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突然有媒體刊文稱「南昌投資1億建山寨長城」,一時間在網際網路上博得眾多關注和非議。有網友稱,有這1億,用來改善人民生活,精準扶貧不行嗎?這樣的工程破壞生態,屬於拍腦袋工程,有關部門應該嚴查。投資1億,就為了建設一座和八達嶺長城一模一樣的工程,這聽起來確實有些荒唐,不過,類似的時期在國內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比如襄陽的唐城,棗陽的漢城,珠海的圓明園,北京的世界公園,它們其實山寨其他地區的景點人工製作而成的。
據網上公開資料顯示,南昌這段號稱投資一億元的「八達嶺長城」,位於溪霞怪石嶺生態公園,是當地一名返鄉創業的鄉賢投資建設的,屬於4A級旅遊景區。該景區自2015年開放以來,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為當地居民增加了收入,也讓江西人民足不出省就可欣賞1:1長城。投資1億建山寨長城,江西人民拍手贊成,為何網友卻不樂意了?
建設南昌山寨長城毫無意義?
雖然說早在15年就已經投入使用,最近被媒體報導後突然火了,但南昌這段山寨長城真如網友說的那般不堪嗎?小編看不見得。因為從商業的角度看,它屬於一個景點,是市場的商業行為,是依靠售賣門票盈利的。其次,雖然我們嘴上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但14億中國人,又有多少人可以去真正的長城呢?建設在江西,對一些不宜出遠門的人來說,總歸是了卻一個念想。
再者,從江西當地人民的反饋來看,對於這段山寨長城,他們還是比較滿意的。據悉,自開放以來,該景點累計接待旅遊超2億人次,一張門票45元,帶來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而且,江西本是旅遊大省,在紅色旅遊不緊俏的背景下,商人依靠營銷製造噱頭,吸引遊客,帶動消費,本就無可厚非。
網友質疑不無道理,國內旅遊市場已患「怪病」
當然,拋開它的經濟效益,把目光延伸到國內旅遊市場,耗資1億建設山寨長城確實值得說道說道了。首先,南昌是英雄城,無論是歷史典故還是文化背景,都跟長城扯不上關係。嚴格來說,人工製造的「八達嶺長城」在江西找不到歸屬,它只是一堆現代工藝堆砌出來的建築,沒有文化意義,更不可能代替真正的長城。
放眼全國,從襄陽的唐城,棗陽的漢城,珠海的圓明園,北京的世界公園,到今天的南昌長城,這些人為建設的景點,都凸顯了當前國內旅遊市場的怪病,只追求經濟效益,不顧當地的風土人情。從旅遊的本質上來看,景點都自帶歷史魅力,它沉澱歷史文化,這樣複製出來的景點其實大可不必。
當然,不管我們怎麼議論,這些山寨景點已經建設完成,我們充其量只能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而網友們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也反應了當前國民對旅遊業的期待,希望未來的國內旅遊,能少一些山寨複製,多一些格調,多一些長遠眼光,多沉澱文化歷史意義,這樣的景區才能走得更遠,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