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的家庭都不是很富有,所以沒有今天的孩子們那麼多的琳琅滿目的玩具。但是那個時候,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父母都很辛苦,沒有時間管教。而且那個年代,學業不是很緊張,大家放學之後沒有多少作業。而且家家戶戶住在平房裡,小朋友們串門的機會多。
因此,一到放學,或有空閒,小朋友們都會聚在一起,想出各種各樣的遊戲,玩得不亦樂乎。雖然那時候沒有手機、平板電腦、遊戲機,但那時候的小朋友們真的很快樂。那些看似很簡單的遊戲,也有無窮的樂趣,給那個年代長大的孩子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
不知道下面這些遊戲你玩過沒有?
一、滾鐵環。
這是一款歷史悠久的活動,據說至少五十年代就開始出現了。鐵環更多的是用圓鋼筋打製成的,直徑大約在一尺五寸到三尺不等。玩的時候,手拿著前端做成鉤的鐵棍推動。
鐵環轉起來如車輪,跑得快鐵環就不會倒,可以比速度賽跑,也可以玩花樣,是城裡的孩子們經常玩的遊戲。
二、打彈珠。
可能各地的說叫法不同。但是這個遊戲也是流傳的很廣。因為用的道具很簡單,就是玻璃球。價格便宜,體積小,放在書包或口袋裡都可以。所以就算是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也玩過這個遊戲。玻璃球有透明的,也有五顏六色的。玩法很多,通常帶一點賭博性質(比輸贏,贏了就能得到彈珠)
玩的時候,找一塊泥土地,挖1個或幾個直徑在2釐米左右的小洞,然後在離洞2至3米的地方劃一條線,遊戲場地就建設好了。兩人以上就可以玩,每人站在劃線後面用手指將彈珠彈向球洞,以先進入球洞內者為勝。一般情況下,彈珠很難準確進洞,那麼輪到自己玩的時候,就可以用彈珠將別人的彈珠彈離球洞,而自己則想辦法儘可能滴接近洞口,這裡面就有一點攻防技巧了。當然,這個遊戲還有很多花樣玩法。勝者既可以刮對方鼻子,也可以贏得負者的彈珠,就看事先的規則怎麼定了。
另外,為了瞄準對方的玻璃珠或小洞,有些不講究的小朋友就會趴在泥巴地上,把衣服上弄得髒兮兮的。回家往往會被大人一頓訓斥,不過既然玩得太嗨,挨罵這種事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三、跳皮筋。
這個遊戲女生玩得比較多,不過偶爾也有男生玩成高手的,因為我就見過。皮筋有點像「絆馬索」,一條長一些的橡皮筋,打上結即可。玩的時候,選一個空地,兩三個人原地站立,將長長的皮筋繃直,另一隊人在皮筋的圈內轉身、跳躍、勾腿,玩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花樣……隨著遊戲的深入,皮筋一節一節地升高,難度也一點一點地加大。
這個遊戲通常至少要3個人玩,兩人站兩頭繃開橡筋,一人在中間跳。人數不夠時,也有將橡皮筋掛到樹幹上玩的。
跳皮筋的樂趣在於,一邊跳一邊可以唱歌謠,一邊做動作,最經典的歌謠應該是:「一二三四五六七,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對於那個年代的女孩子來說,沒有跳皮筋的童年是難以想像的。那時候翻看女學生的書包,除了書本,通常裡面最常見的,就是橡皮筋。
四、丟沙包。
如果說跳皮筋能夠鍛鍊人的下肢,那麼沙包則能訓練整個人的靈活性。沙包的製作起來不算很複雜,用布頭剪六塊大小相等的碎布塊,用針線縫成一個六面體,裡面填充玉米粒或者麥粒就可以了。
丟沙包的遊戲至少要有三個人玩,通常是兩個人站在兩邊扔,一個人在中間來回跑並躲閃,如果沙包打在身上並且落地,這個人就算輸了,如果蒙接住沙包就能多一條命。所以兩邊的人都會用最快的速度,撿到沙包,然後再想辦法砸向中間那個人
五、拍標。
這個各地的叫法就更多了。有的地方叫拍四角寶,有的地方就叫拍煙盒。道具通常是用紙菸盒或白紙摺疊成的正方形,也有摺疊成三角的。玩的時候,將標正面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然後通過划拳決定由誰先拍。
先拍者拿起自己的標使勁拍在他人的標旁邊,通過自己的標落地扇出來的風力或震動力,努力將其翻面,若翻面則可羸得一個標,否則輪到其他人來拍。這個遊戲,因為要用一定的力氣,通常都是男生在玩,很少看到女生玩的。
六、鬥雞。
這個遊戲也很經典,因為它不需要任何道具,所以相信流傳的範圍也很廣。遊戲參與者單腿獨立,用手將另一條腿搬起,然後相互撞擊,主要用搬起的腿的膝蓋撞對方,以一方雙腳著地者為敗。現在這個遊戲項目已經成為一項正式比賽項目。
其他的還有很多,比如抓石子、翻花繩、跳方格、跳繩(以上女生玩的比較多)、老鷹捉小雞(比較小的孩子喜歡玩)、玩火藥槍、遊水(調皮的男孩子喜歡玩)、扳手腕兒等等。
我是笑談古和今,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關注和點讚哦,會有更多精彩內容源源不斷推送給你!(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