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最具有爭議性的存在。普遍認為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降雨。
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但是對於龍的存在其實是似有似無,一些民間傳說更是為其增加了神秘色彩。
《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
《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科學家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
但是古籍說帝舜和夏代有飼養龍的活動,以龍作氏族的族名。
《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姓(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不管怎麼說,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是沒有辦法證明龍的存在,畢竟傳說只是傳說,但是我認為龍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十二生肖,比如舞龍燈。
其實到現在為止,不管龍是真是假,已經無所謂了,畢竟對於圖騰和信仰,沒必要刻意的求證其真實性。
對於龍,你認為是真實還是虛構呢?
歡迎留言評論(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