又出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幼兒園的校園裡。5歲女孩任詩雨暑假期間最盼望的就是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滾鐵環。
  • 90後童年遊戲——丟沙包
    下課鈴叮鈴鈴響起了,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朝著教室外奔去,或三五成群玩起了踢毽子,或幾人化成兩隊丟起了沙包,也有三個人組成的跳皮筋遊戲。丟沙包是一項90後小時候最喜歡玩的遊戲之一,小的時候大家家裡普遍貧窮,娛樂方式也比較單一,但是這並不影響孩子們玩的天性。簡單的東西卻有不簡單的玩法。沙包製作簡單,一般可以用破布或者舊衣服裁成四塊,手藝好的家長縫補成正方形,手藝差的就縫成了橢圓形、圓形或者其他奇怪的形狀,有的沙包顏色鮮豔幾塊布料顏色不一,有的沙包只有灰、黑色。
  • 感統訓練並不陌生,我們童年都玩過……
    感統失調、感統訓練的概念已逐漸被我們認可接受,反而,有些人會認為小時候沒有接受過感統訓練,不也一樣健康成長、啥事都沒有!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我們小時候玩的各種遊戲,其實都是感統訓練遊戲。這些經典遊戲,你們還能叫得出遊戲名字嗎,還記得玩法嗎?
  • 懷念我們的青春歲月還記得80後玩過的娛樂遊戲嗎
    我是八零後最後一年的,不過我也趕上了好多好玩的,雖然哪時候沒有什麼電子產品但是玩的挺開心的。打彈珠打彈珠 你們玩過嗎?這個男孩子都喜歡玩。記得那時候放學後不回家幾個夥伴聚在一起,找個場地把遊戲的規矩講好了:「在地上弄個跟彈珠大小差不多的小坑,然後在裡小坑兩三米的距離畫一條起始線,誰的打的彈珠先進到小坑裡誰的彈珠就很厲害,打到沒有進過小坑的彈珠一下就贏一個彈珠,沒有進過小坑的要打到進過小坑的三下才能贏了他的彈珠」。
  • 兒童簡筆畫:80後小時候的遊戲 滿滿的回憶 看看有幾個你沒玩過?
    彈彈珠 1、兩人拿出彈珠放在平整的地上,一個人用手指彈自己的彈珠撞擊別人的彈珠,彈中的彈珠歸為己有。 2、先在地上挖五個小洞,把彈珠彈入預先準備好的洞內。誰先打完五個洞,誰的彈珠就變成了老虎,然後再打著別人的彈珠,就可以把別人的彈珠吃掉(歸自己所有)。
  • 年味:打冰凌,打錢堆,抽陀螺,滾鐵環,那個年代的兒童遊戲
    孩子們都是自己尋找樂子。下面是我們常玩的幾個遊戲:打冰凌那個時候,臘月的天氣真的是很冷啊,茅草屋的頂上,積著一尺厚的雪,冰凌可以垂到地面,胳膊粗細,常有不小心走在屋簷下被冰凌砸到腦袋的事情發生,因此用竹竿、木棍打冰凌,成了童年的趣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