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中有句話叫做「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我從小對這件事有很深的體會,因為家住北方,又加上家境從小就貧寒,所以印象裡,直到上了中學,走出自己所在的鄉村之前,都沒吃到過幾次如蜜如糖的橘子,甚至在有記憶的小時候,家裡吃橘子的次數都屈指可數。
我其實不是很喜歡吃水果,每一種水果,常見的或者稀奇的,都最多吃上幾口,就會放下,唯一的例外就是橘子,可以說這是我唯一喜歡並願意一次性吃很多的水果,但幼時家貧,每年可以吃到的次數屈指可數,每次吃到的橘子也都是酸澀為主,即便如此也已經很是難得。
小時候不懂事,有了好吃的東西往往只顧著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忽略了父母,他們總是剝了一個在手裡,慢慢地,一瓣一瓣地剝了,細細地把上面的纖維都拿掉,才放進嘴裡吃,其實,並不是我的父母有多講究,而是這樣會吃得慢一些,也不至於讓我們這些孩子看出來。如此,我們就可以相對多吃一些。現在距離那時十年已過,但想起來還是感動也有,心酸也有。最難報,終歸父母恩。
也有對於我們家裡來說比較幸運的時候,某一年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橘子的價格忽然變得很便宜,甚至連南方的蜜桔都是如此,那樣就可以多買一兩次,每次多買一兩斤,那對於一個小小孩童來說是什麼概念呢,就像是過年,獲得了足夠豐盛的快樂,新衣服和壓歲錢。吃一瓣甜到心裡的橘子,消除掉所有煩惱。
也有可能是因為孩童的快樂太簡單,煩惱太容易消散。但橘子這種水果,真的是我的最愛,此後因為上學的原因,終於走出了那個偏僻的村莊,走到了小城鎮,大城市,家裡的生活也一日日變得稍微寬裕起來,我有了零花錢,有了生活費,可以為自己買一些橘子來吃。再後來上了大學,大學畢業找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工資,想吃的時候就可以買。我們家也不再為幾個橘子而躑躅了。
但最難忘的,卻反而是小時候,全家每年吃不起幾次橘子的時候,難以忘記父母細細地挑去所有纖維,難以忘記,吃到一點蜜桔的歡喜雀躍。此後雖然南南北北走了很多地方,吃了很多品類的橘子。最甜的,卻仍然是在記憶裡,在某個橘子大幅度降價的冬天,吃到的那些蜜桔。為了不可忘卻的童年。為了難以回報的父母之恩。
我們這些從小吃過苦頭,也知道父母辛苦的孩子,就像是生長在北方的枳,天然和環境使我們又苦又澀,但人是沒有高下的,即使是最苦最澀的植,只要努力生長,表現出自己的優秀,就有機會在新的沃土上結出蜜桔一樣的果實。但即使有一天我們成為了真正的橘子,不再被人嫌棄和輕視,也不能忘記最初養育我們的土壤。因為他們雖然沒有能夠讓我們成為橘子,卻已經儘自己所能地供給我們營養,讓我們結出果實。
不管是生於淮南,還是生於淮北,不管是橘還是枳。都在同樣的天空下,只有程度的好壞,沒有地位的高低。最關鍵的是,要感謝身下的土壤,和所有讓自己得以成長的恩情。
文:倚馬看花
歡迎閱讀、點讚、收藏、分享,您的關注是我最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