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文明用玉習俗掇拾

2021-02-13 考古匯

根據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的研究成果可知,自石器時代至今,除中國擁有歷史綿長、燦爛輝煌的玉文化外,世界上還有許多地區和民族有使用玉器的歷史,有的至今仍保留有廣泛使用玉器的風俗習慣。如西伯利亞石器時代的先民;日本列島繩文時代、彌生時代的居民;中南半島的古代先民;中美洲的奧爾密克人、瑪雅人、阿茲特克人;紐西蘭的毛利人,等等。即使是被認為有黃金與寶石文化傳統的地區和民族,有的也有製作與使用玉器的歷史,並且賦予玉器以各種功能。

世界各地區對透閃石、陽起石質玉石(又稱軟玉)的開發利用也很早,除中國外,西伯利亞地區石器時代的居民、大洋洲的紐西蘭毛利人等也使用軟玉來製作玉器。

在日本列島、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等地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遺址中都曾發現加工製作玉器的作坊,並出土有加工工具、玉料和玉器半成品,如日本繩文時代中期的寺地遺址、韓國青銅時代的晉州大坪裡遺址,越南青銅時代的長晴遺址等。在這些地區和民族文化中,製作的玉器有的用於裝飾人的身體、衣服、冠戴,美化人的生活及環境;有的用於祭祀、醫療、護身、闢邪等用途。使用的玉料,有透閃石質玉石,也有翡翠、玉髓、瑪瑙、綠松石、水晶、青金石、石榴子石、紅寶石、藍寶石等。如繩文時代的玉器有玦、管、珠、墜、勾玉、大珠等多種,多為佩戴裝飾用玉,有的也可能具有其他功能。


墨西哥南部奧爾梅克(Olmec)時期玉熊人,蛇紋石玉,18.8CM,Tabasco出土  Dumbarton Oaks藏


玉半身像,高7.5CM,奧爾梅克時期,Oaxaca, Mexico出土,輝石類硬玉,Dumbarton Oaks藏


瑪雅時期面具

中美洲的奧爾密克文化(約前13—前5世紀,主要由印第安人創造)中曾發現有玉雕人像,瑪雅文化古典期(約3—9世紀)也發現有數量較多的翡翠藝術品及護身符。翡翠製品是祭祀太陽神宗教儀式上不可缺少的祭品,也曾是治療絕症的聖藥。在古瑪雅人看來,最為貴重的物品是玉石,代表著「第一流的無尚的體面」。其後的阿茲特克人(約12—17世紀)常把綠松石用於神像、禮服面飾和寺廟祭品,埋葬他們死去的首領時,則在其口中放一塊綠松石,上層人士還用綠松石製作假牙。


大英博物館藏墨西哥阿茲特克玉石陶器:雙頭蛇  1325~1521年,木胎表面以綠松石、貝殼及珊瑚鑲嵌


阿茲特克/米斯特克時期(Aztec/Mixtec)馬賽克面具,大英博物館藏,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紀,高17.3CM,寬16.7CM


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菲附近的阿茲特克人墓葬裡,考古學家發現了五萬多件綠松石製品,在一件令人驚嘆的項鍊上竟有綠松石珠2500粒。除珠子以外,還發現有綠松石的垂飾、神物、手鐲、腳鐲、雕刻品,以及鑲嵌綠松石、煤玉的骨雕等。當地人把翡翠看成自己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和力量的象徵。由本土的寶石匠精雕細刻而成的翡翠製品,被用於宗族或寺廟的宗教儀式,而且只能由族長或神父享用。在西班牙人佔領期間,翡翠比黃金還昂貴。

大洋洲的紐西蘭毛利人在14世紀前後,就開發利用了軟玉資源,並且沿襲至今。他們擅長玉雕工藝,酷愛玉石飾物,創造出了有特色的玉文化。在毛利人那裡,一般人要佩戴玉飾,以顯示身份,鎮驚驅邪,為其帶來好運氣;貴族及上層人士還要佩戴上等玉石。

