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進入正題。
主持人大賽的播出讓央視在主持人的選擇上有了更多方向,不僅僅是綜藝節目,連新聞節目中也開始出現那些對觀眾來講相對陌生的面孔。
姚軼濱就是其中之一。
儘管進入媒體圈的時間足夠長,但真正讓觀眾對姚軼濱有所了解還是因為主持人大賽的播出,憑藉進入總決賽的表現和成績,姚軼濱得到觀眾和評審的肯定與認可,甚至因此得到了改變工作狀態的機會。
在參加主持人大賽之前,姚軼濱並非是觀眾認知中的新聞主播。
作為電臺節目《中國之聲》的主播,觀眾可能不會對姚軼濱的聲音感到陌生,但是其面孔並沒有給觀眾留下太多的印象,所以很多觀眾對姚軼濱的認知度並沒有那麼高,這也是他選擇參加主持人大賽的根本原因。
姚軼濱渴望通過主持人大賽的舞臺,來幫助自己的事業得到穩步的提升。
從其目前的工作狀態來看,姚軼濱已經通過主持人大賽的表現得到了相對應的回報。
結束主持人大賽之後,儘管姚軼濱在總決賽首輪就被淘汰,但是其沉穩的主持風格以及頗具「主播臉」的長相還是得到了觀眾的肯定,甚至得到了央視節目組的肯定,所以他贏得了登上央視新聞節目《24小時》的主持舞臺。
《24小時》於2009年開播,經過11年不間斷的播出,已經擁有了相當數量的受眾群體,除此之外,能夠保持11年持續播出也能夠證明該節目在央視的地位。
央視選擇讓姚軼濱作為《24小時》主持人和觀眾見面,足以證明央視對姚軼濱主持能力的一種認可。
然而就姚軼濱在《24小時》的表現來看,顯然無法得到觀眾的認可。
首先是新聞稿的播報情況,在留白以及個別字的發音準確度上,姚軼濱出現了一定失誤,新聞類節目不同於綜藝節目,觀眾更加需要從新聞節目攝取到更加有利並且真實的內容,所以主持人的播報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檔節目的優質程度。
就央視新聞節目的製作方向來講,多是採用「一男一女」合作式主持,在姚軼濱首次主持《24小時》的關頭,該節目製作方為其邀請的搭檔是王春瀟。
兩人首次合作或許在默契上有所不足,在姚軼濱的播報階段,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搶詞」現象,他的首秀無疑讓不少觀眾對其水平產生質疑,甚至不少因為主持人大賽而關注姚軼濱的觀眾選擇不再關注。
畢竟比賽和工作並不同,主持人工作狀態下的表現才是其真實水平。
和其他憑藉主持人大賽籤約央視的選手不同,姚軼濱已經在央視工作了10年之久,然而無論是觀眾知名度還是社會影響力來看,姚軼濱在央視主持人中都顯得有些不足。
首次主持《24小時》出現失誤,央視製作人自然也會重新考慮姚軼濱未來的工作安排。
不過從長相來看,姚軼濱就是典型的「播音男主播」形象,如果後續能夠在穩定度上進行打磨,姚軼濱的事業發展將會更加順利。
對比同期參加主持人大賽總決賽的選手,姚軼濱的發展機會顯然更加出色,能夠以主持人的身份坐在央視代表節目的舞臺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姚軼濱擁有主持實力。
未來《24小時》製作人能否繼續相信姚軼濱,或者說姚軼濱的事業發展方向如何,都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和年輕主持人相比,顯然姚軼濱更加缺少所謂的機會。
文/希希
校對/王希希