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令人心神嚮往的城市,既像希望一樣剛強,亦如春水一般柔軟。
這正是上海,她的美好和獨特,深藏於其品格:開放、創新、包容。每一個「非標」的個體,每一種「迥異」的生活方式,都能在此得到包容與安慰,實現融合與延展。
有人說,上海城市品格最直觀、形象、傳神的體現,就在於遍布街頭巷尾的小小咖啡館,經由一杯杯香氣滿溢的咖啡傳遞而出。最新數據,上海有超過一萬家咖啡店,數量居全球各大城市第一。藉由連續三屆進博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為中國千億元級咖啡大市場而投票。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經由浸潤日常的咖啡香,被烘焙、淬鍊得愈發濃烈。
小小咖啡杯中的海派文化基因,上海足足積澱了近150年。1843年,上海開埠。海納百川,融通中外,承襲外來生活方式與理念的咖啡由此傳入上海。1886年,上海第一家獨立經營的咖啡館——虹口咖啡館開張。由此,普通市民得以走進咖啡館,感受這種象徵著品質、代表著交融的飲食及生活方式。經年累月,咖啡也衍生出了專屬於這座城市的味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講究的上海人會用紗布包裹著咖啡粉,用開水煮,而後加一道濾紙,讓口感更純粹;還有各式各樣的隨心配搭:加煉乳,配摜奶油,甚至指定加兩塊鹹蘇打餅乾。
改革開放後,咖啡文化與海派文化加速交融——品牌速溶咖啡迅速推廣;以意式濃縮咖啡為基礎的品牌連鎖咖啡店加速鋪開;特別是近十年,強調私人定製和服務、更注重個性與調性的小眾咖啡吧、精品咖啡館遍布申城街頭巷尾。
它們,已深度融入城市的煙火日常,也承擔起更複雜多元的社會功能——休閒娛樂、聚會社交、商貿洽談,甚至只是滿足個體安靜發呆、實現「自我觀照」的新場域。
無論是講求精緻的老克勒,抑或摩登個性的白領,甚至追求特立獨行的「二次元」,都能在小小咖啡館裡和諧相處。
是的,咖啡館的魔力,就是這座城市的魔力。在上海,幾乎每家咖啡館都有自己的「拳頭特色」;同樣一款咖啡是可以自由選豆拼配的;不少咖啡館為需要手工衝調咖啡的顧客留有「私藏菜單」;咖啡店裡各色衍生產品總是熱銷;「書店+咖啡店」「文創店+咖啡店」的複合商業模式廣為流行;創業園區內的咖啡店密集指數甚至代表著一片區域的活力創新指數。
咖啡文化,不僅調和了這座海派城市中生活節奏的 「快」和一杯咖啡時間的「慢」,見證了城市中品質生活的不斷進階和文化發展的日趨多元,成為帶動促進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和新場域,更成為一種文化和情感的聯結,凝聚起個體與個體、個體與一方社區,共同參與進人民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
氤氳在咖啡香中的城市品格,春風拂檻,意猶未盡!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