眾所周知,歐洲(包括北非、西亞)地區的古代先民十分尊崇黃金與寶石,在這些地區流行的以黃金與寶石為主要載體的文化,通常被人們稱作「黃金·寶石文化」。但是,在中亞、西亞及北非地區,遠古及古代的居民也喜愛並使用玉髓、瑪瑙、青金石等材料製作的玉器,並逐漸賦予它們神秘、傳奇甚至迷信的色彩。例如,對伊斯蘭教徒來說,光玉髓就象徵著成功與現實。他們常在光玉髓上雕刻海豹,然後帶在自己的脖子上,藉以保護自己免遭刀槍或其他鐵製武器的傷害。肉紅色玉髓則能防止咒語、悲哀和分享智慧,並能賦予佩戴者以勝利和幸福,甚至是長壽的象徵。美索不達米亞的沙美裡亞人用瑪瑙和其他玉髓質材料製作戒指、串珠、圖章及藝術品,也發現有用瑪瑙製作的應用於儀式上的斧頭。同樣,在愛琴文明中,也發現有用瑪瑙製作的珠、指環、杯、碗、雕像等。在古埃及、巴比倫、波斯及古印度,青金石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玉石,常被用作貢品、禮品、祭品及治病的良藥。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焦點

  • 「中華有玉,出於東方」之喪葬玉器
    喪葬玉,也稱葬玉,指的是古人專為保存屍體而製造的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隨葬玉器;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古人認為,以玉斂葬,可保屍身不腐,使復活成為可能,從戰國開始,漸漸演變為一套喪葬用玉制度。葬玉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竅塞、玉枕、玄璧和鑲玉棺等。
  • 小區拾掇得乾淨了,住著舒心!|百姓身邊看變化·我的這一年
    「我在環衛已經工作20年,以前沒有自動壓縮和消殺設備,垃圾池倒不了幾車垃圾就滿了,異味也大,現在有了這些設備後,垃圾池能裝近3倍多垃圾,消殺作業也不用一直用噴壺,只需要按一下按鈕,就會定時消殺,又高效、又省力。」王寶珍說。
  • 重陽節習俗你知多少?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 【國學】明日重陽,這些習俗了解一下
    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 豪車換和田玉,其實是用金錢換品位
    在和田玉產業中,汽車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人們經常用名車與和田玉價格進行對比。有時一輛豪車還不夠換一塊和田玉的,還要加錢。和田玉行業有這樣一個玩笑:窮人玩汽車,富人玩手錶,真正有錢有品位的人在玩和田玉。
  • 古代玉髮飾之美
    明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根據漢人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制定了嚴格的禮儀制度。其中一項,是明太祖嚴禁國人辮髮,因此,明代漢人不分男女,多採取束髮,男子束髮後再用冠或巾罩住,女子則再飾以簪釵、插梳和步搖等。根據考古和文獻資料顯示,明朝時期,隨著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玉料開採的來源廣泛,玉器生產和使用的規模空前,因此,明代佩戴各種玉髮飾的習俗十分普遍。
  • 信宜南玉精品 • 南玉碟
    >▲東方睿志世界亞裔小姐大賽南玉碟(麥田科技攝於南玉城)自古靈物伴水而生,在錦江河畔邊的廣東南玉工藝城裡,東方睿志世界亞裔小姐大賽南玉碟被珍藏在這裡。該南玉碟以信宜南方碧玉為原料雕制而成,黃綠的南玉中夾著蛇紋,遠遠望去,宛如一條靈動的小青蛇,碟中雕刻著世界亞裔小姐大賽的官方標誌,線條優美,觀賞性極高,忍不住輕輕敲一下,聲音風鈴般清脆悅耳。另外,廣東南玉工藝城還生產了「一帆風順」南玉碟。「一帆風順」南玉碟在碟中雕刻了一艘帆船,用手撫摸,質地細膩溫潤,石紋雅致。
  • 為何古人說無玉不成婚?原來家無玉不富是真的!
    這三樣東西分別是酒、茶、玉。也正因為如此,古人才總結了「無酒不成席,無茶不成禮,無玉不成婚」這麼一套說辭。有酒,才能宴請滿座高朋;有茶,才能和好友相聚小敘;有玉,才能讓情感找到皈依。尤其是對於和田玉來說,它一直是文化、情感和美的象徵。
  • 星訪談|方拾貳:我把音樂用視覺作以區分
    (在時間的「結算」中,「十二」皆為一次輪迴) 方拾貳,一位獨立音樂人,東方難得女中音。由於首張專輯《拾貳》的成功,方拾貳迅速得到外界關注,接連得到阿比鹿音樂獎、華語金曲獎、全球華語金曲獎、華語傳媒大獎等的肯定。
  • 嘉峪關市控掇保學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中國甘肅網12月18日訊據嘉峪關日報報導(記者 朱玲)今年以來,市教育局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將控輟保學作為「專項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標本兼治,全市控掇保學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 淺談清代龍首玉帶鉤
    縱觀清代的龍首玉帶鉤,發現它們的造型紛繁,數量龐大,這給清代龍首玉帶鉤的鑑定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根據筆者經驗,清代龍首玉帶鉤的鑑定,除了通過一些傳統的經驗外,還可以抓住幾個要點。首先,清代龍首玉帶鉤的用料比以前更加精良。
  • 掇臀捧屁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掇臀捧屁,形容拍馬討好的醜態。出自: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 獨孤生歸途鬧夢》:「白長吉自捱進了身子,無一日不來掇臀捧屁。」近義詞有:溜須拍馬,反義詞有:剛正不阿,掇臀捧屁是貶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定語、補語;形容巴結別人。
  • 從婦好墓中的玉跪人看玉人的身份
    頭戴冠身披羽,衣著華麗的跽坐人但是這樣的解釋未免牽強,現代人喜歡用我們現在的思維去解釋古人的一切行為,這樣顯然是不準確的。用玉製作成人的形制,肯定有其特殊的含義,也許是供奉,也許是祭祀,也許是鎮邪,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主人不受小人影響和陷害,故宮廷常供奉玉跪人為神玉。
  • 拾柴 柴を拾う
    煤爐生火需要一些耐燒的「硬柴」,蘇州人稱為「木骨頭」(其實就是古文中的榾gu柮duo),來源包括破桌子的大腿,拆下的舊門窗之類,先用斧子劈開,再用一種倒三角形狀的「斫柴刀」砍成小段。堆在灶屋間一角備用,旁邊多半還有一口帶木蓋子的水缸,這樣的搭配正好是「薪水」的直觀註解。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 古玉風採之「玉帶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戰國鎏金嵌玉銀帶鉤玉帶鉤的歷史非常悠久。浙江餘杭瑤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帶鉤隨著古代社會文化的發展和服飾習俗的演變,到了春秋戰國,帶鉤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關於這一時期帶鉤的使用,《左傳》、《管子》等書中均有記載。
  • 普及丨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及習俗介紹
    重陽節不僅在古代非常受重視在當今社會也十分具有現實意義,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及習俗介紹」,歡迎閱讀與借鑑!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 【遠方】海南《拾秋》作者:張春霞 主播:生命的舞者
    上班後,姐姐從農村接爸爸媽媽來城裡養老了,我們很少回農村老家,也就沒有了拾秋的機會,更失去了拾秋的樂趣。記得二零一二年十一放假,一大家人聚到一起,嫂子說她知道一個地方種花生,就是這幾天起花生,去年有人撿過。聽到這個信息,一下子勾起了我們對曾經拾秋的記憶。
  • 它被譽為天下第一玉景區,有當今世界最重玉佛像!世界級文化瑰寶
    玉石,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人敬玉、愛玉、贊玉、賞玉、戴玉、藏玉之風歷史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著無比美好的形象、有著非同尋常的分量,歷史上也留下了許多關於玉石的詩句。因為古時候流傳下的一個傳說而得名,而今,它更為人稱道的是玉文化!漫步景區,處處都是玉雕的神話人物及道家景點,被譽為「天下第一玉景區」。景區前後歷時三年而精建而成,總投資逾4億人民幣,可以說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了。更讓人稱奇的是,景區還花巨資靜心雕琢了2600餘噸世界珍稀玉石,其價值無可估量,被稱為「無價的景區」。
  •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的「鈿」讀什麼,是誰的詩?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這兩句詩的出處頗有些讓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